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教案中应该注重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进行指导。这些教案范例涵盖了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一
子规声里雨如烟。
才了蚕桑又插田。
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
子规——杜鹃鸟。
才了——刚刚。
山野——山陵和原野。
蚕桑--种桑养蚕。
了——结束。
如——好像。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二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本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了“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入情吟唱、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写“蚕、桑”两个生字。
2.通过读、吟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导航,触摸意象蕴含美。
1.欣赏图片,解诗题。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到乡村游玩一番吧。配乐播放江南乡村的风景图片,解说:这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在诗人的眼里更是别有韵味。
师:乡村生活与都市生活有着不一样的内容,你们都看到、听到些什么?
2.交流资料,知诗人。
师:800多年前南宋时期浙江有一位诗人用诗把乡村四月的景色描绘了下来。他就是——(板书翁卷)。
出示诗人简介:
翁卷 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永嘉四灵”。(学生浏览)。
二.读吟想交替,揣摩意韵感悟美。
读一读: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板书:读)。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
3.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4.再读古诗,初知大意。
5.初步触摸古诗意韵。
师: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板书:景美、人勤)。
吟一吟:
1.生吟古诗。
师:那你们谁能把乡村四月的景美人勤读出来呢?试试吧。
生:自主读。
2.师范吟古诗。(板书:吟)。
3.学习平仄规律。
师:吟诗要遵照平仄规律来吟,我们普通话有四种声调,一般来说,第一声、第二声为一类叫平声,用一横表示,遇到平声,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第三声、第四声为一类叫仄声,用一竖表示,仄声要读得短促。(板书:平仄 长短)。
4.学生想象吟诵。
想一想:
师: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会出现画面。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畅谈感受,“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不,有嫩绿的、有深绿的、有淡绿的……)。
2、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在屋前屋后、小溪边……)。
3、ppt出示:看,嫩绿是叶芽、青绿的蔬菜、绿油油的禾苗、墨绿的小草,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都是绿色的世界,甚至连水都被染绿了。
4、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5、满眼的绿色让人感到单调,四月的乡村让你感到乏味吗?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美?(白满川)。
6、ppt出示:要是觉得只有绿色会显得单调的话,那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就不会让你们失望了。
7、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美?“子规声里雨如烟”
8、读了这一句,你仿佛听见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杜鹃鸟的叫声”“春雨沙沙的声音”
9、雨大吗?用你的语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
10、谁愿意听着动听鸟叫,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
11、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12、小结。
1、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这里的景美,人怎样?(忙 美)。
2、你从哪里读出农民忙?
3、用你的朗读,把农民的繁忙读出来。
4、读到这,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农民可真辛苦,农民伯伯,谢谢你们!……)。
5、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一种美,那就是农民身上那朴实的美,勤劳的美!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敬佩之情读读这两句。
6、吟诵全诗。
师:这,就是乡村四月——(吟整首诗)。
三.阅读积累,生成意趣升华美。
1.自主吟诵《四时田园杂兴》。
师:乡村,忙碌的何止四月?请看(出示《四时田园杂兴》)自己吟一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用“才了——又”的句式说说乡亲们在忙什么。
2.拓展语言训练。
3.自主吟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师:在忙忙碌碌中,五月过去了,六月、七月过去了。八月,入秋了,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啊!
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示辛弃疾《西江月》)。
师:你仿佛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是啊!要不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要不是“才了蚕桑又插田”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6.引读古诗。
农人的辛勤劳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走出文本,资源整合迁移美。
师:乡村四月,美丽的农家风光令人陶醉,勤劳的农家人更令人感动。让我们回顾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希望同学们随着诗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贴近农人脉搏,感受田园诗情。
生:自由读背。
【板书设计】。
翁卷。
绿遍 白满。
景美 。
子规 烟雨 。
闲人 少 。
人勤 。
才了 又。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三
我和外婆都上了床。外婆呢用毛线织毛衣要知道她所有的冬季衣服都是自己织的;我呢在看课外书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嘛!一边闻着窗外传来的幽幽清香一边专心致志地看书令我不由赞叹:乡村真是个好地方啊!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进入梦乡,那将是一个什么梦……。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四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德育目标为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为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课件
收集相关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的古诗。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教师板书:翁卷)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南宋诗人。
教师补充: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生自由读古诗。
(二)教师指名读。
(三)教师范读。
(四)教师指名读。
(五)学生齐读。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师:茂盛的`山原和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
(二)、品读人勤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把诗人没写进去的忙写进去。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生背诵古诗)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教师与学生共同吟诵)王维的《山居秋暝》还记得吗?(教师与学生共同吟诵)像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他们都很热爱田园生活,也写了一些田园诗,课后我们可以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五
执教者:王红(浙江省杭州采荷一小 著名特级教师)。
执教年级:四年级。
授课时间:2008年4月21日。
授课地点:浙江省武警总队大礼堂。
授课背景:“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了许多古诗,今天我们一起要来学习的也是(来一起)——。
生:《古诗词三首》。
师: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当中既有(生接:诗),又有(生接:词)。那么今天这堂课呢,我们重点来学习两首古诗,请大家把书打开,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两首诗。第一、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第二、借助下面的注释,想一想每一首诗的意思。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生:(学生自由朗读、预习)。
师:他在想每首诗的意思了。(稍停片刻)行了是吗?好,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谁来读一读第一首诗。这位同学,来。
生1:(学生试读)。
师: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
生:蚕桑。
师:蚕桑。一起读。
生:(学生齐读)蚕桑。
师:哎,好,谁再来读一读。
生2:(学生试读)。
师:非常好,字正腔圆的。这里有个多音字,你们来看一下,是哪个?
生:了。
师:是了。在这它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了(liao)。再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3:(学生试读)。
师:非常得流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蚕,上面是个……(师书写)。
生:天。
师:下面是个……。
生:虫。
师:“天”、“虫”,就是蚕。蚕是吃什么的啊?
生:桑叶。
生:“桑”字上面因为有三个“又”,这个“又”的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不能写成捺。
师:对,这三个“又”的捺都改成了三个点。请你在书上写一个。
生:(书写)。
师:好了吗?那我们来看一下第2首。谁来读一下。
生1:(生读)。
师:在这首诗里也有一个多音字,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字,(师指“供”),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看一看。
生:从事。
师:从事。那么在这儿它怎么读呢?应该读第一声,对了,你来读一读。
生1:(生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生2:(边读边笑)。
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3:(读整首诗)。
生:那个偏旁应该有三横,不要写成有两横。
师:所以,请你把这个字也写一写。(生写)写好的同学先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谁发现了?两位,三位,四位,五位……。
生1:我发现这些都是写农村景色的。
师:都是写农村生活的,是不是啊?好,一点发现了,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觉得这两首诗都有一句到两句是写他们种田、种地的。
师:也都是写到了农村生活的。
生3:这两首古诗都提到了它是写乡村四月的情景的。
师:时间也是相同的,都是写农历四月小农忙季节的事儿。
生4:我觉得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的。
生5:这两首时都是宋代诗人写的。
师:你看看,这一行都是几个字啊?这都是“七言诗”是不是啊?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说到了,这两首诗都写了农村生活的,那么写了农村生活的什么特点呢?请你好好再赶快读读看。
生1:写出了他们农村人都很忙,忙着种田。
师:都在忙着劳动,是不是啊?非常的忙碌。(板书:忙碌)。
师:那我们再来读读。先读读第1首古诗,从什么地方能够表现出人们都在那儿忙?
生1:它这里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就是说,他们四月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没有人在休息了,没有休息的时间,都在忙着。
师:都在忙,闲人少,说明很忙,是吗?来,这行诗谁来读?
生1:(学生试读)。
师:你来。
生3:(学生试读)。
师:闲人少,反过来说就是……。
生:忙人多。
师:忙人多。他们在忙些什么?这首诗里写出他们在忙些什么呢?
生:他们在忙着养蚕,还有种地。
生:刚刚养完这种蚕,然后又要去种田了。
师:刚刚怎么样?
生:刚刚把蚕喂完桑叶后,又去插田了。
师:哦,刚刚把蚕喂完桑叶后,然后又去插田了,种田,插秧了,对吗?好,来,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一下。
师:“乡村四月闲人少”预备起 。
生:(学生齐读)。
生:(学生自由朗读)。
师:恩,他一边读,一边划。(停片刻)找到几件事儿了?
生1:我找到了她们去“耘田”,还有“绩麻”。
生:除去田里的草(学生一齐回答)。
师:那么绩麻呢?
生:把麻搓成线(学生一齐回答)。
师:好!你看,学古诗,要注意会读下面的注释。除了这两件事,还有没有?
生2:我从“童孙未解供耕织”的“供耕织”看出他们在从事“耕织”。
生3:应该还有一个“种瓜”。
生1:还可以采茶叶。
师:采茶?哦,还有呢?
生2:还可以挖笋。
生3:还可以种豆子。
师: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还可以种瓜,还有呢?
生4:可以挖野菜。
生5:还可以去种稻谷。
师:哎,种庄稼。还有呢?
生6:还可以种菜。
师:种蔬菜,家里还可以养……。
生7:养蚕。
师:蚕?还有呢?
生8:养鸡养鸭。
师:对呀,养鸡,养鸭,还可以……你说。
生9:养猪养牛。
师:对呀,养猪,养牛,牛满山坡。还有呢?
生10:还可以养鱼。
师:是的,喂鱼。
生11:还可以种水果。
师:是。
生12:还可以种花。
师:哎呀,总而言之,能做的事很多很多。那么,我们就学着诗人的样子啊,把这些没有写进诗的“忙”,把他写进去,能不能?来,我们试试看啊。“乡村四月闲人少”他们在干什么呢?(板书:闲人少)来,也请你们用“才……又……”。把我们刚才说的那么多的农活,选择一下把它写到诗里去。
生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
生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种瓜又点豆。
生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鸭又种豆。
生4: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种瓜。
师:噢,一件是做完了,又接着做另一件事了。
生5: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拉丝又纺线。
师:忙得不亦乐乎啊!
生6: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野菜又喂羊。(师把“野菜”改成“挖菜”)。
生7: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养羊又种稻。
生1:因为我觉得,“插田”代表种菜、种瓜、点豆这些的。……而“蚕桑”呢是(养)动物,牛、羊、鸡、狗、鸭也属于动物……赚钱然后买动物。(师大笑)。
师:养蚕究竟是干嘛?
生1:拉丝织衣服。
师:织衣的,跟我们的穿有关的。一个是跟我们的吃有关,一个是跟我们的穿有关。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3:“才了蚕桑又插田”比较押韵。
生3:我觉得“蚕桑”和“插田”比较押韵。(师笑)。
师:怎么押韵了?
生4:它最后一句话的“田”tian,第一行是“川”chuan,第二行是“烟”yan,第四行是“田”tian,最后一个韵母都是“an”(终于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押韵在哪里?)。
生1:(学生试读)。
师:恩,非常努力。
生2:(学生试读)。
生:我觉得“夜绩麻”,他在夜里还在绩麻,这个意思应该是。
师:夜的意思是?
生:在晚上。
(师随机评价,但因没用话筒,所以听不清。)。
师:这里的昼意思是什么?
生:(学生一齐回答)白天。
师:夜呢?
生:晚上。
师:白天在做什么?(生:耘田)晚上回来又在做什么?(生:绩麻)晚上做,白天做,真的是忙啊!那么我想问了,这个白天也做,晚上也做,你看,非常得辛苦,像这样的情况,你能用一个词来说吗?白天也在做,晚上也在做,一刻也不停啊,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表示?你说。
生1:不可开交。
师:忙得不可开交,那么昼和夜呢?怎么把它放进去?用什么词?
生2:昼夜不分。
师:昼夜不停倒比较好。
生3:夜以继日。
师:是啊,夜以继日地在那儿做事,忙啊!
生4:日复一日。(师随机评价,但因没用话筒,所以听不清,好像是说:“但是没有夜”。)。
生5:不分昼夜。
生6:日月如梭。(师笑)。
师:时间过得很快了,还有早——出——。
生:晚归。
师:像这样的词还有吗?……“日夜劳作”、“早出晚归”像这样不停地做事,表现在(一起读)。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师:像这样夜以继日地,不分白天和黑夜地在这儿做就是,读。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师:欸,从时间我们也能够看出人们忙,还可以从哪儿看出人们忙?再读读这首诗。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这里,因为小孩子都开始从事耕织了,大人能不忙吗?
师:小孩都在——干嘛啦?种——瓜——,小孩子在种瓜,那么大人呢?这首诗中是怎么写的?有一行诗的,写到了大人。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师:“村庄儿女各当家”怎么理解?
生:大人都出去了,让小孩子管家。
师:是这样吗?
生:“各当家”是有自己的拿手本事。
生1:种田。
师:女人们在干嘛?
生2:绩麻。
师:连孩子们也在学种瓜。大人忙,孩子也在忙,所有的人都在忙。所以说——。
生:(接)乡村四月闲人少。
师:同学们,按常理,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应该在干啥?(在玩)在玩些什么呢?
生1:用弹弓打鸟。
师:这可不大好。
生2:在玩捉迷藏。
生3:爬到树上去掏鸟窝。
师:这也不大好,有危险。
生4:玩打弹子。
生5:还可以玩警察抓小偷。
生6:还可以放风筝。
师:放风筝,我们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是些放风筝的孩子。
生7:还可以钓鱼。 。
师:我们有一首诗写的是“蓬头稚子学垂纶”,这是一群学垂纶的蓬头稚子们。
生8:还可以玩跳皮筋。
生9:有一些调皮的小孩子在捅马蜂窝。
师:哦(笑说)。
生10:有些女孩子在玩丢手绢。
生11:可以游泳。
生12:还可以踢毽子。
生13:还可以踢球。
师:哦,你们都把自己想像成这些孩子了。这是一些乡村的孩子,也许,就在田野里尽情地(生:奔跑)。这就是一首诗中写到的“儿童急走……”
生:“……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总而言之,这些孩子应该在玩耍!但是此时此刻,他们却……来,我们读一读。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生齐读)。
生1:今年的丰收一定很大。
师:啊,盼望着丰收啊!
生2:等到明天,我种的瓜成熟了,我就可以吃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哎,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生3:现在稍微累一点不要紧,那么以后可就轻松了。
师:现在虽然忙,但是心中却怀揣着丰收的期盼,以后的日子可过得舒坦,过得乐滋滋的。是吗?哎,虽然忙,但是忙中有乐。(板书:忙中有乐。)来,谁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忙中有乐的感觉。
生1:(学生试读)。
师:……学种瓜。恩,谁再来试试。
生2:(学生试读)。
生:我看它这里说“子规声里雨如烟”,子规呢,就是杜鹃的意思,那么杜鹃的声音在雨中,飘飘洒洒的,这种雨滑过来的话,一定会给人以一种很舒适的感觉。
生:它们会唱四月已经到了,你们快来种田吧!以后就能丰收了。
师:啊,抓紧劳动,丰收在望了。还有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四月已到,你快去点豆吧!
师:说诗一样的啊,你说。
生:叽叽叽,叽叽叽,等你们种好了瓜,长出了种子,我会帮你们传播种子的。
师:好,那么除了听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山里和原野都是绿色,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让人心旷神怡的。
师:就像一幅画,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个到处都处都是绿色的,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绿遍山原(学生一起回答)。
师:绿遍山原。除了绿还有什么颜色?
生:白色(学生一起回答)。
师:这个白色是什么?“白满川”,读读解释看。
生: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生1:轻松。
生2:我感觉好好干,秋天一定能丰衣足食的。
生3:我的心情非常舒畅。
师:舒畅。那么让我们怀揣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这首诗。谁来试一试?
生:(学生试读)。
师:想不想听一下由这首诗改编的一首歌曲啊?来,我们来欣赏欣赏。(音乐响起)。
生:(学生齐读)。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
附:课文。
23古诗词三首。
宋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六
(三)、教师范读五、知诗情、悟诗意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一)、品读美景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
(见板书设计)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
---又---”进)播放乡村美景图。而理解这里人的繁忙与勤劳)指导学生用“才了作诗。体会“闲人少”的用法。
60首田园诗,教材中也选了其中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师诵读)课后我们可以把他写的田园诗都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师:下课。板书设计: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景美。
}人勤。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七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情分析】。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齐读课题。1、四月是什么季节?那,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2、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4、检查生字“蚕”“桑”,相机纠正。
指导“蚕”的书写;(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对字词的学习应贯穿小学语文学习的始末,而且四年级学生应逐步培养自能识字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2、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给这首诗的1、2句配上一幅画,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并说说你的理由。
如:我准备用()画,因为3、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方法:想画面)。
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
5、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7、乡村四月,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交响曲,镜头再转换,你能听到那些声音?“子规”是怎样啼叫的?(古诗介入)。
如:我仿佛听到的声音是:8、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沾衣欲湿杏花,吹面不寒杨柳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1、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
[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披文入情”必须创设情境,以“意象”为中介想象意境。本教学环节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才了。。。又。。。(板书:人勤)。
4、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景人)。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
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能力的迁移,体现“扶到放”的过程,使学法不断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诗人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吗?他主要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可见,诗人翁卷是一个怎样的人?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1、请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2、汇报。
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课外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师: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如果能过上这样的田园生活,一生无憾。3、作业:
1)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这节课我们走进诗的国度,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个性化作业,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板书设计:
绿原白川景美子规烟雨。
闲人少人勤。
才……又。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八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qing。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在本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二、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课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在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同时也可利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本首诗。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读通,后悟诗意和诗情,再背诗。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诗人说“白满川”。春天的雨又轻又小像雾又像烟,这样的雨又可以说是(烟雨蒙蒙)这时我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想象:四月的乡村,原野是绿的,山陵是绿的,还有绿的———绿的———绿的———。学生通过看、说明白诗人眼里是个绿色主宰的世界,此时我引用《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感悟绿给人感觉是——生机勃勃,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绿。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写乡村的人勤劳的诗句比前两句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先说然后点拔。采集桑叶养蚕,耕田插秧这是乡村四月繁忙的劳动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繁忙、紧张?引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这句我仿佛看到乡亲们————,听到乡亲们在田间说————。接着我引用诗句“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累并快乐着但对末来充满希望。诗人就是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熟读成诵。
(六)、默写古诗。
(七)、课后延伸。
1、自读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第二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肯定能说出第二首诗主要写人们很忙,教师再相机说“其实第二首诗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诗中就有体现了”,学生再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而对课进行小结。
3、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归/声里/雨如烟。 景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赞美。
才了/桑蚕/又/插田。人忙。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九
江南水乡的四月和别的地方一样,是农民们劳作的日子,但那种场景,总给人一种水墨画的美感。家乡不久前来了个画画的,据说,在我们这里住了几天便走了,旅店的老班在收拾他的屋子时,发现了几幅画子,那上面画的就是村民们最熟悉的农田,还有那些劳苦的背影。正如那幅画作里所画的,乡村的四月确实让人为之赞叹,它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任何一个景点那么惹人注目,它带给我安逸,让我忘记一切烦恼与忧愁,时间如乡村四月的风,让一切都慢了下来。
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那么慢,比如干活的速度。“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的就是这个时候,早晨坐在屋顶上四下观望,就能看到一场盛大的'种植表演,不一会儿,原本棕色的土地已经覆盖了一片片绿色,身体的好坏关乎着这片绿色的大小,眼看着农民们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回乡的年轻人也纷纷卷起衣袖,准备回归最朴素的劳动生活中。
我爱乡村的四月,因为它的快与慢,因为它的抑扬顿挫,因为它在我人生道路上留下的独特风景。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
这次教学活动,我执教的是《乡村四月》这首诗。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设计:首先是激情导入。让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接着是明白诗题和知晓作者。我一直觉得,对诗题的理解和对作者的了解,往往能过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古诗。
语文教学注重以读为主。古诗教学中的读更为重要,只有进入诗歌意境的最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诗的训练。共分两个环节。第四环节是初读古诗,让学生大至的了解。第六环节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再次读诗,这个环节叫做感悟升华。整个过程,力争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觉,读出魅力!第五个教学环节,我是让学生以我的一个问题为主线,放手让他们自学。但又不敢放的太开。因为这不是我的学生,我怕放开会收不回来。在这个环节里我觉得缺少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里有,但一紧张忘记了。原计划个体学完之后合作交流,这样经过小组的智慧,就能更好的完成,找出诗中事物这一环节。这只能是一点缺憾了!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朗读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由于城村之间这种学生间的`差距,我觉得自己的设计还不尽完美。这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教学方法的运用;自己评价语言的使用以及自己文学修养的深度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多研究,多琢磨,学生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喜爱上古诗。
以上几点只是我一些浅显的看法,还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一
原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译文二:
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条条河流涨满了水。杜鹃鸟还在林中啼叫,蒙蒙细雨如烟雾一般。
四月的乡村没有什么闲人,刚刚做完养蚕的活儿,又要忙着去水稻田里插秧了。
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白:水。川:河。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雨如烟:细与蒙蒙如烟雾一般。
才了:刚刚结束。了:结束,了结。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语言明快,格调轻松,形象鲜明,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它把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和谐地统一在画面里,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劳动的乐趣。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二
作者: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屡考进士不中,布衣文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有清新淡远的意味,讲究锤炼字句,写景善白描,时有佳句,为人传诵,着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注释:
1、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
2、子规:杜鹃鸟。
3、才了:刚刚。
4、山野:山陵和原野。
5、蚕桑:种桑养蚕。
6、了:结束。
译文: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中心思想:
整首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三
乡村里有许多乡村特有的风景,城市里却没有的风景:山陵、原野……让我们走进这一个美丽的乡村吧。
早晨,细雨蒙蒙我推开家门,哇!好美的风景啊。我看见了高耸的山陵和低缓的原野。山陵很高,高的好像已经冲破了那不知有多高的天空;原野很矮,矮的跟那高高的山陵比起来,山陵像一位很高的大人,原野像刚出生的小孩,但它们比人高多了。如果让我有能力把原野变高,我一定会让原野变的比那高的好像已经冲破了那不知有多高天空的山陵一样高。
走上山陵,啊,那一棵棵高大又葱绿的大树好像是一位老人;还有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数也数不清有多少颜色。五彩缤纷的花儿与高大又葱绿的大树在一起真像一对好朋友在对话,如果我了解它们的语言我一定会与做好朋友。再走上原野一只只杜鹃在雨中唱着一首首欢快的歌真像烟一样在雨中飘来飘去“叽叽喳喳。”实在是太好听了,我真想向它学习唱歌呀。
走进乡村,差不多没有一个悠闲自在的人。我看见了一个个正在耕耘的男人,他把工具拿起来,在大力地放下去,后踩一下让它压下去再用手拉下去,土就翻了起来,再把一颗颗种子放下去,用手把杂草清理掉;还看见有些女人正在织线,她一手拿着一条线,另一只手拉一下麻再把已经拉出来的线卷到一个工具里就可以了。
有些人事多得不得了,他早上去把蚕放好。到了中午把蚕放到桑树下吃东西。才刚刚结束了蚕的工作,又去农田里面插自己要种的农作物,而且还要把土翻起来。到了晚上又要准备饭菜或者准备明天去农田和蚕的工具好让明天快一点做完工作。
四月的乡村多么的美丽,那一棵棵高大的树木,那一朵朵美丽的花儿,那一个个工作的人们,让四月的乡村变的更加美丽。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四
1、会写“蚕桑”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意思,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想象意境,理解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意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我们生活在乡村,你觉得乡村美吗?谁能用一句话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组图片,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2、师生交流:同学们,欣赏了刚才几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一篇七百多年前的一位诗人写的《乡村四月》这首诗。
板书课题。解释:四月。
3、检查一下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1、背诵古诗。
2、解释::绿遍白满川子规才了。
3、说说:蚕、桑的记忆方法。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1、把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老师范读。
3、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相机指导读准“了”“蚕”“桑”三个字,并了解多音字“了”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lio的时候,表示结束。
4、男女生合作读(前四后三)。
5、师生合作读诗。(生读每句诗后,教师重复诗句后三个字。)。
6、学生配乐齐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赏句,想象悟情。
(一)整体把握,感知古诗。
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在诗中圈出来。
(二)学一、二句,感受“景美”
1、师:同学们,你从哪几句诗句中感受到乡村景美呢?
2、品读,感悟“绿遍山原白满川”。
(1)理解“山原”(课件出示图片)。
(2)品读“绿”。
(3)理解“白满川”。(课件出水稻图)平展的稻田里映着天空的白光,波光粼粼,满目亮白。
(4)抽生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品读,感悟“子规声里雨如烟”。
(1)课件出示子规图及声音。
(2)板书:子规啼雨。
(3)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三)学习三、四句,感受“人忙”。
1、学生齐读第3、4句古诗。
2、解读“蚕桑”,了解养蚕人的辛劳。课件展出“蚕桑”“插田”两幅画面,指导读与悟。
(师简介:清晨农民要担着箩筐去桑园采摘新鲜的桑叶,采叶回家要把它们擦干净,一片一片放在蚕筐上,每天至少四次的喂养,从吐丝结茧到销售,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养蚕要做这么多工作,你能用一个字来赞美一下这里的人民吗?)。
3、抓字“才”“又”,体会“人忙”
师:在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忙着蚕桑、插田,插田、蚕桑。如此繁忙的两个场景,诗人竟用了非常传神的两个字就串联了起来,是哪两个字?(才又)。
4、这两行诗写出了诗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四、课堂检测。
1、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3、拓展:师:四月农忙季节,除了忙蚕桑、插田,还要忙些什么?用“才……又……”仿写诗句。(例: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五
《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翁卷的代表作,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意境优美,处处散发出诗的魅力,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师准备:乡村美景图、朗读课件、伴读音乐、事物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自由读(二)、指名读(三)、教师范读。
(四)、指名读(五)、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导入后两句的学习,重点体会“闲人少”“才了---又---”进而理解这里人的繁忙与勤劳)指导学生用“才了---又---”作诗。体会“闲人少”的用法。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
----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
----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众生(读出赞美之情)。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生(背诵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并引导学生读)王维也曾写过一首《山居秋暝》还有印象吗?学习田园诗,有一位诗人大家一定要知道,他叫范成大,他写了60首田园诗,教材中也选了其中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师诵读)课后我们可以把他写的田园诗都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下课。
板书设计: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景美。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繁荣的都市,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同时也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举目高楼大厦,却难见蓝天白云,举足车水马龙,却总是来去匆匆呀。这就是我们都市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了,于是假日里,我们便走出都市,向往……(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山原,清新的空气……)这样的地方有吗?(乡村)。
乡村是地点(江南一带)四月是时间(初夏时期)。
听老师读诗题,从老师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听出向往之情)是啊,我向往乡村四月。可能大家还没有我这种感觉,因为你们没读进乡村四月。没关系,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2分钟)。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规、闲。
3.师范读,生个性读,把诗读通了(用喜欢的方式读)。
4.小组读,齐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
说到“白满川”时,借助课件理解。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
三、品读美景。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
子规烟雨。
3.引导: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a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
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
b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2)烟雨。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
蒙蒙细雨……。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3)子规。
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2人)。
你们很不简单,这十四个字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不再是几个字了,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
(美读前两句)。
板书:景美。
5.播放乡村风景图片(图不要太多,四张就可以了)。边播图片老师边渲染: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可引读,或师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景啊!
四、品读人勤。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的:(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5.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6.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7.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
板书:人勤。
8.鼓励学生作诗。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作诗又有何难!你们都成为了诗人。
过渡:但诗人中也有一般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人之分,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一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二是与第二句诗押韵,三是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照应)。
指导:联系上两句诗读读,前两句最后一个字是“雨如烟”的“烟”,现在后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又种田”的“田”,这两个字的音都有“an”,因此读起来很有韵味,琅琅上口。这也是诗的魅力。
不信,我们再读读,感受这诗歌的韵味。
读诗。
五、悟读升华。
1.多动听的诗歌啊!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读:(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
2.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读:
3.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这里的人(勤)……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读:乡村四月(读出赞美之情)。
4.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5.背诵古诗。
六、谈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生成学法,诉说收获,巩固所得)。
七.拓展阅读。
象翁卷这样写田园诗的诗人还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找出他们的诗读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归园田居五首》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八.作业:默写古诗,积累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
板书设计:
宋 翁卷。
景 山原(绿)川(白)美。
子规 鸣雨如烟 。
人 闲人少 勤。
才……又。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七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我们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对朗读很感兴趣。他们合作意识强,有一定合作学习的能力。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很多学生会依据文章提问题。大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个别学生学习时主动精神还不够,讨论时不够积极。
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四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这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晰,以解决文章内容离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逐渐理解内容,使学生对器官捐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会到器官捐献的意义,达到感情的升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四、总结全文。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板书设计:
角膜捐献。
“我”的态度。
母亲。
不情愿。
父亲。
遵从遗愿。
女儿。
主动捐献。
这篇教学设计从情景到质疑,到延伸拓展,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同时本文在四次质疑问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这个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课学生合作很好。同时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器官捐献的行为能够正确认识。
当然,教学中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朗读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果他们读得不好时,应及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指导。少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做引导做适当的归纳小结。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八
1.会写“蚕桑”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意思,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
想象意境,理解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意思。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我们生活在乡村,你觉得乡村美吗?谁能用一句话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组图片,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2.师生交流:同学们,欣赏了刚才几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一篇七百多年前的一位诗人写的《乡村四月》这首诗。
板书课题。解释:四月。
3.检查一下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1、背诵古诗。
2、解释:绿遍白满川子规才了。
3、说说:蚕、桑的'记忆方法。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1.把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老师范读。
3.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相机指导读准“了”“蚕”“桑”三个字,并了解多音字“了”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lio的时候,表示结束。
4.男女生合作读(前四后三)。
5.师生合作读诗。(生读每句诗后,教师重复诗句后三个字。)。
6.学生配乐齐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赏句,想象悟情。
(一)整体把握,感知古诗。
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在诗中圈出来。
景美人忙。
(二)学一、二句,感受“景美”
1.师:同学们,你从哪几句诗句中感受到乡村景美呢?
2.品读,感悟“绿遍山原白满川”。
(1)理解“山原”(课件出示图片)。
(2)品读“绿”。
(3)理解“白满川”。(课件出水稻图)平展的稻田里映着天空的白光,波光粼粼,满目亮白。
(4)抽生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品读,感悟“子规声里雨如烟”。
(1)课件出示子规图及声音。
(2)板书:子规啼雨。
(3)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三)学习三、四句,感受“人忙”。
1.学生齐读第3、4句古诗。
2.解读“蚕桑”,了解养蚕人的辛劳。课件展出“蚕桑”“插田”两幅画面,指导读与悟。
(师简介:清晨农民要担着箩筐去桑园采摘新鲜的桑叶,采叶回家要把它们擦干净,一片一片放在蚕筐上,每天至少四次的喂养,从吐丝结茧到销售,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养蚕要做这么多工作,你能用一个字来赞美一下这里的人民吗?)。
3.抓字“才”“又”,体会“人忙”
师:在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忙着蚕桑、插田,插田、蚕桑。如此繁忙的两个场景,诗人竟用了非常传神的两个字就串联了起来,是哪两个字?(才又)。
4.这两行诗写出了诗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四、课堂检测。
1.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3、.拓展:师:四月农忙季节,除了忙蚕桑、插田,还要忙些什么?用“才……又……”仿写诗句。(例: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
景美绿原白川热爱和欣赏。
子规啼雨。
人忙闲人少。
才了又同情和赞美。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65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