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范文(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06:42:13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范文(23篇)
时间:2023-11-09 06:42:13     小编:紫衣梦

总结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类比、对比和引用等,使文章更具吸引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一

带着对核心素养的懵懂认识,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共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学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知识,为自己接下来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育部把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余文森教授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解释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的音乐教学更是如此。书中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知识的详细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通俗易懂,感受颇深。

对于音乐学科,除了知识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需要渗透文化理解、培养品格。针对不同特点和层次的学生,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做到:

由于学生能力、兴趣的差异性,传统的课堂容易出现两种现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优势,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弱势,逐渐失去了课堂话语权与兴趣;教师关注中等和较弱学生能力培养,无法满足能力较强的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作为课堂引导、组织和提升者,要抓住学生爱动、期待被肯定的共性,尊重和满足学生需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欣赏课上不熟悉的作品学生不易接纳和喜爱。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后,可以鼓励学生把作品以音乐情景剧的形式呈现。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擅长或感兴趣的合作小组,如编剧、演唱、演员、背景音乐等;学生在自主编创、展示中必然遇到对音乐理解的问题,或请教同伴或请教老师,以主动进一步理解音乐。

这样,被动的灌输就转化为学习和实践的需要,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

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中要通过环环相扣的有价值的的问题,不断去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潜能。

书中讲到:当学生已经有能力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他们在阅读和思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律和规则,而不是一种可采用可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按照这条规律进行教学,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很快会发展起来。所以在音乐课中更应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勤于表达,这样才能促进课堂生成,提高课堂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锤炼品格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理解音乐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从音乐走进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和民族分组探究,搜集和整理家乡的民歌,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分享。分享的同学通过民歌更加了解其文化,倾听的学生提升了知识与审美。

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学生积累的素材是零碎和片面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索网络资源、博物馆资源、请教专业人士等途径开展音乐活动,在课堂上进行长线的实践过程展示。如学生自发形成兴趣小组在博物馆寻找编钟,聆听千年前的声音在课堂上分享;进一步探究中,制作了模型讲解它阻止泛音产生的原理,理解工匠精神;在持续和深入的实践中,产生了对民族音乐和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和研究,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以“人”为本,启迪智慧,培养思维,让所有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多说、多唱、多演,感受音乐的快乐,从而不断地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什么叫"核心素养"?

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阅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系统回应。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见,学生的阅读是多么的重要。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称:"小学欠下的‘阅读帐’迟早是要还的!再不多看书,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做不完!"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当我们语文老师真正地读了这些书后,才能和学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语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气",才可能和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加之小学生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或者还没有读这本书的同学,认为自己再不读书,就会被老师和同学"边缘化"了,无形之中,就会自觉的进行阅读。当然,当老师在和学生进行语言、心灵交流的同时,学生会真切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总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都不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更应如此!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三

所谓的“语言建构与应用”具体所指的就是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自身积极主动地积累与整合,从而逐步窥探并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运用规律,形成自身的语言经验,并能够在实际的语言场景中恰当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对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而言,其语言运用能力、思想品质、审美素养、文化认同等一系列的优秀品质和能力,均是在语言建构和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纯内容分析式”的讲读教学要逐步摒弃,在课堂上也不要在课文的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而是要从具体的语言运用着手,通过对文章语文的仔细品味来深入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层意蕴。也可以从整体的阅读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去寻求认知的依据,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实现对学生良好语文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对于李清照《醉花阴》一文,文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中“瘦”本为一种病态,并不是“美”的,但李清照却将其描述的很美,为什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细细品味,去感悟文中以黄花设喻的精妙,体会“黄花”随瘦而随风摇曳的优美,从而深刻理解比黄花还瘦的人所体现出的那种协调美感,而后再从“帘卷西风”的氛围中,感悟出憔悴的女词人与黄花相互映照的诗意之美。

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过程中,将学习文本更多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照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或习惯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热爱生命》这篇课文时,就要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或探究这篇课文中,作者蒙田对“生命”这一事物的形象思维,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对“生命”进行的抽象思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这就是要借助语文教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思维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学生在研读课文内容时,就会结合对教材内容的思维分析,说出作者蒙田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理解下的“生命”,又各是什么样子:如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命”,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生命”,这就是作者形象思维理解下的“命”;要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并迅速抓紧时间,留住短暂的“生命”,过得丰盈充实,这就是作者抽象思维理解下的“命”。通过这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相应的形象或抽象思维了。

第一,结合语文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在语文学科中,美学素材俯拾即是。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从基础入手,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体验美,例如在《荷塘月色》中理解荷花的清新与柔和,感受自然之美,在《离骚》中感受诗人爱国情怀,体会人性之美,在《过秦论》中欣赏凝练、严谨的语言之美等。这些充满美学意境的阅读素材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美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培养其审美意识。第二,结合情感体验,提升學生的审美评价能力。我们在体验美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评价的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之中包含的美,并结合情感抒发完成评价。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当审美中介的角色,组织敞开式的再现活动,结合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对这部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身上所呈现的艺术美进行评价,拉近学生和欣赏对象的距离,与作者形成情感交汇,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以形成审美评价。第三,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这里的创造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自我审美体验的呈现,进而形成新的美学形象。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学生对自我表达的胆怯心理,创造自由而宽松的美学表达环境,引导学生抒发对美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赞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寻找生活中的艺术,体会人性之美,并将这些美的体验融入语言、文字表达中,形成感情饱满的审美创造。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是实现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我们应抓住这一推进语文教学变革的关键力量,站在课程育人的视角,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坚定立场、聚焦关键,努力推进语文课堂的变革,充分实现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五

参加江门市实验小学优质课观摩活动,期间我聆听了两位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两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仅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能一日为之?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风格、变化多端的教学形式,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沉思,从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谈谈自己的听课体会:

对于儿童来说,一本书是枯燥无味,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刺激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热爱学习。针对这低年级的儿童的心理和身理特征,实验小学低年级开展绘本课程,通过讲故事,演故事形式进行。从3分钟《小鼹鼠找新家》,两个低年级学生声情并茂,动作大方,校本课程不但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学到了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也给学生锻炼口才的机会。

实验小学还选用经典诵读、你问我猜等多种形式来上好国学棵,保持学生的对国学好奇心和新鲜劲。再比如单单诵读这一项来说,实验小学也采用多种形式,像分小组读、男女读,诗句接龙读、问答式读……尽量做到课堂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断的刺激学生,以达到我们国学课的要求。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要自己心里有阳光。”任何人只有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学习才是丰富生动的,也只有在保持快乐心情的时候,学习才是有效的。在王林老师《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中,我感受到学生们学习的快乐。

王林老师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学生们有的展示有感情朗读课文,有的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展示扩词,有的展示课文朗读,还有的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因为人人都有机会,因此人人都为能够展示自己而激动万分,争先恐后地发言,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小学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主要通过模仿来获取知识。小学学生心理、智力、知识等方面发展尚不成熟、独立性差,尚不能辨别知识的真伪。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崇拜,认为教师说的一切都是对的,甚至不相信父母的话以教师的话惟命是从。实验小学的王林老师以深厚的知识素养影响着学生,押韵的白话文朗朗上口,使学生产生“我们老师懂得可真多”的感想,从而激起他们向老师学习、向老师看齐的愿望,让我由衷地敬佩。学生洋洋洒洒的说上几句白话文,让我感叹,还让我忏愧。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六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设计思路,也给课堂教学树立了新的课程目标。诚然新课改的到来,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形式与内容、方式与方法、要求与落实、新理念与课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课堂也走入了新的误区。

随着“课改”这一名词的出现,“互动”成为出镜率最高的一个词,很多老师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帽子,纷纷想尽办法创造开放活跃的课堂气氛,然而在摆脱传统观念后,一些“为动而动、形式浮躁”的课堂模式,也就热热闹闹的出场了。

可能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课堂现象:

老师拿出一幅制作精美的音像图片资料,然后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根据所给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小组合作交流,一会儿咱们看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然后,三五个孩子围坐在一起,高声谈论(什么内容不得而知),老师穿梭于各小组之中,时而俯身询问,时而参与讲解,教室里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每个人都在张嘴说话,可谁也听不清在说些什么。

数分钟后,老师阔步走上讲台,学生们默契的停止交谈,老师顺势说道:“刚才同学们讨论的这么激烈,一定会有很多奇思妙想,谁能把你们所提出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这堂课,表面看来非常的热闹,也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研究价值吗?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树立学习研究的侧重点,只是一味得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没有老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这种“讨论”也只能成为一种烘托课堂气氛的摆设。

反思一下,这节课真的“动”起来了吗?我想这只能说是对课程理念的一种曲解,这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真正“动”的课堂不但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还要有明确的中心和目标,要能够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品味,而并不是一味追求热闹的形式课。

“新课改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堂要求师生间角色的互换,师生间要民主、平等。”这一理念的出现就要求着教师对待学生必须要“公平、公正”,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尊、自信”,但随着这一理念的普及,“角色转换”的尺度似乎偏离了应有的界面。

上述这些行为能否真正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想答案一定是“不”,这并不是尊重学生,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平等,而是一种对学生的过度放纵。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导致学生骄傲自大、自己膨胀,经不起任何挫折和打击,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高尚的品格。

课堂改革朝着什么方向去改?怎样改才是最有效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实际的问题。新型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沟通”,因而这种“对话、沟通”应建立在真诚、和谐的基础上,而我们就必须要以情感为纽带,赋予学生尊重与信任、交流与分享,不能一味的去迎合潮流与形式。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七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就是证明。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例如:埋汰(脏)、饽饽(糕点)、个应(使反感)、萨其马(一种小吃)、的瑟(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磨即(即磨蹭)等等,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1、数学抽象。

2、逻辑推理。

3、数学建模。

4、数学运算。

5、直观想象。

6、数据分析。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

2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

3文化品格: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比较异同,汲取精华,尊重差异等方面。

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一、形成物理基本观念。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都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真正伴随我们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知识升华后留存在我们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当学生将具体的物理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的头脑中“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观点,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基本观念。物理基本观念包括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物理价值观。

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学生的能力与过程方法是不可分离的,能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训练才能得到。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从而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形成良好科学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过程。科学思维是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物理学科教学要通过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四、培养正确科学态度。

何谓科学态度就是合乎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并据此在言行中有相应的表现,即包括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科学的行为方式.物理教学不能“为知识而知识”,而应将知识作为育人的载体,充分挖掘知识建构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和内在价值,通过相应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随着物理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考查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作为一线的物理老师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必须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传授所需科学知识及其技能为基础;以培育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养成应用科学方法的行为和习惯为重点;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渗透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坚决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通过有效提问等教学手段帮助锻炼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等,让学生不仅仅是得分数,而更重要的是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和祖国有用的人才。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1.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2.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养;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

1音乐的实践能力:音乐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交流与合作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学生掌握音乐实践能力应以用为本,围绕学生在校时和毕业后经常进行的音乐活动,重点培养选择合适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和表现优秀作品的能力,即兴表演和创作的能力等。

2、音乐的情感体验:指学生在听、唱、奏、动等音乐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音乐感知觉直接产生的情绪体验)和间接体验(音乐表象及联想产生的情感体验),用音乐表达与抒发情感,或从音乐感悟与激发情感,这是音乐从音响形式转化为情感本质的关键过程。音乐情感体验能力是重要的音乐素养。

3音乐文化理解:应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其是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

3、体育品格: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八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由源创图书策划,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余文森著。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

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应。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一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今年的暑假,我们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深入了解当下火热的话题,核心素养。当我看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心中便有了熟悉感,第一时间得到了这本书。静心开始阅读,通过阅读,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我的思考。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粗浅了解了本书,下面就要细细研读。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记得本世纪初第一轮新课程改革的时候,各种培训和讲座向一线的老师们纷至沓来,如一个表面听话的孩子,老师们学了多少、思了多少就很难说了。而走进课堂,教师怎样面对手捧的“新教材”,才是反映每个人是否真的走进“新课程”。在第一轮十年课改中,笔者觉得更多的一线教师是被课改的潮流推着往前走,效仿的多,创新的少,实践的多,思考的少,以至于很多的课堂或“穿新鞋走老路”,或一味求新、偏离了课堂和课程的轨道。当然,在这种摇摆和彷徨中大多数老师们也渐渐寻到了新课程的根本,找到了自己课堂的定位。

捧起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并觉自己必定能走出“概念不清、理论不明”的混沌。“核心素养”一词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充斥在各种教育文本和各种培训讲堂中,但多为“擦边球”,何为“核心素养”,为什么要讲“核心素养”,怎样培养“核心素养”等等,听者仍是一锅粥、脉络不清。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余教授可能已感到需要给“核心素养”“正声”、“正名”、“正位”,为新世纪第三次的课程改革“正本”。如文中所说“既然本次课程改革是从研制、提炼核心素养开始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从素养到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阅读中,我也理清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当然,文本的阅读主要还是告诉我们核心素养“是什么”、新课程改革为什么聚焦“核心素养”,而具体的策略只是原则而非模本,面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具有各自特质的教师恐怕还应遵循原则而“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如前文所述,第一轮的课改中,老师们为什么被动跟随,为什么没有准备好。可能是太久的思维定式让大家习惯于熟套。“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养素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怎样的素养,聚焦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教师的核心素养准备好了吗?因为在乎素养,在乎自己教师的核心素养,所以很希望问道于这类“素养”类专著。也许过分相信教师的素养或在乎学生素养的培养,余教授在本书中也只轻轻带过“教师的核心素养”。“深刻”、“独到”、“广博”是余教授到来的新课程改革的承担者的学科素养的期望,三个精炼的词语觉得也是笔者期望自己课堂中学生所应有的素养。从学生到教师,可以说是每个从教者的成长经历,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或应怎样做才能具有这样的素养,文中并未告诉我们。对于教师的教育素养,笔者同样觉得是自己对教学效果期待和最佳期望。

归结以上,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师与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互为因果。在师、生、教材碰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素更为能动,或者说教师促使学生更为能动,才是素养形成的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才是改革的源头。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九

为了从理论层次研究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我认真研读了《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我市我校正在进行的学讲方式,我从中发现了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诸多理论支持与实践模型,进一步提高了我对于学讲计划的认识,对于小组合作有效性提高的可操作性的信心。

学讲方式在我校的进行之中,首先呈现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小组合作的低效、无效。曾几何时,我一直从教师的设计目标与小组组员的行为方面去考虑,拜读了《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之后,才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性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解决的方式需要我们用综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从教师与学生双角度运用系统优化的方面去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需要对学讲方式课堂深入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绝不是教师一时说说,而需要教心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明确分组方法、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价各个阶段的方法与细节,从各个环节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并不只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掌握,恰当的社会技能是才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学生一生中需要用到很多社会技能,从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小组合作中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展示、质疑、倾听、学习等,都需要一定的社会技能。社会技能目标,学业目标的达成需要评价,社会技能目标实现程度也需要评价,对于教师需要确定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社会技能目标,并加以教授、培训、鼓励、观察、评价。

2、自我反思可以使我们发现以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经验及教训,教师需要积累事实材料,加强自我评估,并多与同仁们交流。俗话说当事者迷,我们在学讲方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存在许多问题,很多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并不是教师一个人闭门造车就可以解决的。教师可以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和同行交流,从讨论与实践中深挖问题与解决问题。备课组内可以相互听课、评课,以便从一些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课堂,通过集备备课式的反思,去发现个人课堂上存在的一些小问题。

3、《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即现在还够不到但是近期最有可能够的到的区域。即是让学生有希望完成任务,从而激发其信心与动力,而非是设定一个过高或过低的目标。目标过低则学生形不成合作,不需要合作,不需要思考,形不成学生能力的提高,而能力过高,则让部分学生妄自菲薄失去进取的信心。要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发解,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合适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看得见、够不到,而稍加努力就可以够得到,这样的目标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又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认识的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发展。孩子们在教师的帮助下跨越了最近发展区,将潜在发展水平变成了现实发展水平。

这要求我们在目标设定、任务选择、材料准备上要考虑到每组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学习的规律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发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

4、我们现在运用的学讲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基于stda,综合tgt、拼图法、tai、circ,大多采用小组讨论与三步采访法、内-外圈等方法相结合,为了保证stad的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stad的基本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诸如作业单、答案单、测试题、观察纸、记分纸,对于这些基本环节可能存在的细节问题,要及时的想到、做到、解决到。

5、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任务的设计无疑是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核心内容,教师在设计合作任务时,需要充分了解学情、教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研读教材,并分析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兴趣点与教材知识的契合之处,要做到有的放矢。

(2)深入了解学生,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学生感兴趣的点,从而设计出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同时要使各个子任务之间要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构成梯度难易度。使学习内容形成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十

备课是英语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是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是决定一堂课效果的主要标准,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当今小学英语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认知现状以及对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认知现状,探讨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如今,有很多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师没有意识到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更相信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这些小学英语教师的传统思想认知里,学生是多样性的、是自由的、是充满变化的,其认为提前设计的课时教学目标并不一定会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按照预设的步骤进行。这样使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照搬书本、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经常会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选择走“形式主义”,导致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这样的教学目标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不仅不利于课堂效果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英语成绩的进步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这一客观事实,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然而,在目前阶段,有很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英语教师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浅层的知识的掌握上,只注重对学生传授英语知识点,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解题技巧的训练,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性。这样的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考试分数有没有进步,学校排名有没有提高,完全没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想法和行动。

1.根据教学实际设定课时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告别“哑巴英语”,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实际设定课时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做到通过教授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更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运用课堂中学到的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需求。

朗读是提升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想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就要注重朗读环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在讲解阅读之前,先让学生朗读,并开展多种朗读形式。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思考该篇英语阅读可以采取哪种朗读方式。比如,当该篇英语阅读当中有很多对于小学生来讲较难的英语词汇时,教师就可以采取范读的模式,或者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当该篇英语阅读较简单时,教师就可以选择集体朗读。当该篇英语阅读中遇到有对话的阅读文本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还可以组织朗读比赛,挑选读得最流利、发音最标准的学生给予奖励。这种通过朗读的方式学习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单词记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告别“哑巴英语”,能开口说英语,敢于说英语,能流利说英语。教师要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之前,将以上几种情况考虑清楚,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整体水平的前提下,提前在教案中设计好朗读的形式。

2.根据学生特点设定课时教学目标。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该单元知识的难度,课程设计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既要考虑优等生的学习需求,又要照顾中下等生的吸收程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制订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目标,保证班级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都不会被落下,都能跟上英语教师思路。

由于学生之间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法,通过分层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课时目标时,要在教案中体现出分层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教师要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性格品质、心理特征、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吸收能力、现有的知识水平等各方面条件,划分成不同的等级,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展开不同的教学指导、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分层教学法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英语教学中树立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设计时提前设置好任务分层,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分配不同的任务,从而更好地促进英语后进生的转化。

例如,在学习“weather”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让c类的学生收集有关天气的所有单词,让b类的学生说一说最近一周的天气情况,让a类的学生之间进行“its sunny/cold”等对话练习。通过不同的任务分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同的群体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锻炼机会,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

3.单元课时整体教学目标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有很多的小学英语教师还没有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节奏,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的教学形式落后、单一,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材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按照教师的计划和步骤完成教学活动。虽然教师会引领学生做“lets listen”“lets read”“lets sing”等能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的教学活动,但其本质上还是一些机械的、重复的练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没有注重提问的质量,经常发出无效提问。学生不需要动脑就能跟着回答“是”“对”“好”等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词汇,看似课堂氛围良好,实际上学生对于问题并不一定理解,这种单调乏味的回答违背了课堂提问设置的初衷,更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要保证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不能偏向英语基礎好的学生,要从“个体”转变为“全体”,保证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英语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将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问题都要考虑进去。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只提问优等生,也要对中等生和差生进行适当的提问,以保证大部分同学都能参与课堂,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由此可见,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英语教师要想使课堂提问更行之有效,就要做好教学计划,把控好课堂时间,掌握好提问的时机和频率。英语教师要知道在哪一步提问,既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注意启发诱导,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以此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英语教师还可以设计有趣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已经被教育行业广泛应用,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课程导入,通过英语小游戏、英语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译林版一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hello”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拿出两个小动物样式的布娃娃,并运用小孩子们喜欢的语气,模仿小动物说话的语音语调说:“boys and girls, they are our good friends. hello! im kuai kuai. hello, im lele.”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说出“hello, kuaikuai and lele.”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出这堂课的学习内容:“lets talk with them. ok”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师将话题自然引入本单元教学内容:“when we meet someone, we should say ‘hello!”然后,利用新型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不同人见面时互相打招呼的视频,以及作自我介绍“i am xx”,以此来巩固记忆,加深学生对该英语单词和句子的印象。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变化各种声调朗读课文对话,并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对话。通过学生的表演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再如,在学习“whats in the classroom”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实际情境,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电脑上放出图片,带领学生复习pen、pencil、bag、desk、chair、eraser、ruler等词语,之后引领学生用上述单词做英语问答练习,让学生用英语完成交流,帮助学生完整地说出“i can do many things in the classroom,open the door、turn on the light、clean the window.”等等诸如此类的句子。最后,教师还可以指着教师当中的黑板、粉笔、灯、课桌、椅子等,让学生说出英文单词。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挑选出几名同学进行抢答比赛,最先说出英文单词的同学,教师可以给予积分,最后给予积分最高的同学小礼品,作为鼓励。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让晦涩难懂的英语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英语知识。

3.在单元课时整体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凸显三维目标。英语教师在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凸显出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在充分考虑班级学生接受水平和课堂进度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三维目标。首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上,要体现学生在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内容,可以运用“背诵……”“理解……”等关键词。其次,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中,要注意到学生在教学展开过程中学会的方法和锻炼的技能。可以运用“学生通过……过程,培养/锻炼……能力、掌握/学习/感受……的方法/知识/情感”等关键词。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上,要重视学生分别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养成,尤其是情感上的提升和感悟。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根据教学实际设定课时教学目标、学生特点设定课时教学目标、并且在单元课时整体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凸显三维目标,以此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一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提高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科学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前提。因此,提升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尤为重要。

要研究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策略,就要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即向语文核心素养观念的转变。而在核心素养下提升语文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此外,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提倡“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所谓“先学后教”,即先让学生自学,教师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开展教学;所谓“少教多学”,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不懂的,还要权衡好教与学的关系。因此,教师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用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上。

1.注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部分,是其他素养的根基,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阶段,首先发展的是口语,再逐渐发展书面用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语言的表达和经验的积累,通过鼓励学生阅读、定期举办朗诵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2.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习惯。因此,教师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看法。只教学生不懂的知识,是近年来课堂教学的一大趋势。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聚焦核心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做到少而精,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学科之美,从而引领、指导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体会诗词的格式音律之美,体会散文优美的意境。光体会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创造,这样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4.突出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值得学生去欣赏和传承。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课程组的专家精挑细选的,不同的课文蕴含不同的文化和情感。例如,《各具特色的民居》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介绍了客家和傣家的风土人情;《月球之谜》描写了月球独特的地貌,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草船借箭》表现了诸葛亮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调动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突出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1.阅读环节——鼓励自主学习

阅读环节是学习课文的起始环节,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篇章结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按照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思维受到束缚,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低下。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提倡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让学生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做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角色,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营造阅读氛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发散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思想内涵。

2.思考环节——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做到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课文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打破“一言堂”的教学局面,实现多种思维的碰撞,让课堂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主阵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學则殆。”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要把探究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没有思考的探究将流于形式,没有探究的思考将成为空中楼阁。

3.表达环节——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在阅读课文和进行深度思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倾听他人观点的过程中,能弥补自己的不足,积累阅读经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大胆表达,以活跃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个体性的、微观性的、具体化的教学活动,是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鼓励多元化评价,这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成长记录袋评价

传统的结果性评价以考试为目的,以成绩为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档案袋评价法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种,符合发展性评价的要求,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学生作为“学习建构者”记录自己的学习轨迹,教师利用学生大量的真实性学习材料来评价学生,可克服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改善教与学的过程。一系列研究表明,档案袋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比如,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一个“图书角”,鼓励学生多阅读,并在阅读后将文中优美的句子和自己的阅读感悟做成一张阅读卡片,将这些卡片放进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2.非正式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非正式评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评价方式更加侧重于感性,能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认知等充分调动起来。它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

总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将核心素养培养与语文教学设计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突出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二

第一次听到“素养”一词时,我用拆分的解释方法,释义为素质、教养,并未与教育教学相联系。第二次听到“素养”一词,便是在新教师培训中了,听过专家老师的细致分析,恍然大悟,不禁感慨“素养”、“核心素养”二词已然渗透进当今的教育事业,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务必要好好参透这两个词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何为“素养”?

通过查阅字典、百度等资料,我有了以下的见解,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那么,何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由此看来,在信息与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要想让小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与步伐,着重培养核心素养非常有必要。

根据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养无需特别要求。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故无需专门培养他们的信息技能,反而应该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和现实社会。

2、初步的逻辑思维。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非逻辑思维。因此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训练是需要的。

3、平等合作意识独生子女这方面比较薄弱。

4、相对系统的知识学习。

小学阶段学习的大都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等。

5、保存活泼开朗的天性。

最好的教育不是扭曲孩子,而是保持他们的自然天性。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此项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养:虽然现阶段很多小学生接触网络及电子设备非常多,但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小学生接触网络还是有限的,我将多利用多媒体白板进行教学,既提高了孩子们对于网络的认识,也将高效课堂和“核心素养”理念相结合,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2、初步的逻辑思维素养: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终生受用的,学好语文,对于锻炼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将着重强化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双管齐下,两手抓,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便可以相应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学会理解,对于学习和理解数学、科学等其它学科作用非凡。

3、平等合作意识素养: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虽然农村小学独生子女比例少,但现阶段,很多家庭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比较娇惯,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合作意识差。基于此点,我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多采取“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综合实践”等新颖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在授课中,我也会对于平等、合作类为主题的课文以及课外阅读进行细致分析,利用更多实例影响学生。

就班,有目标、有系统的对于学生的知识素养进行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保存活泼开朗的天性素养:学生的天性即活泼开朗,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变化,很多时候,磨灭了孩子的天性,部分家长给孩子的学业压力、成绩压力过大,甚至小学生都被迫整日上补习班,童年生活少了很多乐趣。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真正把握课堂四十分钟,都能够掌握好课本知识,没有必要把课余时间浪费在补课上。基于此,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改革:1向课堂要质量,提高学生的听课、思考和完成作业质量,学校事学校毕,不把沉重的负担带回家;采取丰富多彩的授课模式,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多发言,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多进行实践课、户外活动课、调查课等与大自然接触和有利于还原学生天性的课程。2作为一名班主任,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家校共同努力,给孩子适当减负,还他们快乐美好的童年。

以上便是我基于“核心素养”一词展开的与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相关的浅薄见解,我将把此观念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切身实际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祖国花朵健康快乐成长!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三

科学学习说到底就是增进学生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理解自然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大自然奥秘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让学生感受,体验到科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主动,怀着好奇的心学习心态。科学教学应充分开掘学生对大自然好奇的潜能,让学生怀着好奇的心境下学中操作法。在归纳与整理中学。让学生科学学习成为一种快乐,构建乐学课堂,能培育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石,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科学教学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真正的科学教学不仅是师生的。科学学练更是师生,生生心灵的相互接触。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性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尤其保护好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密切关注学生具体学情把握好。学生科学学习的理解。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能得到发展,又能得到自身思维的限。

良好的规则有助于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秩序,保证学生科学活动安全,却能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科学学练潜能。过去。科学课堂学习规则往往是由教师单向度制定的,甚至沦为霸王条款。事实上,如果学生对科学学练规则缺乏认同,就容易形成心理排斥抵触现象,淹死教师要引导学生协商,共同制定规则,规则。咋和秩序是构建乐学课堂的根本保障机制。

当学生制定出规则,规则深入学生内心时,科学乐学课堂构建就有了保障,作为教师,要摒弃一言堂,多和学生平等对话协商,让学生主动学习,修订完善规则,让规则入脑入心,让规则落到学生科学学验实处。学生。在科学学验活动中将会更积极,行为将更规范,意识将得到延续和增强。

构建乐学课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科学学习心理,要开展积极评价,盘活乐学课堂。让评价成为学生热血之动力。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认可、赏识的,作为教师应不吝惜表扬,激励,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学验信心。通过积极评价,让学生科学学习成为享受快乐,体验成功喜悦的过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在教师激励下,通过自主模仿,探究完成科学学验,而获得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构建乐学课堂就是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进行科学技能。就是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强经验,与同伴分享,就是从学生全身心全面发展出发,让学生科学学院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解放与书展。乐学课堂有效发展了学生科学核心素养,让学生科学学习真正发生。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数学运算简捷便通性,给我们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观点、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观、局部地认识事物,达到窥“一斑”以见“个豹”的认知效果;既可以反思、总结过去,又可以设计和展望现在和未来;既可以通过数字符号反映事物间联系,又可以运用图形刻画事物的状态。随着数学手段的发展和数学器具的便捷,社会对数学运用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诸多便利因素的出现为我们在现实之中用数学解决问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青岛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户外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调查、统计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2)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五

我就此次学习谈谈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粗浅理解,本人对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能力及文化修养。学会学习、自我管控、解决问题、创新发展属于个人自主发展应具备的能力。而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语言素养、数学素养、人文素养、技术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十六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已知哪些,未知有哪些?描述要生动准确语句完整。(设计意图: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数学意识,提高数学语言表述力。体现语文和数学的学科深度融合。)。

二、数学思维。

2、这么多数学问题?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小组研讨,选代表表述问题。

3、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看例题:二班得了多少面?

三、数学知识1。必须知道哪些信息?用什么方法解决?

四、数学兴趣。

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解决。

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又用什么方法解决。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七

通过对山xx中学、xx中学、xx中学等地的考察学习,就如何打造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课堂”我校也在探索实践,经过本学期大规模的推广和实施,老师们的感受颇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体会。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效课堂”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是研究主导和主体及二者的关系。指导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的也牢固。平常我们谈备课,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学法,如何备学生?那就是要清楚学生的基础、思维和接受能力。所以“高效课堂”研讨,必须首先肯定这两个方面,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

1、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有人认为实施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做让学生讲,老师就不用讲了,老师变得轻松了,实则不然。实施高效课堂对教师的水平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求自己在课堂中很好的把握知识,还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学案,将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进行判阅,根据学生的学习报告制定出合理的课堂展示内容。课前教师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决定着每一堂课的成败。

教师的课前具体工作:

(1)根据课本内容、大纲、考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导学案,对课堂内容和时间要把握准确,设置好当堂训练。

(2)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写好学习报告,检查学习报告,整理好学生存在的问题,把握好重点难点。

(3)分配好小组展示任务,和学生做好课前交流和讨论。

(4)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别剥夺学生的权力,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高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做好课堂引导。对小组做好合理的评价。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3、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课堂教学后要做好课后总结和反思,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根据学生课堂展示情况、暴露出的问题,认真分析总结与反思,将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在进行讨论分析需要在澄清的课上再安排学生展示进一步完善。

1.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完成学习报告;还要思考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问题通过看书查阅资料就已经会了,哪些问题讨论后还有疑惑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

养成主动学习,主动记笔记,做练习的习惯;养成课堂讲解、展示、质疑答疑的学习习惯,养成积极讨论组内团结协作的习惯。

3、课后巩固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这样做题速率就提高了。

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教师的充分课堂准备,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高效。

经过近两个月的课堂摸索,老师和学生都感觉现在的教学模式很好,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基本杜绝了课上睡觉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和问题展示能力。

存在的困惑:

(1)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教师不能根据课本提炼出非常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

(2)学生层次不同,有些问题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有时安排展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3)配餐题、课本习题、学校定的复习资料如何合理使用;

(4)如何保证让学生展示又要保证进度;

(6)学生的不同层次如何全部调动起来,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发挥到最大。

(7)课件的使用与导学案的使用和学生展示如何更好的结合。

(8)高三面临高考,题的难度很大,时间紧迫,都让学生讲题不太合理,我觉得复习内容和部分习题可以留给学生讲,难度太大的要由老师讲,要照顾到尖子生和优秀生,鼓励差等生狠抓基础题,应将大部分时间来做基础题,全面努力提高总成绩。

(9)其他学校的学案可参考的东西不多,我们必须依据我们的学生实际水平整理出我们使用的导学案,工作量很大。

我将带领全体化学教师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努力在短期内摸索出一套适合与我校的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十八

通过近期在网上学习马云鹏教授从实例引出核心素养,再对核心素养的含义、核心素养的价值、与“基本思想”和“思想方法”的关系、《标准》中的核心素养体现这4部分的分析,他用了大量的案例,详细全面地剖析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就此次学习谈谈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粗浅理解,本人对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能力及文化修养。学会学习、自我管控、解决问题、创新发展属于个人自主发展应具备的能力。而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语言素养、数学素养、人文素养、技术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十九

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合欢树》是作者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合欢树》这篇文章选自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合欢树》是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写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与母亲的事情,根本没写合欢树,直到作者获奖后回想母亲时才开始写合欢树。作者一直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小院,直到邻居偶然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这才开始写合欢树。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学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卫机制中的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当年母亲去世时,作者悲痛至极,从此以后不愿再去触碰到这段感情,因为无法面对,再次面对时必须要找一个感情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应该是双方共有的,这样,作者选择了合欢树,把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转移到合欢树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类普通的情感体验“悲伤也成享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极大。

2.学生情况。

(1)学生之前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学生对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文章中怎么呈现,“小”与“大”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怎么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不能走人作者的话语体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母爱。(2)高二学生虽然每天都会感受到母亲对其关心与照顾,但学生对母爱的体验更多的是母亲应该爱我,我得到母爱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少有人思考什么样的母爱是真正的母爱。所以尽管学生在初读文章时都知道文章在写母爱,但学生理解的母爱与作者要表达的母爱相距甚远。

3.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

学生读了课文,写了初读感受,提出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阅读学生提交的初读感受之后,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本文表达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布置学生对文章内容做整体感知。

4.教学方式说明。

结合学生的初读感受和学生的问题设计教学,主要采用言语活动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在学生独立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采用教师本人设计的网络教学平台,歌华有线数字媒体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1.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

在阅读的基础上,用微写作的方式写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深入理解母爱的内涵。

在言语活动中懂“理”。当孩子处于人生困境时,得到母爱是幸福的;孩子在困境中的成长是感恩母爱的表现。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1.教学流程。

(1)以初读感受和学生问题导人。

(2)学生言语活动。

活动一: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以写树为辅,可又取名“合欢树”,你觉得合适吗?

活动二:文中说“悲伤也成享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3)微课:以小见大。

(4)布置作业。请选择你熟悉的小物件、小事、小场景,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2.教学过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二十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己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己。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受到疫情的影响,各地开学时间被迫一延再延。不过,学校可以不去,学习不能落下,所以我校开启了“停课不停学”空中课堂授课计划。此次授课已顺利进行了三周,我也有幸加入其中。在此,我把自己在空中课堂教学后的一点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教育模式也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线上教学将会成为常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线上教学可以丰富课堂的教育资源,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能保持高度的兴奋,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线上教学模式一方面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静态资源,另一方面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利用讨论区在线答疑,问题探索,交流研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如果担心学生在无人监督下学习溜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制定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相应的任务后,也能掌握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线上教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路,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传统教学的重要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把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合理利用好,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去年暑假,参加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讲道:“就没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又强调了几点: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篇二十三

摘要:在中国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两种现象:第一是学生很容易因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第二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如何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上,在授课中以“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未能调整课堂授课氛围,导致学生产生英语学习枯燥感。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在一听到“英语”时本能的选择了排斥,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整体教学计划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以课堂引导教学,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教学体系和教学机制建设,努力形成更加具有改革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但是,个别教师在开展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入手,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需要广大教师认真反思并努力改进,以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持续提升。

在中国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相关难点进行“扭转”,使学生便于吸收英语相关的教学知识。在核心素养为基准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进行课堂角色互换,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的“被动式”教学,进行“主动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深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读写环节。在学习中强化学生英语的交互能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这对于中学生词汇量、语法、语句以及各种时态的掌握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综合提升了初中英语课堂学习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一定要在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应当把互动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协调性和综合性。比如,在开展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不规则动词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不规则动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收集一个单元的不规则动词,并且制作成图表,最后在汇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所有不规则动词,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实施互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特别是要有效地应用激励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游戏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将“教、学、做一体化”纳入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并采取对分课堂的方式,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英语作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与母语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学生也无法得知在那种语言环境下生活是怎样的体验,所以对英语感到疑惑与苍白。但是语言又是来源于生活,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英语生活氛围,尽量让学生融入其中,让其体验到英语与生活的关联性及其重要性,以此学生才能不断生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断拥有学习的动力以及源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关注时事热点,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上课内容感兴趣,从而才能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并且使其能够主动投身于英语学习中。比如,当教材中有涉及家庭成员的文章时,可以提前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自己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并在课上的groupwork中向大家介绍,介绍内容可以包括职业和兴趣爱好等等,以此营造一种活跃且真实的课堂氛围。课堂中生活情景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更有趣的英语,也能把更多英语知识传递到学生中去。显然,这样更具实践性以及社交性的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吸收和拓展知识。

(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谐温馨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想要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并运用的程度,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核心教养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同学们之间互相督促,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当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成为小组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课下,教师也可以跟学生积极交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无话不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构建和完善英语学习系统。教师应该以阅读和听力训练为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了解、感知语言文化,同时培养属于英语的独特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阚秀梅.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84-186.[2]沈登云.浅谈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27.[3]郑珠.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形式[j].华夏教师,2018(35):70-71.

核心素养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6194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