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撰写读后感之前,我们可以先制定一些问题或者提纲,以便更好地展开思路。以下是一些经典读后感的段落,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和观点。
古都读后感篇一
断断续续读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欢得立刻又读一遍。
正如李渔谈到女人之美在“态”,这本书也写出了“态”,无论是女主角千重子,还是家人,乃至整个京都的风貌。试想和服职人的千金,行走在樱花杉树,阵雨细雪之间,是何等的画面。然而书中既没有描摹衣香鬓影,也没有诗词歌赋的咏叹。不仅是以自然为美,更是以美为自然。就像书中人苗子所说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头,所以她的头发一直这么好看。”没错,就是这样,旁人认为出众的事物,在这里一直这么美丽,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带和稍嫌朴素的和服,看似不够美,缺乏古都味道,却正是通身之美的点缀,就像调味料。美人既非浓妆艳抹,也不粗服乱头。就这样自然地美着。
川端很赞赏三岛由纪夫的《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但那书就像一捧晶莹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对感情的态度也让人遗憾。《古都》则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亲切,苗子的谦逊,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礼,让人感觉他们无论怎样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长的话说,这些人都“知物哀”。开头的紫花地丁体现千重子对身世和亲情的思索,中间杉树林体现苗子清幽纯朴的心境,都是很优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飘然而去,尤为迷离。姐妹相知能否相见?两位少女花落谁家?都没有最终答案,()让书中人和读者都很牵挂。但这种微妙的.惆怅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树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沧桑男子之笔,写娇柔少女,写得这样好;以娇柔少女之事,写沧桑古都,写得这样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笔。此外,就像贾政说的,并不堆砌光彩晶莹等字眼,以清淡悠远的手法写出,才是古都风味。
鲁迅明天读后感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篇二
开始读《雪国》,发觉它与普通小说极为不同,似乎很难全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去。我的印象里,雪景是淡淡的,故事淡淡的,眼泪也淡淡的,甚至觉得这苍凉的唯美没什么必要,只在心底晕开一种仿佛什么都没说,却又道尽了一切的沧桑感。这么不明不白地一页页往后翻去,直到结尾的那场大火,那“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的瞬间,叶子直挺挺的摔下蚕房,那火光在我心里倏地烧开了,一切猛地渲染上巨大的悲哀。“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在死亡的时刻,偶尔闪现却好像无处不在的叶子,终于交叠上她被困住的主人,叶子是驹子灵魂上的“渴望”的化身,二者共通的刹那,直觉得头皮发麻,大受震撼。
有人说,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追求无意义的意义。在驹子的炽热勇敢同岛村的空虚交织起来的时候,那一刻,是平静的决战,如同雪花落下时的静默……然而驹子输了,因为叶子死了,她没办法再守护自己对美好的向往了。那一刻,她“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孽一样”。
驹子多美啊,默默承担着照顾师父儿子的义务选择成为艺妓,一直坚持着写日记,嗅到岛村身上的东京气息,心中充溢起疯长的向往。“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喝醉酒的她“指尖都泛起好看的颜色”,她的笑容想必比鲜橘还要清甜。她渴望着所爱之人的尊重,边流泪边在爱里挣扎,叶子替她请求了两次——“请你好好待她”,岛村却说“我什么也不能为她效劳啊”。
在岛村的眼里,驹子为生存所做的努力,对自己的一往情深,是美的,然而,更是徒劳的。一个游戏人间的公子哥,他太清楚自己来到雪国和离开,无论期间发生什么故事,他的生活都不会因此改变,永远如此。不会改变,是不能,是不想,更可能是不习惯,深入潜意识的不习惯。他的灵魂不麻木,却虚空,以致在如此浓烈的绵绵爱意中,竟还能生出“而人的这种依依之情,却没有绉纱寿命长”这样的想法。
然而,这却是我第一次看到“空虚”的力量,空虚本身并没有力量,或许那力量是驹子太炽烈的爱一次又一次在那种空虚中无力地跌落,化为岛村口中“徒劳”的美、“徒劳”的爱、“徒劳”的生命,那时才展现出来的。这些无谓的挣扎、无力的力量、无意义的意义,岛村总占了前者的“无”,而驹子却深陷于后者之“有”。就像在漫天冰封的雪国里燃起一堆灿灿的篝火,也许温暖一时融化了身边的雪,岛村曾被驹子的真诚所打动吧;也许冲天的火光一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是生活锻造出的倔强坚强,驹子弹三弦琴时的力量感也曾震慑岛村呢。可这样的消耗总归会燃尽自己的。大概一片虚空是用再大再多“实在”的事物也填补不了的。而后雪花又重新落下来,会盖满所有的故事,似岛村永远给不了的许诺,是只留下灰烬的悲哀。
古都读后感篇三
合上薄薄的这一本书,我深深地吸了气。闭上眼,书中的文字仍历历在目,书中的人物、风景也在心中鲜活起来。这本令人回味无穷的书就是《古都》。
“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这是这本书的作者获诺奖的颁奖辞。对于川端康成的作品来说,这样形容再恰当不过了。而他的这本代表作,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种纯粹而细腻的美。
小说主要讲述一对失散的姐妹——千重子和苗子失散多年后再次重逢的故事。千重子作为绸布店老板唯一的养女,倍受呵护,但她不娇气,也没有小姐架子,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也没有伤心、不满;相反地,她是一个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姑娘,她孝顺养父母,善待朋友,对苗子更是真心呵护。千重子好像是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那属于她的温暖与幸福。而苗子,这个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姑娘,她勤奋、能干,有着一双千重子都羡慕与佩服的灵巧的手。她看似卑微谨慎,其实在她心里,那个孪生姐姐虽然失散多年,但仍是她最亲、最爱的人。
书中的这一对姐妹,虽然外表相似,但性格迥异,唯一相同的,就是都有着一颗善良、温柔的心,无论是御旅所相遇时的惊喜与惊讶,还是北山杉林遇雨时苗子为千重子挡雨,姐妹俩之间总存在着一种令人感到温暖默契。千重子和苗子,两个不同的人生,却有着一个相同的灵魂。
若千重子是一株纤柔娇好的樱花,那苗子就是一场纷飞晶莹的雪,她们的相遇是偶然,分离是必然,命运在冥冥之中安排了一切——就如小说的结局,苗子为了不让姐姐因身世被别人嘲笑,毅然选择消失在千重子的世界。单纯而又善良的苗子,她不正如她们离别时所下的那一场温暖的雪吗?我曾想,为什么作者不能给她们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我很快明白,这样的结局,未尝不是一种美好。这个结局,像眼泪,苦涩而又晶莹,悲伤中带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
整本书无论从语言还是情节以至人物都简单、质朴。它不象别的小说一样有强烈的感情冲突,无论从头到尾都是淡淡的,娓妮道来般,如邻家阿婆缓缓的呢喃,如清晨古寺的阳光,又如春日的一场雨,冬末的一场雪。无论是千重子与真一关于幸福的看法,还是她与苗子关于灵魂的探讨,都发人深思,而又确实触及你的内心。书中关于灵魂,关于宿命的观点,总是在你看到的那一秒,直击你的内心。对于《古都》,我有一点很喜爱,那就是这本书中人物的塑造,小说中的每一个人,从千重子和苗子到其他角色,他们性格分明,但没有所谓的坏人,有的角色或许谈不上品格高尚,但所有的这些人,心中都有一颗善良的灵魂,例如丝绸布店夫妇,虽然将千重子从亲生父母身边偷走,但对千重子如亲生女儿般,给予她常人所没有的关怀。在这个仙境般的古都里,一切都是美的、好的。拥有纸窗格子的店铺、繁华的寺庙旧神社、如晚霞般绚烂的树林,以及一个个善良的人:绸布店夫妇、真一、秀男……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却又美的令人神往。或许这样一个古都在现实中永远不会存在,只是川端康成心中理想的乌托邦。它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是一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美好。但那又何妨,即使只是梦中的仙境,它的美好仍能温暖人心,治愈内心的伤痛。
千重子和苗子,相遇在樱花最灿烂的季节,而我与《古都》相逢于花落时节,我沉浸在这与世隔绝的美好中,探寻人生的哲理,亦在温暖的话语中,发现人性的美好。
很想引用千重子一句充满了淡淡的忧伤的独白:“也许幸运是短暂的,而孤单却是长久的。”在孤独和彷徨时,不妨捧起这样一本书,去领略一场绝美的“八重樱吹雪”的盛宴,然后在孤独与彷徨的黑房子里,发现那一线光亮,继续寻找幸福和光明的方向。
古都读后感篇四
《雪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是一部富有诗意的作品,风景如画的北国景色与主人公的内心融为一体,《雪国》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平缓而抒情的,但《雪国》里有一个地方给我的冲击力特别的强,也是我认为整部中篇小说的高潮,便是叶子在一场大火中逝去生命,驹子那悲痛欲绝的神情,那撕心裂肺的哭声,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
叶子的死亡预示着一种幻想的美好人性的破灭,川端康成笔下的叶子是一位善良又洁身自好的.女性,其实叶子和驹子在小说里面临着一场相同的生活处境,但叶子从始至终也没有沦为艺妓,显然作者把叶子和驹子进行了对比,驹子是“实”的,那么叶子便是“虚”的,面对那样恶劣的生活环境,叶子又怎能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呢?这只不过是作者对比驹子产生的美丽幻想罢了,因此川端康成对叶子的描写其实并不多,用了一种淡化的处理方式,你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存在,但又不能过多的了解,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虚无飘渺的感觉。
驹子是《雪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驹子从一位社会底层的乡村女子,最终为了给毫无感情的未婚夫治病完完全全的沦为了一名艺妓,驹子以其说是为未婚夫沦为艺妓,还不如说是生活的压力,把她一步步的逼上了这条路,如果像叶子那样生活,可能只能是提前的死亡。驹子渴望“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美好而真正的爱情,希望找一个爱自己的丈夫。她对岛村是有一种期待的,而这种期待在驹子身上表现的越来越强烈,但驹子的这种愿望破灭时,最终便是驹子人性的毁灭,驹子的刻苦学习,勤奋练习三弦,读小说等等努力,都是徒劳无获的,不能让她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岛村虽然对驹子的遭遇有着同情心,但早有妻子的岛村无法实现驹子的愿望,虽然驹子热烈般的爱着岛村,但岛村最多把驹子当做是朋友罢了,只是他在旅途中无聊消遣的玩伴,在驹子身上展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渴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而岛村身上展现出一懒散、懈怠悲哀着生活在虚无中,岛村和驹子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完全的不同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从侧面烘托了驹子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人性。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运用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学的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悲中有美、美中有悲的独特意境。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的最后一页合时,捂住眼睛害怕图书馆周围的有人发现我被感动了,但又顾不上害怕被人发现的心情我仰坐在硬邦邦的木椅子上感叹到这是多么细腻动人的故事啊。乃至于晚上在床上闭着眼睛都能想起驹子俯趴在地上扎榻榻米的神情、干枯死亡了的飞蛾从纱窗上飘落的响声,岛村留在雪地上孤独的脚印,尽可能的去想象怎样的音色才能发出叶子那优美清澈得近乎悲凄的声音和怎样的夜晚才能呈现出那铁道轨迹上空璀璨的银河。我沉浸在那面映着叶子明亮的眼睛和窗外跳动着的黄昏景色的“镜子”里,仿佛只能听到火车轰隆隆的响声,脑中闪现的却是那个姑娘脸上蓝色得发白的寒光。那面镜子里的世界就是雪国吧!雪国就在那面镜子里吧!
雪国不同于“我”生活的大都市,雪国是“我”憧憬的又不敢追求的国度。“我”在雪国的经历还有遇见的人和看过景对于“我”来说都是十分珍贵和遥远的。当叶子从火楼中摔下来的时候我知道“美”消失了,即使是这样“我”承认自己还是懦弱的,因为始终“我”都没有勇气像叶子或是驹子一样孤注一掷的单纯的近乎徒劳地去追求自己的所爱(无论是人还是事)。
单纯呐,徒劳呐,在“我”眼中这样不假思索与简单的行动是极其耀眼与崇高的。很少有人舍得放弃已有的东西,很少有人诚实的面对自己与身边的人。
叶子死的时候驹子心里肯定觉得很对不起她吧,行男去世的时候她那么执拗的不回去,后来也不去坟前看他,如今叶子也走得那么突然,大概叶子的一生是被自己毁了的吧,那个孩子本来就过得很清苦的了。“之前,她说她想一个人去东京的……”“是这样吗?那她应该会很幸福的,她想离开这里不是吗?”
小说以叶子的死结局,岛村是不会再到雪国去了吧。那里的人不止驹子和叶子,有个老艺伎也是如此,还有其他人吧……这样纯净徒劳的爱都如此令人悲伤。
古都读后感篇五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它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另外两部是《古都》和《千羽鹤》。《雪国》并无较多的情节,着重表现的是在雪国独有的地方风光中,岛村和驹子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全书到处弥漫着悲伤的美。《雪国》的背景设置在远离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并以那里的“五等艺伎”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动。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作者用美丽又简洁文字,拉开了《雪国》的序幕。《雪国》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也没有什么丰厚深刻的社会主题,故事写的是一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前后三次前往一个北国的山村,与当地一位叫驹子的艺妓及另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的爱情纠葛。故事就是在这一出洁白雪国里不经意地发生、终结。
一次岛村去她的家的时候,记得她说过每次去岛村那里都会穿一件新衣服,还会跟别人借,就为了让岛村看到每一个不同的而美丽的她。她会在意岛村说过的细枝末节的话深深地种在心里,可是岛村对她也许多数只是身体上的留恋,多么可悲。她的爱是徒劳的,不是吗?她的单纯没有换来同样单纯的感情,多少让人惋惜这个女孩子。至于她的亲人们的离开,她也无法控制,岛村最后也要离开她的世界重新开始生活。这未免太过残忍了,她于岛村是个什么样的过客呢?也许回到大城市的喧嚣中,岛村可以不再想起她,但是在那寂静的雪国,那个叫岛村的男子一定会在驹子年轻的灵魂中长久的驻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都读后感篇六
喜欢川端康成大概只因那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莫名的感动和哀伤,我深深记住了这个一生充满密集的哀伤与彻骨的孤独但塑造了一个极致美的文学世界的作家,从《伊豆的舞女》、《千只鹤》、《雪国》再到《古都》,川端那种淡淡的忧伤始终挥之不去。而古都的美大概在我看来是最纯粹、最动人的,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的呈现。
古都给你的感动是那种静静流淌的,你绝不会涕泗横流但也不会无动于衷,就像岁月静好这一个词一样,温和从容。
京都是日本的故都,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这里充满了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丰富的民俗传统节日,古色古香的各类建筑,民间传统工艺的小店,甚至每一处小路,和服腰带上的花纹都在静静叙述着这里的古老和优美。
川端康成用其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古都的一年四季,春的明媚,夏的清凉,秋的落寞,冬的清冷,无论是京洛八重樱压满枝头、青莲院的楠木还是北山杉森然矗立,古都的美景无时不在。踏过的青石板路、垂在水池的樱花、安静肃穆的尼姑庵、庄重典雅的神社,历史与现在,自然与人工在这里完美地契合,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古都》将一年中各种节日盛事穿插其中,也作为一个线索巧妙地贯穿人物活动,从葵节、袛园节再到送火节、时代祭,从赏花到参观各式各样的游行、祭祀活动,古老的都城,虔诚的信仰,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渗透其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这座城市、对由来已久的风俗以及淳朴善良的人民的挚爱。
那一句“千重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开了花。‘啊,今年又开花了。’千重子感受到春光的明媚。”闭上眼睛,你仿佛穿越时光的阴翳,闻得到花香,感受得到那种明彻的春光,一个少女踏春光而来。
千重子自幼因双亲穷苦被遗弃,善良的太吉郎夫妇无儿无女好心收留了她,将千重子视如己出般细心呵护。太吉郎夫妇从事绸缎批发生意,虽然现在行情已大不如从前,但是家境较为殷实,千重子虽然集宠爱于一生,但是她从内心对自己的身世感到怀疑,因此变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无论处境如何千重子身上总是少不了淡淡的哀愁和落寞。按日本民间的迷信说法,弃儿会沦为终身不幸,千重子也常为此忧伤不已。她纠结于自己的身世,但是天性乖巧懂事,耐心细致地照料双亲,穿父亲构图的衣裳,即使看起来不那么合适;在任何事情上服从父母的安排,即使在婚姻大事上;想读大学但是为了父亲的心愿宁可留下来继承家业。
千重子还有一个孪生姐妹,命运像一条神奇的锁链将她们连在一起。即使身处不同的地方,终究还是会相遇。千重子格外喜欢北山杉,亭亭玉立,光洁明净的杉树让千重子想到到如果人心也可以那样,该多好。敏感地千重子觉得自己的内心弯弯曲曲,“我顶多就是生长在枫树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哎呀,紫花地丁的花,不知不觉也要凋谢了。”感伤的她梦到了那个在北山村庄遇到的酷似她形象的姑娘,村庄的情景也清晰地浮现在她的梦里。不久在袛园节的参拜中便遇到了苗子,苗子正在祷告希望得知姐姐的下落,神灵指引她们重逢。
苗子健康美丽,淳朴的喜悦让千重子不知所措,她反而因为自己是遗弃的孩子而更加忧伤。但是千重子和苗子的亲情却可以冲淡一切。苗子深知自己与姐姐地位悬殊,她保证不告诉任何人他们相逢的事情,但是千重子却牵挂着妹妹,她叫秀男给妹妹送腰带,自己还亲自为她挑选和服;千重子鼓起勇气说服养父母,把苗子接到家里来,使她脱离贫苦。千重子再去见苗子,姐妹二人在雷电交加的山林中相拥,苗子更是冒雨保护姐姐,姐妹之情至深至浓。
当千重子邀请苗子来她们家后,苗子含着眼泪说道,“我只要上你店去一次,只要一次也就行了。我不愿意妨碍小姐的幸福,哪怕一星半点。我想我索性隐形埋名算了。”当千重子希望苗子再来时,苗子摇摇头,始终没回头。
而养父母太吉郎夫妇对千重子的宠爱也深刻体现了深挚的亲情,他们从来没有把千重子当成弃儿看待,为她的将来考虑,为她的幸福谋划。千重子的母亲阿繁更是坚定的说不会把千重子的婚姻做买卖,只是要为千重子找一个好人家。当阿繁知道千重子有孪生姐妹时毫不犹疑地叫她把妹妹带到家里来,太吉郎则表示苗子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收养她,还向千重子承诺,“千重子,你是我一手喂奶喂大的,我非常疼爱你,对那姑娘我也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彼此。”没有生离死别只是淡淡的爱,于细节中,于琐事中,情不自禁地感动让你热泪盈眶。对于将孤独视为生命悲剧的千重子来说,亲情的温暖虽然不能改变那与生俱来的愁思,但是太吉郎夫妇的爱给了千重子莫大的感动。即使身处寒夜,亲情就像那永不泯灭的灯塔指引着你,给予你前行的力量。
川断笔下的感情从来就没有轰轰烈烈,波澜壮阔,总是那么纯真,那么唯美,即使是爱情依然如故,没有牵手,没有纠结,但是那真挚的情感却始终萦绕在书中,真一与千重子从小青梅竹马,互为了解,感情深厚;龙助较千重子年长对她疼爱有加,为了爱情宁肯放弃继承权;秀男情不自禁地喜爱苗子,大胆地与苗子相约。
清逸的笔触,灵动的风景,纯真的情感,无一项占据全篇,无一项一笔带过,相互穿插,情景交融,人物感情与四时之景巧妙地结合,以名胜古迹为背景,以风俗节日为线索,将日本文化传统的物哀表现地淋淋尽致,纤弱、传统的美与深沉、风雅的悲哀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故事的结尾写到:“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市街也也还在沉睡着。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真一还是那么天真,龙助只是帮忙打理店铺,苗子义无反顾回到了生长的地方,千重子飘雪的清晨望着渐行渐远的妹妹。
含蓄地结尾,却充满了希冀,期盼着苗子可以一直健康活跃,期盼着千重子可以一直善良正直。京都就那么沉睡了,仿佛在絮语着什么古老的故事,又仿佛只是静静等待新的一天的到来。
古都读后感篇七
川端康成的《古都》,我读了很久,读着读着会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想当年读王小波的小说,讲一个红拂夜奔的故事,捧着书,就像拿着共有一百二十四把的钥匙串,望着眼前六十四个钥匙孔,不知用哪把钥匙打开哪扇门又会衍生出怎样的剧情。(友情提醒:密集恐惧症患者此处请不要联想)。
王小波的书读的很慢,因为读着读着发现不知走到哪个路口了,还要停下来想一想,川端康成的《古都》却是读着读着,发现自己怎么还在原地没动呢,于是停下来又想了想。
这本书很清淡,淡到讲了一个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故事,描写了一对从出生起就被分开的孪生姐妹,长大后重聚、相认相识的故事,姐妹俩就像北杉山上的两棵北杉树,掩埋在土地下的树根紧紧相连,地表上却仅仅是相逢一笑的交集,各自听凭命运的安排,生活在设定好的故事情节里。
评论说,川端康成喜于并擅于写“日本美”,何谓日本美呢?畅游在古都中,我所见的都是黑白灰暗,佐田太吉郎的厌世情绪感染了整幅画面,即使是文中描写的华丽、鲜艳、热闹,想起来却只是清淡寡味,脑海中跃出一只红艳的江鸥,无比寂寥的,在阴郁灰暗的天色中扑棱着飞向远方。
古都更像是一首日本传统民歌,用近世邦乐演奏出别有韵味的旋律,书中提到的时代节,描绘的各种节日习俗,主人公们的盛装打扮,包括太吉郎的厌世清高,水木龙助因爱入赘等等,都像是黑白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古都中的人们,生活是悠闲的、缓慢的,在还没跨入工业时代的古都,男子操作着高机,织出一条条腰带赠予心仪的女子。
读罢,好似川端康成只是叙述着别人的故事,却不参杂一丝自己的感情。他融入情境,揣测着千重子对真一的爱慕,却平淡的叙述着最终嫁给佐助的归宿,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过程中,千重子根本没有想过反抗自己的命运(吗?),她只是隐忍着,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
这是发生在古都的故事,随着古都历史的沉淀,继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份贡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想必不会再有哪个小姑娘,会为树根下的两株紫丁地花哀伤了。
就让命运安静的发生,安静的结束。
古都读后感篇八
近两天看的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是指日本京都,作者川端康成笔下人物不多,情节也很简单,写景的多,对京都的一些文化节日用笔很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节日,节日的热闹和节日文化的繁荣也是一个民族昌盛发达的象征,文学作品能起到记录和再现这种文化的功能,这也是作家的责任之所在。《古都》向人们再现了古都人的居住特点:精致的.格子门;彩车游行;古庙和尼姑庵这些具都古都特色的景观;也有乡村的杉树林的山野风光。如大佛次郎《京都之恋》:“北山的杉林层层叠叠,漫空笼翠,宛如云层一般。山上还有一行行赤杉,它的树干纤细,线条清晰,整座山林像一个乐章,送来了悠扬的林声……”艺妓生活的描写片断在他的文章总是时而出现。
作为千重子这个主人公,善良、善感,幸福而又忧伤,有幸福的家庭,但自己的身世一直是个迷,一个弃儿的身份让她心里不安,胆小柔弱。漂亮有教养,天生丽质,气质高雅,温柔敦厚善良,她有不幸的命运,从小被父母因生计问题被遗弃,成为一个弃儿,但她的养父母对她非常疼爱。与她孪生的姐妹不知是姐还是妹的苗子,农村长大的孩子,善良,盼望能找到自已的同胞姐妹,为了姐姐的幸福,忍着对世上唯一亲人的思念,不公开与姐姐的关系,这种大义或许就是小说闪光的地方。佐田太吉郎:千重子的父亲,性情孤僻,感情细腻,自负,不得志,爱清闲享受,不爱经商事务缠身,是一个处于日本战后经济箫条时期颓废的代表。阿繁:慈母,细心,却也有坚强的一面,在原则大的问题如千重子婚姻方面表现出来的坚定。“‘我不怎么喜欢那位有田先生。’阿繁把声音压低,但语气却非常坚决。”
小说的故事情节舒缓,总是给人一种淡淡忧伤的感觉,一个最大的特点大篇幅人物对话的描写,从对话中去反映人物的性格。读古都的感觉让人不是很激动,对结果不是很迫切地想知道,写作风格是让人慢慢品味,大量的人物对话来展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
这是川端康成走向诺贝尔奖台的一篇名作,具有东西方文学风格融合的特点,需要品味,看能否得妙处,还有就是个人对文字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了。我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力不高,好多是心明言不明。
古都读后感篇九
《古都》一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背景京都民风民俗的描写。川端通过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去追求残照因战败而荒芜了的日本美。他在书中提到了日本著名的寺庙,例如平安神宫,清水寺,著名的节日例如:袛园会,葵节。以毫不夸张的伤感,动人心弦的手法,将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衢、庭园、植物园等种种风物,敏锐而精细地表现出来。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荟萃地,在战后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乡,所以川端对于描写日本的民风民俗充满了热情。
而最吸引我的则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写,在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满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愫。“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以上这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心里描写,它富有想象力并且透着些许的伤感。
而贯穿全文的则是千重子与其孪生姐妹苗子的悲欢离合故事,有人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同情,无论是《雪国》中的驹子还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将她们的悲哀与朴实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则是《古都》的结尾,让人有些意犹未尽却从心底涌出一股悲伤的情绪,那种悲伤与郭敬明的悲惨小说不一样,那种淡淡的忧伤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缝隙里,一直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结尾是这样的:
“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细小的雪花有些飘落在千重子的前发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还在沉睡中。”
读罢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觉得心中一片宁静,原本非常浮躁的内心现在已经如一潭止水般平静,也许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古都读后感篇十
因为《雪国》的唯美,因为《千只鹤》的无奈,我毫不迟疑地接着读完《古都》。
不想,《古都》成了这三部作品里我的最爱。我以为川端康成是位心灵作家,《雪国》如此,《古都》更是。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弃儿,先被遗弃,然后再来被拯救……”
懂得寂寞的人才能懂得千重子,懂得寂寞的千重子才是那个美丽的千重子。可是没有人懂得千重子,父亲似乎懂得,母亲似乎懂得。但总有些隔膜(因为不是亲生吧);真一似乎也懂得,但真一太过懦弱,不能去抚慰她的寂寞;秀男是她心灵之外的人,是只会埋头织腰带抬头憧憬他的美丽心上人的人,是不能懂得她的。也许与生俱来的寂寞是无人能懂也是无可抚慰的吧,能懂得自己的只有自己,千重子那个孪生的姐妹,幻影一样的姐妹不就是千重子自己的影子吗?那么贴心的一个人却只能若隐若现,只能是一个影子,是人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绘就的一个幻影而已。
寂寞真的是如影子一样,与生命同息同在呀。
只是,寂寞着,又有什么不好呢?
你看千重子的素净的美丽,那是寂寞的美丽;你看那暮霭里的净水寺的美丽,是寂寞的美丽,还有那最美的北山杉林,更是寂寞长出的一片蓊郁。
只有寂寞着的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不苛求,不想往,只在眼前的一花一叶里寻觅生命的本真。不再寻求谁人来安慰寂寞。你看千重子,能安慰她寂寞的,除了内心的幻影,就只有那一片美丽的让灵魂安静的北山杉了。
幻影终会离去。千重子还有那片北山杉,于我而言,我的北山杉又在哪里呢?
古都读后感篇十一
窗外的老枫树发出了新芽。
小说不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古城,还动人地叙写了一段曲折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中叶的京都。主人公千重子是和服世家佐田家的长女。她有着高贵的灵魂,一颗心思细腻敏感而又懂得感恩的心,一如那纯洁的红色垂樱。
然而时代却像个顽童一般和她开了个玩笑,在自己最天真、无忧无虑的豆蔻年华里,她却不幸得知了自己是弃儿。得知这一残酷现实,她没有怨恨,没有感到震惊,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现实,反而因为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更加感恩他们。从她得知自己有个孪生妹妹那一刻起,千重子就无时无刻不想着她的妹妹,为自己妹妹的命运担忧,担心她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穷苦。千重子觉得自己和妹妹就像庭院里的那两株紫花地丁,分别在树的两端开花,但却永远不能相见。
终于,千重子在袛园节上遇见了自己的孪生妹妹——苗子。当她得知妹妹那多舛的命运后,愧疚不已的她想方设法地想让妹妹过得幸福……终于,两姐妹如愿以偿,相聚在一起。
望向窗外,老枫树上的嫩芽生长的正茂盛,然而树干上却并没有盛开的花。但是,总有一天,会有的吧!合上书,我似乎看见柴扉半掩的小园里,两株紫花地丁不知何时相遇,成了一株,在阳光的照耀下正开得烂漫。美丽的两姐妹手牵着手,她们相视一笑,走进园中,消失在一片金色的光辉和淡紫色的烂漫里。
古都读后感篇十二
瓦尔登湖是世外的桃源,古都是尘世之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涵盖川端康成的两篇作品,由于川端康成的深厚底蕴,及看书时间碎片化,这两本书我读得断断续续,以下简略地记述看书心得。
读《古都》,读的不是故事情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是爱情、亲情、友情之美,喜欢千重子的单纯善良,喜欢她注视着紫花地丁幻想她们会不会树下相见的忧郁,喜欢书中描述的传统节日的神秘与热闹,在我看来,那其实是人性中最具有温度的盛事啊!本书所述让人感到一种浓厚的文化美,及清浅的哀伤与唯美,毕竟时代变迁,旧时候的很多东西已在渐渐不受重视,慢慢失传,这种难言的精神折磨,如千重子家的铺子、如他父亲,恋旧着被时代抛下。
第二本《名人》相较于《古都》难言的唯美更让人感到唏嘘及伤痛,隐隐还有一种愤懑的情绪。“名人”是世人对棋手的最高敬称,本书记载了本因坊秀哉名人晚年的告别赛,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中,书中写道名人既受极大的尊重又受到世人对偶像的破坏心理,很真实,喜爱与毁灭或许是并存的。
《名人》初读清淡无味,直至一半才渐渐进入书境,想知道后来怎样了?然我惋惜的是,传统之美的渐渐遗失,越读下去,这种痛惜、怀念的情绪愈强,名人之前,对弈会极大程度地尊重前辈,对弈重评输赢,更重棋艺及人品,把下棋当作一件艺术品,需要精雕细琢,也佩服他们一盘棋能下几个月,把它当成自己心血精力凝结而成的作品来看待,那种“静”、“专注”的精神及时代令我神往。可是随着时代更迭,人们为了凸显“公平”,不断制定完善规则,但另一方面又不断钻规则的空子,何其可悲,何其可叹。
借用书友一句:美使人有趣,敬使人厚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无规则的限定,这都应该是一句我们不能忘记的话,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毕竟如古人所言: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这也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时代变迁,不是人心不古的借口。
古都读后感篇十三
在纷纷扬扬的落叶飘落的时节,我有幸能读到川端康成的《古都》。这个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就算是在一开始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场景里却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两个人,婉婉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纹丝不乱,这种与年龄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这儿却比比皆是。年轻俊美的千重子喜欢那些清素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一座座参观古老的寺庙、神宫,一次次赏析古都里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为整篇的笔法也都如此,清透无华,澄静质朴。
《古都》的结尾是令人心醉的。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从《古都》中,可以读到千重子父亲太吉郎江郎才尽的哀怨、母亲阿繁想放手女儿去追寻自身却又依恋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弃儿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亲姐姐却不能与她亲近的哀怨,真一因为门第而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气是清新的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感,看不见惊喜的太阳。所以他才会在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觉得道出“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久的”的念头。
因此,《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
该作是川端康成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川端康成用他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写了这一对孪生姐妹的心酸身世和纯洁爱情,写他们的美好期望。这本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深处不一样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古都”去看看吧。
古都读后感篇十四
《古都》是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描绘了战后京都一户人家中,女儿千重子寻觅到失散多年姐妹苗子的故事。
对日本稍有了解的人便知,日本人民族性中有一种孤傲的个性,与单纯的西欧式傲慢与中国式高傲有所不同。武士道的忠勇——尤其是勇猛——在二次大战中消耗殆尽,但他们行为与思维方式中近乎偏执的自命清高却逐步演化成了现代日本人个性中的一部分。我们看《古都》时,不免感受到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悲愁。这些悲愁,源于孤傲。
千重子是被领养的孤儿——而不是如其父母所称的抢来的孩子。这是千重子灵魂晦暗的底色的由来。因为领养的前提是抛弃,是被遗忘、被放弃。这对于自尊心强烈却从不表现的岛国女孩来说,是一种无法愈合的创伤。因为孤傲,所以力求自身的完美。而力求完美,一方面是追求自身的无罪高尚,即不带给他人忧愁与负担;而另一方面,则是争取与其他出身良好的友人站在同一条人生起跑线上,是要赢得全部应有的尊重……是故,她在心中堵塞了一块顽石的情况下仍需全心全意爱她的父母,投入当下的生活。
一开始,就像书中说的“她并没有改变对太吉郎和阿繁的亲和爱,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当她遇见苗子之后,许多潜在的问题浮现了:亲生父母的归宿、养父母对自己真实的评价乃至应该面对还是回避生活——生活,有时就是“不幸”。尽管文中并未明言。所幸千重子所遇到的问题最终没有带来什么苦难与祸患,因为她的亲人与追求者也都是善良与宽容和博爱的。
命运弄人,千重子生活在虽然没落但依旧殷实的商人世家,有慈爱的养父母。这一切不能使她感受到孤儿应有的痛苦与悲切。她所感受到的只是邈远的呼唤,与近乎闲愁的哀感。但就是这一层淡淡的愁绪已使她离开了那人潮汹涌的京都一小步。她仍在家庭中,但心中的疑惑与悲哀使她与世界隔了一道透明的墙。
若说苗心与千重子有什么隔阂,那是苗子的思想的国界。苗子自幼在农家长大,比千重子更成熟,阶级意识在她心中早就扎根。她一方面充分爱护与接收千重子,但却无时无刻不铭记着他们身份的巨大差异。她无法也从未设法融入千重子现今的家庭。孪生姐妹,因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注定了她们一生中在某些方面的对立。阶级的产生,有时不是什么征服与压迫,而是同一志趣背景的人向一处聚集后产生的团体。共产主义者只认为上层阶级倾轧下层,故阶级是不应存在的。孰不知,社会要有分工,个体差异要正视,个性要有发展的空间,阶级是迄今为止最自必然的结果。苗子,当她静观资产阶级的千重子向她伸开臂膀,只可以去拥抱一次又走回原处。日本人的高傲不容她作分外之念。
太吉郎是千重子的养父,他也是寂寞的。作为店主,他不愿意管理、竞争;他隐居在嵯峨山中,用他并不天才的思绪去创造光怪陆离的服装。他一心结合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流行文化,但他的同行们也许是在用西方现代化经营方式推销日本货物。二战之后,日本人第二次对自身历史产生了质疑。没有五四、时的疯狂毁灭,却是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慢慢淘洗净了古日本的美丽花纹。这与不同,这是良性的改革。但谁说良性改革就没有损失呢?太吉郎眼中的京都,在改变,变得比他更快。没有进取心的人在大潮中落后,但又孤傲得不愿认输,终于孑然一身。
中国人的高傲是自豪和乐观,西欧人的傲慢是自信和刚毅,而东洋人的孤傲却是清高与顽强。《古都》讲述了平凡、可爱又可敬的几个京都人颇不宁静的人生的一刻。有时,我们孑然一身“走过地铁和人海”(孙燕姿《遇见》),此时,大可以去品味一下十六七岁的千重子在老枫树下观赏两朵紫花地丁的寂寥。
古都读后感篇十五
“夏季昼长,尚未到夕阳晚照的时分。还不是一抹寂寞的天色。上空燃烧着一着璀璨的云霞。”
这段话出于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川端康成出于对传统的切实的追求,写了《古都》。《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讲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相离,相遇,相知,相认,最终又相离的凄楚动人的故事。
古都是指日本东京,也许我们看待日本时会带有贬义的眼光,但在作者笔下,古都是那般繁华,那般充满着日本独特风情味的一座城市。在这样一个充满韵味的古都,那茂密的树林,特有的古风长桥,千重子和苗子也相遇在那樱花之下。
在我看来,千重子和苗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相同的灵魂。若千重子是一树飘飞的樱花树,而苗子则是那个冬晨里微化的细雪。在那一个暖意的下午,我品着一杯暖茶,走进一个梦境,看到一个绝美的“八重樱吹雪”之宴。于我,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在漫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珍惜所拥有的幸福,接纳命运的坎坷,以一颗易感动,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长。
望见,古都,那股繁华。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72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