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一
自我国颁布“30万以上人口的区县需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政策之后,特殊教育学校总体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在数量上较以往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但是随着“融合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学生残疾类别的显著变化,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原有的单一教育功能已不能满足新的要求。面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面对教育对象的转变,特教学校的职能需要发生转变,学校功能必须进行适度调整和转型。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将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办成示范性、高水平、多功能的基地,推动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学校功能定位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文件精神,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办学定位由原来单一的聋校转变为集听障、智障等多种障碍类型教育于一体,并以智障教育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以国家提出的融合教育为发展方向,不断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逐步将学校打造成区域内特教教师培训基地、特教社会资源集散平台、随班就读服务指导中心、特教学校教育科研中心。
(二)学校转型保障
首先是组织保障。成立了以蚌埠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和学校领导班子为核心的学校功能转型工作小组,每季度集中研讨功能转型升级的有关问题。根据生源情况,成立培智部、学前康复部、职业培训部等相关机构和部门。在市教育局支持下,学校作为市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20xx年底又成立了“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和“特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迈出了转型第一步。其次是制度保障。面对学校功能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学校及时制定了《培智教师课时标准》《培智学生个别化训练制度》,修订了学校绩效考核标准,制定了《随班就读管理制度》《随班就读教学效果考评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学校成功转型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学校积极努力下,蚌埠市教育局与市残联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的意见》(蚌基教〔20xx〕41号)。《意见》确定送教服务的对象为具有蚌埠市户籍,无法到学校接受教育的6~15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包括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在儿童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残疾儿童少年,并明确了“送教上门”服务原则、送教课时及教师待遇等,保障了送教上门工作可持续开展。最后是后勤保障及经费支持。学校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根据转型进程科学、合理、高效地配置学校资源,提高物质、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的功能转型打下基础。
(三)学校转型实践
一是建设区域内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和蚌埠市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建立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把对特教教师的培训从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分离出来,单独制订适合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计划,实施精准培训。安排原听障部教师到华东师大、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习,进行转岗培训,解决当前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针对近年各类残疾学生生源的变化,学校在校内推动实施内部人才流动机制,意在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逐步适应由单一聋教育转向融合聋、智、学前康复及其他的复合型教育。主要做法是,采用教师自我选择和学校适度调节的方式,输送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和对口学习,进而适应和熟悉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对象,并积极主动与新的教材体系和知识对接,成为复合型教育的行家。二是建设区域内特教社会资源集散平台。首先,建立物质资源集散平台,把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先进的康复设施向周边县区辐射。市级特教中心是依托市级财政建设起来的物质资源平台,比之于县区特殊教育学校及随班就读学校,教育康复资源更加集中。但是,若不能合理调配、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只能是一堆“硬件”而已。鉴于此,学校确定了“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中,确定每月开放时间,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服务。这样,不仅减少了各校的重复投入,也在使用频度及效果评估上有了比较和鉴别,为全市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建立人才资源集散平台,学校与蚌埠报业集团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特教志愿者联盟,把有医疗康复、舞蹈、书画、体育等特长的社会各界专家和技术人才组织起来,按类别建立志愿者人才库,县区特教学校以及随班就读学校根据本校学生需求向市特教中心提出申请,中心从人才库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专家志愿者,定期送医进校、送教进校。三是成立区域内随班就读服务指导中心。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学前康复理论学习、医疗康复器材使用培训,努力使学校教师由单一教育者角色转变为兼具“教育者”“督导者”等多重角色。学校通过市教育局与残联等单位,对全市随班就读情况展开了全面的调查,与随班就读学校取得联系,请随班就读学生来学校利用专业仪器进行评估,为他们制订个别化训练方案,并定期到学校使用康复设备进行康复训练。请普校教师来学校参加特教领域知识技能培训。定期派学校教师到随班就读学校了解随班就读工作动态,对普校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随班就读学生个人档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四是成立特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xx—20xx年)》指出,提高特教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是特教学校工作重点。学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设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图表。学校从教师专业化入手,树立“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以校级课题为抓手,发动区域内特教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每年在区域内开展论文评比、教学评比、课题评比等活动,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并轨,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转型的主动性较差
由于学校转型时间较短,绝大多数专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惯性思维模式,习惯将聋学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嫁接到智障学生身上,不愿意主动了解智障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不愿意摸索智障学生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较少接触和学习有关智障学生的教育新方法与新理念,主动寻求转型的积极性并不突出。
(二)特殊教育学校指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校转型起步较晚,对特殊教育基本理念、内在逻辑、发展趋势等研究不够,也缺少相关指导经验,致使学校对区县特校对随班就读指导相对有限,显露出学校指导能力的短板。
(三)科研基础较为薄弱
学校工作以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为主,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对特殊教育前沿研究跟踪不到位,科研基础总体较为薄弱。
(一)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流动构建
“引进来、走出去”教师专业素养双向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专业支持和服务水平。邀请国内外特殊教育专家、特殊儿童教育中心(基地、学校)骨干教师来学校指导。同时,选送学校专任、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到特殊教育专门性科研机构、教学基地参与专业素养拓展活动。学校制订了“三年大转岗”计划,力争实现三年内70%以上聋教育专任教师转为培智教育专任教师。同时,以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师资作为人才流动支撑,每个教研室每学期选派2~3名专任教师赴市所属三县特教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住校辅导,组织三县特教学校骨干教师来学校参加教学公开课、课后辅导会以及教学心得交流。由此,一市三县师资队伍统一规划,师资队伍得到优化整合。
(二)积极提升学校综合指导服务能力
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功能,与随班就读学校加强联系,建立定期会晤机制,派出专业教师巡回指导,对资源教室建设以及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障碍给予专业指导和服务,为普通学校教师进行融合教育培训等。
(三)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专业影响力
[1][2]朱楠,王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智能的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xx(12):3—8.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二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能真正做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彻底改变以往邢种单纯“灌、输”的教学疗法,在素质要求、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上都也应与时俱进,都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课改精神同步。
事实上,中学数学教改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为能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创新教育的精神,尝试使用符合课改精神的新式教学方法显然尤为重要,应运而生的诸如:启发式、自学——探究式、发现法、“问题式”教学法等等,这些新式教学方法经多方论证和教学实践检验证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各显其独特的功能。本文他就“问题式”教学法的本质涵义、教学设计中的师生地位、问题情境的没置所应遵循的儿个原则及其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睹方面谈几点看法。
“问题式”教学法,其本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潜能。实际上,“问题式”教学法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课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它以充满“问题”为情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过程,在这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问,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各种冲突与和谐,破坏与创造很大程度上就实现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正由于此,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其充满创新、创造的欲望。
“问题式”教学中三个主要环节:(1)提出问题。没置问题情境。这时教师是指导者;(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学生足主体。此时,学牛心理处于“愤、悱”临界区,破坏与创造将随之而生,教师若能做为一个参与者,促进者,适时点拔。无异于画龙点睛。这也是“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成败的关键;(3)归纳总结:教师是指导者,应对已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方案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定性,同时给予岢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提出新问题,为新知识埋下伏笔。
“问题式”教学法实施中切忌两种失误:其一教师自问自答。其二学生有问不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在问题设计上过度强调教材与教师的主体意识,因而。在没问上缺乏合理性、脱离生活。也忽略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设汁问题的原则。势必造成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仍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
在问题情境的没置上:当学习的卡于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兴趣,兴趣必然产生学习动机。
另一方面,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常是由直观表象上获得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结、总结,再深入研究、探对,上升到理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学生热于关注有趣、新奇且有实用价值的数学问题的特点,设置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能感受到用“数学”解决周边生活问题的乐趣。
问题情境的没置与现实生活及学,直接体验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这仅仅一个开端。而如何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外产生矛盾、导入知识、新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创没问题的难度,能否循序渐进且能力趋于学乍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毕竟足学习的主体。若所设计的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其思维的发展必然停滞:而设计的问题太肤浅,当然无助于其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没计问题时必须掌握适度原则,精心讲究能力趋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而可获。
数学建馍的过程。就是学生从问题实阽情境中体验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闲此,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卒间形式,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实际上。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台的学习。两者之问的相互融合与转化。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
题足怎样提m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沦足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形式,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于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境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汁成一系列渐进式的问题系列,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无”。
“问题情境”教学要求每一位学生主动去感知、去接受、去探求新知识。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应具有学习自信心。教师应注重个体差异,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学困生被尊重的欲望要比其它学生强烈得多。若教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他们会迸发极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哪怕他们只有小小的进步。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励他们,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努力方向。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士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半的不同层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让学,圭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学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三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尝试引入以课程项目为依托,小组合作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逻辑。体验式教学逻辑的实施应化整为零,分步进行;充分合作,有序竞争;持续互动,内外兼修。通过转换师生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仅完成了课堂文本知识传递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卓越成效的络,并与生活场域相链接,达到技能、智商、情商共同提高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课堂为主要活动场域,依靠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共同完成知识的文本形态经由教师话语体系向学生话语体系转化的动态过程[1],教学效果直接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对文本知识传递的成效上。因此,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一套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性,提升教学行为指向性的教学逻辑体系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不仅涉及文本知识的掌握,还涉及文本知识向实践知识转化和再加工,由此在文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文本转化逻辑便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的授课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教师在授课中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学中练、练中学的目的。为此,在教学中引入了体验式教学逻辑,力求在授课过程中,尊重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连接课堂和生活两个场域,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达到文本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这一终极目标。
(一)属性复归:师生角色转变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发挥到何种程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实现则成为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因此,体验式教学逻辑设计首先就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角色入手进行改变。
无可否认,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教学计划的制订者,课堂的组织者,成绩的评定者,相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教学中很容易由“主导地位”变为“主体地位”。体验式教学的初衷就是要复归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让渡一部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给学生,使学生由原来的知识接收者变为知识参与者和建构者,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体验式教学逻辑借助课程项目来具体实施,即在讲授完社会调查选题的文本知识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组选题,每组同学通过上台演讲的方式说明选题,由教师和全体同学对选题进行评点,而后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对学生和选题进行重新整合,直至完成课程所设定的所有步骤。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再只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应用者,教师不再只是文本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基于文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之上的辅助者、引导者,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碎片链接: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融入
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来看具有完整性和逻辑性特征,但是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囿于时间限制,不得不将其化约为若干小节进行操作,虽然每一小节也有内在逻辑,结构相对完整,但是作为学生来说,其接受的内容却是一个又一个“知识碎片”,需要将其重新链接。而且,个体知识结构的形成,不仅限于所接受的文本内容,还要经过主体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个体知识存储转化能力、生活阅历有关[2]。换句话说,个体接收到的知识需要与其基本生活内容相衔接,经过接收、吸纳、转化、升华的过程,最终将统一的文本知识内化为具有个体化特征的社会行动,最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之目的。
就《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的体验式教学来说,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遵从社会调查的课程要求,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调查题目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对其生活经历的一种反映,将无序的'生活碎片提升为有序的实践行为。在社会调查题目的进一步实施中,随着个体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活事件的深入思考,“碎片化”事件逐步转化为“系统性”认识,最终将教材中的文本知识与个体的生活经历有机融合。而且,在体验式教学逻辑实施中,教师将教材中本已“碎片化”了的文本知识附着于学生所选择的课程项目之上进行讲解,用一条具体可见的课程项目红线连接知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整合。
(三)多维目标:智商与情商同步提高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3]。据此,体验式教学逻辑把目标设定为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无疑是指学生对授课中文本知识的掌握,技能目标承载于课程项目实施文本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之中,而情感目标则是贯穿于课程项目的始终。首先,从知识目标来看,体验式教学不仅强调教师对文本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吸收和转化,教学过程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其次,从技能目标上看,教学过程被分为几个主要阶段进行实际训练,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各个阶段之间具有明确的、递进式的先后联系,学生在文本知识向操作技能的转化上着重突出过程性,技能目标实现上具有整体性、全面性、连贯性的特征。与前两个目标不同,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设计,即课程项目实施形式来实现。在《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课程项目实施中本着尊重个体、分工合作、平等互助、有序竞争、奖惩分明、共同提高的原则来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实施过程中在给予个人充分的空间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又通过团队约束来保证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团队荣誉感,引入淘汰机制磨炼团队成员意志力,最终使他们在合作竞争中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团体的关系,学会合作中的妥协与适应,达到提高情商的目的。
社会调查方法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大方法论体系,每一方法论内部又可分为若干具体研究方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涉猎所有内容并不现实,因此,在具体操作中,综合考虑理论性、技术性、可操控性等因素后选择定量研究中的问卷调查为主要授课内容,并进行课程项目实训。
(一)化整为零,分步进行
风笑天教授认为,社会调查可以分为研究题目选择、研究设计、调查实施、资料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五个阶段[4],据此,在体验式教学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按照这五个阶段进行操作。首先,在选题阶段讲授结束后,让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分组,成员大概控制在2~4人,而后每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协商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准备和课堂汇报,每次汇报2~3组同学,教师和其他同学根据汇报内容对其进行提问,最后在每次汇报的同学中选出一组同学晋级,其余组员被整合到胜出的题目团队中。在继续授课、学习过程中,各团队根据课程内容逐步完成问卷设计、调查实施、资料分析、报告撰写等任务。
通过这种成员分组、项目分步的方法不仅调动了每个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促使学生主动吸纳教师所传递的文本内容,发挥个人创造性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知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而且,将同期上台论证的各组同学组成新团队可以保证每组成员的机会均等,不会因为准备时间长短而影响到入选机会,但也同样面临挑战。其中最大挑战是团队整合,即如何保证题目落选同学顺利整合到胜出团队,并积极参与后续工作。这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努力,更需要教学设计者的精心安排。为此,在体验式教学实施中采取了组长负责,成员打分,期终考核的办法来加强项目行动监督,约束成员行为,以保证成员合作的可持续性。
(二)充分合作,有序竞争
合作学习发端于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已经逐步成为一种主流倡导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可以归结为四种模式,即师生合作模式、生生合作模式、师师合作模式和全员互动模式[5]。体验式教学逻辑所倡导的是以生生互动模式为主的全员互动,即在课程项目实施中以团队内部的生生互动为主,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引入教师和其余学生的共同参与,以此来共同完成课程学习。在最初的小组成立时更多的是强调成员同质性,以保证选题协议的顺利达成和团队合作效率最大化。进一步的团队整合过程中,体现了小组的动态运行机制,一方面,团队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先期成员和后期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成员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后期成员是作为“淘汰者”或“失败者”进入团队,他们对团队任务的认知可能会与先期成员不一致,因此,无论对于先期成员还是后期成员来说他们在团队任务进行中不仅需要着手解决原有竞争的遗留“问题”,还需要考虑新团队目标的修正与认定以及团队成员的重新整合。实际上,体验式教学逻辑倡导的合作学习过程从初始的课程项目选择,到后期的团队成员整合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既包括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竞争,还包括成员间对问题理解的竞争,当然还包括团队成员任务分配的竞争,只是所有竞争都是建立在成员合作与互动的基础之上,以竞争促合作。
(三)持续互动,内外兼修
约翰逊兄弟是最早在美国对合作学习理论进行科学、系统研究并将其运用于课堂实践的研究群体之一,他们在《合作学习》一书中从为达成目标所做出的努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三个维度衡量合作学习所产生的效用[6]。其中个人努力和心理健康与其个人能力和内在价值有关,而人际关系则归属于社会互动层面。通过合作学习的进行,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实践能力,锤炼个人意志,还能够促进人际交往,增强社会适应性。体验式教学逻辑正是在团队成员的持续互动中达到了约翰逊兄弟所设定的各项目标。首先,课程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持续互动,也伴随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积极参与,从客观上增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相互关系的发展。其次,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促使各项目团队为了获取胜利而积极努力,通过淘汰机制的引入磨炼了学生面对挫折的意志力。再次,在团队的重新整合过程中,团队成员必须合理处理失败情绪,协调相互关系,形成团体凝聚力,共同完成课程目标。最后,通过期末考核的方式规范和引导了成员行为能够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限制和避免了偏差行为的产生,从而取得内在性格和外在行为同步提高的效果。
总之,基于课程项目实施,建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的体验式教学逻辑从目标设定到过程实施不仅完成了文本知识传递的任务,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了网络型团队学习模式。
从客观效果上看,体验式教学逻辑实施中所取得的积极效果不仅体现在课堂学习上,还延伸于日常生活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络的形成与延展。
(一)网络构建:从个体到群体的演绎
体验式教学逻辑实施中最重要的依托就是学习小组的组建。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模式由个体独立学习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由此将基本学习单位由个体变为群体,并成功将独立的学习节点发展为络组织。络之所以能够形成首先基于知识不对称原理。所谓知识不对称是指网络成员掌握的信息或知识少于网络所能提供的信息或知识,从而产生网络对成员的吸引力,使得网络得以维持和运转[7]。在社会调查课程项目形成、实施、总结过程中,小组不仅在各成员间架起一座知识交流与碰撞的桥梁,能够丰富和修正成员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能力,甚至促使网络成员构建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对教师文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在生生之间互助合作中得以实现,正如伊里奇所言的人人教育意味着人人来教。而生生互助合作的实现则是建立在团队间竞争互补基础之上的正反馈循环圈。如图1所示,课程项目在项目团队外成员的建议下得以进一步完善,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修正和提高,二者对项目实施和团队成果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项目团队成员间的互助合作保证课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这样,无论从团队内部还是团队外部来看,各方都具有正向的循环反馈作用。
(二)成员交流:络到人际网络的延展
如约翰兄弟所言,合作式学习会产生三个结果,即成就努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8]。事实证明,体验式教学逻辑所运用的小组合作方法也取得了相似成效。首先,学生课程项目实施包括小组讨论、全员决策以及代表汇报等诸多过程,每次结果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同学和老师对团队成果的评定和对团队成员努力的积极赞誉都会在客观上提升团队成员的自我成就感。持续的成员互动也会增进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建立友谊,增进同学感情、师生感情。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也表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确促进和深化了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并且,团队目标并非个人设定,而是团队成员协商的结果,成员观点在不断地探讨中明辨,各自学会在他人观点和自我观点之间平衡,这本身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总之,学习小组组建的最初目的是理论联系实践,实现知识掌握目标,但是客观上却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成员关系由普通意义上的“合作伙伴”上升为相互依赖的“同盟好友”,并且通过成员间、团队间、师生间的观点碰撞激发个体认知活力,健全个体人格。
(三)课堂组织:基于主体间性的思考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存在的基础并非是个体,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个体之间的交往。教育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形态,不仅涉及教师和学生,还会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是一个多主体交往的结果,因此也就出现了胡塞尔意义上的主体间性。胡氏否认了主体性的客观存在,认为主体性是通过外在于自身的客体的构造得以实现,因此我们所探讨的也并非实在的“主体”,而是需要在主体间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中来探寻存在的可能性,这不仅延伸了认识论的内容,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主客体矛盾。以往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秉承的是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暗含“学生客体”的假设,在实际教学操作中限于教师主导性的约束很容易将主客体倒置,陷入主体悖论的泥潭。那么,若要解决这一问题恐怕还要围绕课堂组织过程中的实在主体——教师和学生来思考,问题在于视角的调整。
教师和学生的存在是相互为证的,其身份本身就是相互构造的结果。按照主体间性理论的理解,教学活动本身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中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其中既包括师生关系,又包括生生关系,因此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依靠关系网的支撑才得以存在。因此,课堂组织要重视“师生关系”,更不能忽视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存在能够保证教育行动得以实施,文本知识顺利传递,而生生关系的存在则是课堂组织的激励要素,提高知识的实践和转化效率。基于此,无论何种形式的课堂组织,何种方式的教学逻辑实施都有必要从课堂交往关系入手满足课堂需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主客观矛盾”。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来实施教育是很常见的方法,这也就是教学上的落实。
而语言文字里都是包含着重要的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大量的思想性很强的以及文字优美生动的文章,让学生通读全文,从课文中的字词句逐个入手,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这样写,运用这个方法,让学生感知文章里的具体情节,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就潜移默化的进行了思想感情的熏陶。
教师进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且要带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语感来读课文,这样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很容易让学生对此产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根据课本要不断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自己能把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上,结合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进一步深化思想。
“落实”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全方位的落实。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五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自提出后已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实践证明通过活动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探索这门课时,我知道了“综合”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即:目标综合,内容综合,方法、形式综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知识着眼,而是从人的发展着眼,着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各项基本素质,其旨在使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联络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实地调查、采访、查阅资料、讨论、设计创作、义务宣传等,不仅在认识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的基础上设计了各种校园安全警示标志,更深刻地认识到标志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得到充分发挥,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具体表现在:
1、由于活动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从学生的汇报过程中可看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都能树立了自信心,都充分地展示了自我。
2、在活动中,学生能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学习热情高涨,并体会到合作学习、互助提高的乐趣。
3、在活动中,学生重视了收集信息并形成初步地处理信息的能力。
4、学生已懂得关注生活,懂得了发现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知道这些问题及困惑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解决。
5、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责任感明显得到加强,现在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安全常规的意识增强了。
活动也提示我们今后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注意:要开展好一次活动,教师要了解好这方面知识,这样更有利于指导学生而且活动要力争取得家长的支持,以保障活动时间、安全。另外,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持久性上下功夫,想对策,针对活动实践中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充分地帮助。教学方式寓道理的认识于游戏活动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竞猜、模仿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玩交通安全棋,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交通安全标志,学会了交通安全规则,懂得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珍爱生统的观念,强调人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教育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与体验,长期以来导致学生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缺乏必要的操作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原本朴素道理的震撼,和发现长久蛰伏的'思维惯性的过程;是通过行动的力量,来实现个体与他人,群体与群体沟通和整体提升的过程;是在真实的喜悦和痛楚中,将情感因素转化变革的意识,最终实现行动的过程。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打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问题意识,发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这次活动主题是个社会热点问题,学生身处其中,经常随家长到各个药店买药,有直接经验,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多,致使主题活动能不断深入开展。在实践中学生的积累越来越多,收获越来越大,就是在主题活动将要结束之时,他们又发现国家为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xx—20xx年)的通知》,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的管理,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新制度的启动能保证老百姓用上物美价廉的药品,解决长期诟病的药价虚高的问题。以前国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例如统一配送、降低药品价格、实施医保制度等,但均未能解决问题,此次采用了一个系统工程,从国家制度的层面动起了大手术,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的决心和信心。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六
知识的学习有其固有的规律节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里去。
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就是实践性。
马克思是从人的活动来规定人的本质的,他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对象化的实践看做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正是实践,使人兽相揖别。人在实践中与世界、与他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进展,关系的丰富和扩大,人性的全面性随之而发展,人的能力和智慧也随之而提升,人在实践中不断生成。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总是在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实践中重新塑造自己,不断地再生产、再创造自己。
2、传统学习方式听说有余而体验不足,导致孩子实践能力缺失。
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传统的观念,强调人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教育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与体验,长期以来导致学生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缺乏必要的操作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原本朴素道理的震撼,和发现长久蛰伏的思维惯性的过程;是通过行动的力量,来实现个体与他人,群体与群体沟通和整体提升的过程;是在真实的喜悦和痛楚中,将情感因素转化变革的意识,最终实现行动的过程。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打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问题意识,发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这次活动主题是个社会热点问题,学生身处其中,经常随家长到各个药店买药,有直接经验,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多,致使主题活动能不断深入开展。在实践中学生的积累越来越多,收获越来越大,就是在主题活动将要结束之时,他们又发现国家为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的管理,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新制度的启动能保证老百姓用上物美价廉的药品,解决长期诟病的药价虚高的问题。以前国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例如统一配送、降低药品价格、实施医保制度等,但均未能解决问题,此次采用了一个系统工程,从国家制度的层面动起了大手术,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的决心和信心。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七
背景分析: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
师:这些数都是几以内的数?
生:10
师:比10大的数还有哪些?你能举些例子吗?
生1:11
生2:15
生3:100
……
师:是啊,比10大的数多得数也数不完,今天我们先来认识11—20各数。
二、探索讨论,展开新授
1、 出示主题图
师:哎,这是什么地方?
生:马路。
师:马路上这一条条白色的是什么线?
生:斑马线。
师:它提醒人们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这样才能保证人身安全。
师:周围这些人在干什么? 生:骑车。
师:马路上一共有多少人?
生:(抢着说)19
师:再加上一个人是多少人? 生:20
师:多少人加上1是20? 生:19
师:小朋友再看看图上还有什么?
生:树、汽车……
师:赶快数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2、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及组成
(出示一堆乱七八糟的小棒,马上消失。)
师:猜一猜一共有几根小棒?
生1:15
生2:20
生3:11
……
(数一数:验证哪些小朋友猜得最准确?)
师:小朋友猜得都不一样,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怎么验证呢?
生:数一数。(师生一起数小棒)
师:(让生想一想)为什么这一次不容易猜准?
生1:太快了。
生2:太乱了。
师:怎么摆能让别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一眼看出有11根小棒?
(摆一摆:让每个小朋友自己动手操作)
师:小朋友可以自己摆一摆,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小朋友自由摆)
师: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种摆法?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看的很清楚。
师(随手拿起一捆小棒):这一捆就是一个几?
生:一个十。
师:这个十里有几个一? 生:10
师:刚刚摆的是多少 生:11
师: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生:1个十和一个一。
师:那11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生:11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
师:(小结)对,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师:如果要摆13根小棒怎么摆?
生:再加两根小棒。
生:19是由一个十和9个一组成。
师:(小结)十几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想了想说):两个1捆。
3、联系生活,理解数的顺序及大小
(1)出示尺子
师:老师家隔壁的小弟弟非常顽皮,弄坏了尺子,你能帮忙把数字补起来吗?
生:0、1、2、3、4、5、6……(从小到大)
师:还可以怎么数?
生:从大到小
师:刚刚是一个一个数,还可以怎么数?
生:2个2个数一起数。
师:还可以怎么数?
生:5个5个数
……
师:在尺子上陈老师能提这样的问题:16比15大几?谁也会提?
生:20比19大几?
……
生1:(学生发言积极)我喜欢20,因为它最大。
生2:我喜欢15,因为它正好是10—20的中间。
……
师:请小朋友按要求上讲台:16先上来(小朋友高举自己的数上讲台)
一个一个数,与16相邻的两个数
两个两个数,与16相邻的两个数
三、练习反思,巩固新知
(1)读卡片,并说出数字的组成
(2)猜数游戏
(3)说一句话,让别人猜一猜你手中的这个数。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还觉得谁的表现特别好?
课后反思:
1.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2.玩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3.尊重学生,促使全面发展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而且把抽象地东西变得生动、具体化。当然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再完美的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如何进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要反思什么?从近两年的教学反思中,归纳了几点:
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如我在讲授九年级物理“功和机械能”一章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理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因此,有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因此,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特别是课件的优劣程度好与坏,直接决定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几个问题做到猜想,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等,让学生从平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
反思可以课前也可以课后,如教学设计完成后,可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堂效率是否高,学生会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师生交流是否会顺畅,授课的进度,内容与时间分配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产生不协调。同时,学生的反思也是课后反思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自己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
经过了三个反思,加之完善、优美的教学设计,使师生的教学活动产生一种“谐振”,教学就会达到最佳效果。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九
《畅游小榄水色匝》这一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小榄这一地方特色,选择了学生有浓厚兴趣的身边事作为研究课题。它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发现,取材于生活,贴近生活,探究生活,与学生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乐于探究。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从课堂到课外,再从课外到课堂,采用了考察调查——查阅资料——分析交流等方法,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的活动过程。通过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组合,达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活动能力培养的目的。
因综合实践活动中探究性课题的开展,搜集资料十分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搜集资料,关键在于合作与分享。这次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搜集资料中学会合作与分享。所以在资料搜集阶段,培养学生合作与分享的意识是教师引领。让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增智,在活动中成长。相信这一次活动将使学生在调查和设计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的家乡的河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为家乡添光彩。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得到充分发挥,自觉性、能动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得以锻炼,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具有很大的实效性。
1.活动的每个环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从汇报中可以看出,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都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在开展活动时,人人能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学习、探究热情高涨,并体会到团结、协作的乐趣与好处。
3.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研究,非常重视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4.活动使学生懂得了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他人。
5.小组的力量无穷。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自主实践,而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由选择主题,确定主题到深入主题,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活动,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在活动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6.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意识明显得到加强,凡事都要靠自觉的意识增强了。
1、小组合作方式的指导还不够细腻。本次活动课前课上都要学生大量进行合作探究,但学生年龄尚小,活动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细致地辅导和帮助,但我在一些细节上还是考虑不周。
2、教师自身的知识过于单一浅薄。由于教师自身对水色匝缺乏专业的探索与研究,虽然我在活动前搜集大量有关桥的资料,努力充实对水色匝的文化知识,但在教学时,还是觉得自身知识的薄弱。
我觉得,在这次活动中,我与学生都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学生得到的是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老师得到的是学生成功后的成就感,我与学生一起,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成长。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十
今天,我在学校校本课程竞赛中讲了一节《我和玉米交朋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后在王校长的点评中,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我和玉米交朋友》这个主题活动分了四个子课题,学生们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了这次公开汇报。各小组学生的实践活动兴趣高涨,那跃跃欲试、大显身手的劲头令我们教师都倍受感染;参与人数达到班级的全部,没有活动死角;各组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编排舞蹈、讲故事、品尝食物、制作手抄报、市场调查等,这种可喜的态势令我这位刚刚研究这个学科的教师有些沾沾自喜。
瞧,各小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能力得到了锻炼,尤其是很多同学的创意得到实践验证,让大家耳目一新。编舞蹈的宋林泽能组织五名同学把手绢舞编排得整整齐齐、像模像样,她的创意、她的组织力,对于刚刚10岁的女孩子来说,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提高。徐乙鹏能从网络上调查出各省玉米的价格,并作出分析比较,多么了不起的举措啊!四小队十几名同学带来了玉米食品,在介绍味道、颜色、形状之后,分享给全体同学和老师,这种分享的快乐一定令孩子们终生难忘。
但是,在课后和领导的交流中,我觉得王校长一语中的,令我发现了课堂上的不足——活动内容浮于浅表,其中一个小组不能紧紧围绕子课题开展活动。的确这样,我默默的承认着,也佩服领导对本学科的深入研究与思考!
1、搜集资料的途径不要只限于网络,还可以采取社会调查、采访、查书等。
2、积极鼓励小组内伙伴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对有创意的同学要加大赞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不会采访的同学,教师要积极引导;采访中教师要克服家长不支持的困难,尤其要看重发展学生的能力,进一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5、活动准备阶段,如发现学生研究不对路子,教师要及时引导,紧紧围绕主题,跟着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
上完这节课,我忽然觉得在教学的路上,探索的过程永远具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王校长的点评,更增加了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兴趣,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在下一个主题活动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一定多思考、勤钻研,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十一
“泪”是那个忘记拧开镜头盖的小男孩的。“笑”是展示课主持人董晗曦的。课后,她笑眯眯地对我说:“华老师,今天是我最难忘、最高兴的一天。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真正的主持人,向董卿阿姨那样。今天是我第一次站在摄像机前呢。”我的心一动,哪怕这次活动只留下一粒梦想的种子,日后会开花、结果,这番功夫也没有白费啊!
“得”指最深的感悟。学生是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人,学生只有实实在在去做,知识才能被内化,能力才能形成。“失”指有待解决的问题。
2.1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和文本课程、日常教学相结合,使之常态化。
生活如同一本静静打开的书;实践像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引导我和我的学生感悟着做事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真是:“生活如书,实践如师。”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十二
今年暑假的社会实践已经结束了,感触良多。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获得了经验,锻炼了意志,考验了头脑和自己的能力。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提高。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服务社会,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努力去完成的事情。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加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我们社会实践的第一站就是跟随梁书记到金水区敬老院。敬老院里,除草打扫卫生,我们和老人们长谈,聊他们的日常生活。看梁书记和老人们的交流,我们坐在旁边和老人们聊天并不陌生。牵着我们的手,对我们的成长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体现了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希望和关心。看到老人们笑得那么开心,我们也很开心。
通过交流,我们了解了进来的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增加了彼此之间的感情。通过与老人聊天,我们可以了解他们过去的经历,他们的艰辛,他们对子女的期望,以及我们对年轻一代的希望......
后来我们来到朱仙镇,歌颂爱国热情,致敬爱国人士的风情。岳庙正门写着“精忠报国”,两边写着“精忠报国,集河山,报国建长城。”门的两边各有一只巨大的石狮。屋檐上的雕梁画栋非常漂亮。这次岳飞庙之行,点燃了我的爱国情怀。看着我们国家日益强大和繁荣,我为冉冉感到自豪。
参观完岳飞寺,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木刻年画,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木版年画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制作工艺,纯手工雕刻和印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民间情调。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良好继承和发展。朱仙镇的木刻年画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看到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是老一辈人的心血,他们一直在不懈努力。虽然许多民间艺术已经失传,但木刻年画的保存使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的工作方法和习惯是中华民族的结晶。我们当代青年要懂得坚持,为社会主义做贡献,贡献自己的力量!
刚结束社会实践,回到家,我还想着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工作,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大胆尝试,为自己挣一份生活费开始上学,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所以选择了餐馆的工作。
上班第一天,带着新鲜感提前半小时来到酒店,热情相当高。第一天对工作不熟悉,不知道做什么,所以不熟。工头给我分配任务后,我很多地方都没有技术,只能慢慢来。我做过打扫卫生、做饭、收食物等等。简而言之,我会尝试一切。每次第一次做的时候,总有做的不太好的时候。虽然我尽力了,但还是被领导批评,委屈,嘲笑。我沮丧过,也快乐过。在那之前,一切都很方便。毕竟,熟能生巧。慢慢的,我就熟悉了这家酒店。
这一次,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首先,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我的命运。当我为别人工作时,我必须服从安排。缺乏社会实践能力根本不叫能力。直到接触了社会,才意识到自己的水平远远不够,必须努力学习增长见识。
只有在艰苦中锻炼自己,才能成长得更快!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它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理性,更包容,更丰富,更美好!
暑假社会实践经验1500字百科(第八章)今年暑假,我来到xx吊索制造有限公司实习两周,受益匪浅。自从进入大学,就业问题似乎总是围绕着我们,成为一个无休止的话题。当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总说“有经验者优先”,但我们这一类还在校园里的学生,会有多少社会经验呢?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扩大自己与社会的接触,增加自己在社会竞争中的亲身经历,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毕业后真正进入社会,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处理好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这个假期我进了一家私企,开始了我的社会实践。
实践就是把你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让你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如果只学不练,学的东西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以为以后找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我学到了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和事不一样,从中学到的东西自然也不一样。学会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外经济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东西不断涌现。在拥有越来越多机会的同时,也有更多的挑战。中国经济越是与外界接轨,对人才的需求就会越高。我们不仅要学习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还要从生活中学习其他知识,不断从各方面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 *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各种吊索具生产的专业制造商,已有30年的生产历史。主要生产复合吊绳、高强度纤维吊索、成套吊链、纸导绳、注射绳、梯子、安全带等几大系列数百种规格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油田、机电、化工、港口、造纸等行业。产品应用于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等。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帮忙接电话,复印材料,整理文件,开发票等。,感受到了工作氛围,这些都是我在学校感受不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还得时不时的做一些工作之外的事情,有时候还要做一些打扫卫生的工作。在学校,有些老师可能会分配我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在这里,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做。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个学习的地方,每个学生都在争取更高的成绩。而且这里是工作的地方,大家都会努力工作,争取更多的报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有竞争。在比赛中,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学习别人的行为方式,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有那份纯真和真诚。即使是大学,学生还是保持学生身份。一边进入企业,接触各种客户,同事,老板等。,关系复杂,却要面对以前从未面对过的一切。在学校,理论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在实际工作中,你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有学过的情况,或者根本用不到书本上的知识。可能工作中只用到了简单的问题,只要设置一个公式就可以完成一个任务。有时候我会抱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是为什么书上的知识让人学起来这么费劲?这是社会和学校的脱轨吗?也许老师是对的。虽然大学生的生活不像步入社会,但他们终于是社会的一份子,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有时我不得不感谢我的老师不知疲倦的教导。有些问题已经在课堂上认真消化过了,也有我平时作业的补充。我的起点更高,处理各种工作问题的知识也比别人多。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我应该知道如何与各行各业的人交流,处理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这意味着大学生应该重视社会实践,这是不可或缺的。毕竟两年后,我已经不是大学生了,而是社会的一员,我想和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落后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公司,领导也批评过我。而且,我永远不会忘记这句话:“看看你做的这份工作。你在学校很笨吗?你做不到!”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我工作不够认真。但那时候我觉得很可怕,脸红了白了,自尊也没了。在大学工作,重要的不是得到什么,而是付出多少。不是你会得到什么,而是你学到了什么;测试一个人能力的最简单的标准之一就是他对工作的态度。其实,无论你在假期做什么,都或多或少能提高一个人的内在或外在能力,也能深刻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实践中流汗的过程,只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虽然我的暑期实习生活不长,只有两个星期,但它为我的生活刻下了难忘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对这种实际生活怎么看,但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让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说,宁愿出去工作,也不愿意在学校读书;社会上的人更愿意回到学校。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是为了将来进入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今天应该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以便明天更好地服务社会。
我感谢我的实践生活,它考验了我,激励了我,让我从贪玩到好学,从懒惰到勤奋,从茫然到自信,从幼稚到成熟。
暑假社会实践的体会(9)作为一名大学生,除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用所学为这个社会服务。因为当我们离开大学,我们将进入这个社会,所以这次实践活动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们团队的名字叫“沙区大学生志愿警察体验活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因为人民警察这个特殊的群体离我们如此之近,却总是带着一种莫名的尊严和“神秘感”,而这个活动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走进人民警察,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在这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感受到了很多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感受到的东西。我真正体会到,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磨炼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至于人民警察,平时我们只看到警察破案勇敢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办案中,他们往往几天都睡不着安稳觉。他们挑空的空档只能在沙发上小睡一会儿,但半夜三四点就能回家是家常便饭。在处理一般民事纠纷时,我们的警察变得像居委会大妈,与居民、村民真诚交谈,解决问题;面对别人的帮助,我们警察不遗余力的去解决,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亲力亲为。
在为期一个月的警务经历中,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户籍民警全面调查和掌握辖区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和境外人口的基本情况。经过短暂的适应期,我们的志愿者活动刚刚步入正轨,进入了高速的志愿者工作状态。早上我们用派出所的电脑整理前一天现场走访收集的人员资料。下午去附近的村子统计,晚上骑自行车去居民小区登记居民信息。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虽然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情况。在工作中,我们遇到了来研究所申请签证的外国人,所以我们用英语与他们交流,并为他们提供签证申请的语言帮助。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我们和社区、管委会、村委会合作,体会到了一起工作的乐趣。在登记居民信息时,我们遇到了很多愿意帮助我们的人。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情,也遇到了一些不太理解我们工作的人,甚至把我们当成传销和诈骗。我们别无选择,只好带着警察和保安再次上门解释。总之,我们在工作中有乐趣,有激情,有委屈,有困惑,这些都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活动中,我一直牢记自己的承诺:我将努力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牢牢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尽我所能,有效服务社区警务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贡献力量。让我们生活在社区里,真切感受到社会带来的温暖。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有幸成为警察志愿者活动的一员。我在感到荣幸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压力。从单纯的参加这次活动,到在这次人民警察的活动中被团队的优良传统和责任感所感染,每个人都在全心全意的做着每一份工作,在每一个岗位上尽职尽责的战斗,用最美的笑容和饱满的热情工作。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根据警察工作的特点,在遇到挫折时,不妨调整心态来缓解压力,面对挫折。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客观、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挫折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树立辩证的挫折观,始终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认识到是挫折和教训让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是失败本身最终创造了成功。学会自我解脱,宽容挫折,豁达开朗,乐观努力。善于化压力为动力,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寻求身心的放松,重新争取成功,从而把目光放在未来。警察工作的准确性是指政策的正确体现,领导意图的正确表达,事务的正确处理,言行的分寸,言语传达思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领导的准备状态。警察工作的准确性涉及很多方面。简单来说就是:文笔要准,办事要稳,形势要实,思路要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认真细致,不能马虎,不能粗心。“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叫自学”。只有参加工作,才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这一个月的工作中,既有收获,也有一些遗憾。可能是实习日子短,又不是警察专业的缘故吧。我对一些警察工作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只是看着别人做,听别人告诉我怎么做。有些作品我无法亲身感受和处理,所以无法把握其本质。但通过实践,我加深了对警察工作基本知识的理解,丰富了实践知识,使我对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工作,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学习,对警务工作中的具体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拓展了专业知识,为以后的正常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个人发展方面来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作为社会人的工作方式,以及专业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都是我在学校学习中从未接触过的方面,所以我在报告中先说说我实习期间积累的这方面。
工作了一个月,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后会更加努力,取长补短,需要指点。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得心应手,表现的更好!无论在哪里工作,都会努力!
暑假是每个大学生必须要有的经历。它让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刚入职的时候,发现很多不懂的地方。现在已经练了一个月了。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有想过一个月后辞职。可能是刚开始工作吧。一开始就应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毕竟我没有工作经验。现在有机会我会在各方面锻炼自己。不然以后什么都不好。和其他人相比,我现在的工作待遇不错,也不算难。进入工作很容易。关键是要学会如何对别人说话,态度,做事。因为阅历少,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现在才知道在学校做学生有多好!迟早要工作,迟早要踏入社会,迟早要面对这些无法回避的事情。所以,现在我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学总比不学好。还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多学点东西,对我以后的职业选择有很大的帮助。我现在不想要别的了。现在当然把自律放在第一位,何况现在待遇好。在这一个多月里,我学到了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即使我什么都知道,我有时一开始也做不好。现在做事情,不仅要抱着发自内心的求教态度,还要懂得取长补短。最重要的是“忍”,即持之以恒。现在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我发现自己真的变了一点,比以前更会和人打交道了。
有人说,我们志愿者既是奉献者,也是受益者。以前我可能不懂,现在我明白了,有多少事情是我以前没做过的,有多少事情是在考验我的责任心和纪律性。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分钟,都在成长。也许有这样一段志愿服务的经历,会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十三
这一节课中,以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为工具,通过实践活动,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和拓展延伸。利用《科学》这门学科来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用《信息与技术》学科中的知识来创建博客;综合《语文》学科进行小记者的采访和报道。
二、结合时事选择主题,学生的兴趣非常的浓厚。
三、展示形式多样。
1、符合各小队的活动主题。例如粉丝带小对他们研究的主题是汶川灾情,他们认为,图片是最能体验这一主题,能让人非常只管地感受灾情,从而引发人们去关注灾情,所以他们选择用剪贴集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2、能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每个学生是各有所长,成果展示和交流,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他们的自信。红丝带小队中的成员都是对电脑非常感兴趣的孩子,这次活动就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他们每天都花很多的时间设计博客,搜集资料,教其他同学进入博客,发博文,对其他同学发的博文进行及时地跟贴。
存在不足:
1、每个小队在汇报时应当向大家介绍自己主题内容,再进行展示。
2、活动环节相扣不紧密,使得课堂教学不够流畅。例如由于博客界面打开速度比较慢,影响了博客的介绍,这个问题是我在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如果能在课前先打开最小化,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
3、学生展示时老师的指导跟不上。例如:在博客介绍时,一位学生因为紧张而无法进行展示,这个时候,我就先对他进行鼓励,接着就帮助展示博客内容了。如果这个时候让小组成员帮助展示就更能体现小组合作了。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十四
通过这次课程研磨,有感于综合实践这一课程的设立,我们开始正视它:这是课改的新生儿,这一名应该成为课改大潮中的宠儿,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师资力量得不配套,理念的差距,导致了他在众多的课程中最不受重视,甚至有老师三两节课把全书的内容教完,好为主科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为改变这种可有可无的状态综合实践课要如何找回自己的出路,重新焕发其应有的光彩呢?我个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领导重视,机构落实;即校长一把手要真正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亮点闪亮起来;同时,建立健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实施小组,配齐师资,职权分明。
二、课题引领,主题分明;确立一个学校整体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课题,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让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
三、强化研训,立足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方面的专业素质,将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是否得以落实,立足校本,强化研训,无疑是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径。
四、凸显综合,注重实践;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实践,落在活动,基础在综合。不要拘泥于某一学科,某一个固定的内容,因此国家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教材。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如学校所处环境、地理位置、学生来源、家长素质、学校及家长学生的社会关系等等,确定适合本校学生发展、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校本教材。然后逐步落实,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到活动中,在实践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激励情感。
五、课时到位,评价跟进;学校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提供必要的课时保障,同时对课程、对教师、对学生都建立起一套相应的监控、管理、评价体系,用制度来激励和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六、保证常态,经费支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课程成本相对传统课程要高。无论人力成本、精力成本,还是物质成本、经济成本,都要比传统的语、数、外等学科要高,因此学校要保证课程的常态化,就必须给予足够的经费保障,当然相应的监督体系也是促进课程常态的必要支撑。
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篇十五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疑惑。为了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理念和独特价值,纠正实践中的偏差,就要对这些误区作深入分析和反思,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更有效、更扎实、更实实在在的开展。
一、活动选题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认识方面等的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中自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自主的研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统一制定研究主题,实际上从根本上已经否定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学生并没有改变被动的地位,仍然是由老师或者学校的指挥棒操纵下的一个音符,他们要奏出的是老师编排的乐曲而非孩子们自己的天籁之音!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和教辅资料,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有时是一筹莫展,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由地方和学校来对教师作一些硬性规定,相反应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在这一方面,我真的很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我专职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十数年来一直给与我极大的信任与支持!在这一领域,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发现其实做好的选题就是来自孩子自己兴趣领域的选题,让孩子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和探索,学生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孩子如何从他熟悉并喜爱的领域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如何开展有效的规范的研究探索工作;在遇到困难时指导孩子如何梳理问题找到突破点;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并感染孩子学会鼓励自己;在研究结束后分享孩子研究的喜悦并及时地引导孩子进行研究过程的反思。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程。
二、活动开展过程的反思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发现,学生往往对热热闹闹的活动场面很感兴趣,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十分好奇,但对如何进行实践活动却茫然无知,实验研究注重表面现象,参观体验走走过场,或者在实践活动中稍有收获和体会就非常满足,这样的实践活动虽然热闹但少有实效,想获得参与实践的真切体验和丰富经验也难以做到。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及其课程价值背道而驰的。学生缺乏开展实践活动必备的常识,即缺乏必要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对各项实践活动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是重要的因素。 如何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实践、深度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研究的问题。在自主选题的前提下,深度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把各种实践活动的目标细化、分解,并进行合理分工;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如,调查访问的表格、录音照相器材)来完成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深度实践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反思,每一阶段都进行适时的调控。需要反复实践的要多次实践,需要更换实践方式的就要及时更换。只有这样及时总结和反思实践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实践活动受益。那种为了活动而活动,或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只能是一种低效的实践、盲目的实践。
三、展示评价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真能体现出她“自主、发展、生成”的特性。
七、活动设计反思
在活动中,学生在感受每一个环节和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和享受,同时他们在回顾活动整个过程的时候更加兴奋,并且能够学到知识技能,受到启发,代表这是个成功的活动。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既需要获得学科知识,也需要增加社会知识和常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时,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路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不让学生迷失了方向。
花卉的种植既是个学生感兴趣又是个容易研究的活动,能再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生长,情感和体验在成长中升华,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明确的分工又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体验到集体成功的喜悦。
总之,这次语文实践活动将“活动”与“语文”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既熟练掌握了语文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61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