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报告,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报告的结论应该客观、明确,以回答报告提出的问题或解决报告涉及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不同类型报告的写作方法,请参考以下一些精选报告范例。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要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农户(基地)与大市场的对接,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摸清我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给下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经调查汇总分析,现将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成效。
全区现辖6镇1乡2个街道,总面积914.6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4.2万亩,全区人口2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万人,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5.6万亩,属典型的城郊农业区。
近年来,全区依托城郊区位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科技为支撑,立足自身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产品经营网络化、农业管理高效化和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建设,推动了蔬菜、井冈蜜柚、生猪养殖、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同时,也为协同推进“四化同步”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农业生产智能化初步应用。
目前,我区农业生产智能化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生猪养殖企业尝试应用在线视频监测、诊断等现代信息技术。我区省级一级种猪场江西祥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加强猪场和猪栏舍内操作流程的全程有效监控,进一步规范技术流程,防范应急处理情况,投资20余万元建立一套视频监控系统,覆盖猪场面积达6000多个平方米,平常3-5个人的工作,现在只需1个人调度便可轻松完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二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农业生产项目上的广泛应用。gps功能强大,根据其具有定位、绘图、实施面积和高程测算等多项功能设置,我局依托项目,先后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10多部不同功用的gps,在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能源污染调查等农业项目上,充分利用其进行精准定位取土、轨迹绘图;在机耕-机收、种养等方面进行面积测算,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增强了工作精准度,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各农业项目工作得以快速顺利完成。
2.农产品经营网络化起步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传统的农产品经销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随之而起的电子商务营销越来越备受青睐,如何快速融入推进农产品网络经营发展将是今后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我区采取先试点宣传推广应用方式,逐步探索出一条农产品经营网络化新路。通过先前对我区农业企业加入井冈山电子商务联盟的摸底调查,我区虽有10余家企业表示愿意加入电子商务联盟,但仅有光远生态农场和仁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两个企业开展了网络销售,主营产品有果品、鸡蛋、食用菌菇(菌种),年销售额不到100万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5-30%。同时,在农产品网上展示方面,尽管我区可以依托吉安农业信息网进行网上展示,但成效不明显。可以说,我区农产品网络经营还只是在起步探索发展阶段。
3.农业管理高效化信息技术快速推广应用。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网站合作,为我区全体农技人员创建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90多个。农业技术资源的共享,在提升办事效率的同时,也大量节约了纸张,降低了办公成本,避免了资源浪费,基本建立了机关内部、行业内部办公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流动与共享、决策与管理的信息系统。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提升了农业生产指挥调度能力。我区充分利用江西农业信息网、江西植保植检网、吉安农业信息网、公共网络邮箱等网站平台,实现了我区农业项目、病虫害防治、土壤调查、粮油生产、农机化建设等农情信息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及时沟通、协调、调度,为我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三是积极筹建覆盖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的农业视频会议系统。20xx年,为推进我区农业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我区积极筹备建设资金,委托采购了视频系统全套设备,并于年底完成了视频会议室的新建装修工程,预计今年5月前可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
4.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区加强了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建设工作,先后完善建立了农民热线118、三电合一、青原区农业信息网、12316短信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便捷化信息服务成效明显。一是利用“三电合一”项目,初步建立了“三电合一”为民服务平台,录入区域性农业技术信息上万条,农民可通过“118热线”直接咨询农业专家或电话自动咨询农业技术,大大改善了为民服务方式。二是开通了12316短信服务平台,在平台内录入全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用户信息500余条,基本涵盖了我区所有种养户(基地),自20xx年开通服务平台以来,已向全区农户(企业)发布技术服务、灾害预警、政策宣传等各类服务信息20xx0万余条次,为我区提前应对灾害应急处理、及时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广泛宣传优惠政策等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受农民朋友的好评。三是试点推进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窗口建设,全区9个乡镇街道全部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并要求上网办公;同时,按照服务窗口“五有”建设要求,我区先行在文陂、富田试点进行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门前设立了led电子显示屏,站内放置触摸屏,并设有专门人员服务管理,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朋友对农业信息的查阅和了解,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区还是依赖吉安农业信息网和青原区政府网发布农业信息,本区农业信息网有待完善建设,而且与乡镇综合站的联系仅是通过公务邮箱,没有一个相互共享的网(20xx最新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络平台,网络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较弱。
2.信息技术人员缺乏。由于农业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涉及计算机、农业技术、市场预测、信息分析等领域的系统工程,对综合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在农业信息化起步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人员极度缺乏。
3.财政扶持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建设软件和硬件投入大,设备软件要求更新快,运行也要有一定成本,但我区信息化建设除当年项目资金外,基本没有资金投入。
三、今后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完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尽快完善建设农业网络信息平台。重点加快完善本区农业信息网、视频会议系统、“三电合一”、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乡镇农技服务触摸屏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更新12316短信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完善农情信息与上下级业务部门、农业信息技术与农民朋友快捷沟通的桥梁,保障全区农业信息快速传达,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同时,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加快推进在线监控与诊断、电子耳标、智能识别、智能增氧机与投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快推动全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
2.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信息时代要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要建立人才引进、培养的长效机制,着力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育等项目载体,加快选拔培养农业信息专干、农村经纪人、电子商务营销员等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不断夯实农业信息服务基础,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加大宣传引导发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标语等形式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加强舆论引导,深化全社会对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努力争取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注重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农业产销难题,使广大农民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得到实惠。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二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弱质、落后产业,经营场所的封闭性、分散性和生产手段的落后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中国已经正式加入wto,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内的普遍应用,将对农业的发展起到难以想象的巨大推动作用。随着我市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而近年来,中央把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快我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我们深入乡镇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我区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处起步阶段。截止,通电话的乡镇39个,行政村448个,电话覆盖率100%,已连接光纤宽带网的乡镇38个,行政村254个,宽带覆盖率57%,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农村信息化队伍整体素质比较低。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凉州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启动实施,我区第一个与涉农各单位及乡镇相连接的农村信息网络建立。区上成立了农村信息中心,负责全区农业信息采集、发布与信息网络建设。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站正式启动。网页内容已全部添加完毕,并对涉农信息能够进行及时地采集、发布,对网页内容定期更新。
目前全区38个乡镇和13个涉农部门已基本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各乡镇和涉农部门配备了信息员。网页内容添加基本完成。下一步争取为乡镇和涉农部门配备好设备、培训好信息员专兼职信息员、制定好规章制度、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逐步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点。
(一)要素资源不足,制约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
一是人力资源不足。农村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硬件资源不足。由于资金投入有限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三是信息资源不足。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处于初始阶段,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组织体系不顺,影响农村信息队伍的稳定。
区农村信息中心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部分乡镇对农业信息工作重视不够,兼职农村信息员调换频繁,农村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三)部门协作不畅,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农村信息也不是单纯的种养业信息,需要所有涉农部门、乡镇及媒体单位的通力协作。但目前部门协作不畅,严重限制了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是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我区各涉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受部门职能的限制,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应用也较片面。二是协作单位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足。
(四)传输渠道不完善,影响农业信息交流的时效性。
虽然目前每个乡镇都有农村信息站,但在农村信息的收集、储备、传播、反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由于部分镇村干部、企业协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不会使用互联网,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不能直接传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受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三是区农村信息中心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兄弟县市、涉农机构、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流渠道。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乡镇、村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目前我区农村信息工作现状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各乡镇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农村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村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和乡镇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村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区乡两级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扶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和大户等在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上设立专页,建设数字农业,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
(二)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一是加强农村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健全的区、乡、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及涉农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采取统一教材、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办法,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批发市场、延伸到涉农部门。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农民信息员队伍。三是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结合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三)整合资源,健全体系。
充分行使农业部门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职能,整和气象、电信、科技、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的网络、媒体、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共同做好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着力打造三级平台(区、乡、村)、建设三张网络(通讯、电视、报纸)、实施“三电合一”(电话、电视、电脑)。一是加强对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村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企业和农户获得充分、有效的“三农”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等重要信息进行超前预测、预警预报,及时把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信息指导生产,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三是加强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场的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推广示范、信息反馈等作用。
(四)创新服务,突出重点。
一是积极探索和完善网站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增强对农业信息发布、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专家咨询、市场供求等方面的服务支持,提高服务效率与效果。二是推广“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以现有网络和网站为基础,加强与电视台合作的农业栏目,提高信息容量、及制作水平,使其题材选择与制作更接近于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把适用的信息及时传到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充分发挥电信设施便捷、易推广的特点,利用电话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化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优势,利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做好信息的收集、发布等服务工作。三是配合我区农村远程教育的需要,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重点产业,制作出高质量的农业科教片,为农民提供一批直观生动的先进实用技术资料。四是进一步抓好“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和“一站通”推广工作。大力推广运用供求信息发布平台,促进我区农产品流通。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三
将书记员分到各个审判业务庭。因书记员比较熟练电脑知识,首先要对人员进行适当的调整。信息化建设的初期,书记员可以起到电脑老师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信息化建设,同时可以协助法官做一些案卷装订等事务性工作,一定水平减轻法官负担。其次要对现行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和评判,此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量化细化指标,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最后要将信息化建设与岗位责任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与岗位责任制一起安排、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罚。
应市区法院等单位的邀请,为进一步提高审判管理水平、加快我州法院信息化建设步伐。经院党组研究决定,并报州委领导同意,月日-月日,率州中院16名中层以上负责人前往观赏考察市区法院、市高级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审判管理工作情况。考察时间虽短,但增进了友谊,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启发了思路,增强了信心,确实受益非浅,收获颇丰。考察团通过看、听、记、思,深深感到区法院等单位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区法院党组一班人带领广大法官恪尽职守,近年来。服务大局,严格依照“三个领先”指标领先、影响力领先、核心竞争力领先)四个一流”抓一流党建,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建一流法院)要求,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培养出宋鱼水、尚秀云等一批杰出的优秀法官。透过这些成果,方方面面无不包括着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确保了公正高效。
所有审判、执行案件从立案到归档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
1、办案管理实现网络化。区法院、高院运用清华紫光开发的法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现网上立案、办案、归档、查询,增强了审判活动的公开性、有序性和规范性。案件诉讼来法院后,立案庭按要求录入立案信息,快速完成立案工作。基层人民法庭立案也是通过网上进行,方便了群众诉讼。立案后,微机自动分案,防止当事人“选法官”杜绝关系案等现象的发生。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各类案件通过计算机进行审判流程管理,立案、分案、文书制作、统计分析等工作都在网上完成。审委会讨论案件的审理演讲”会前以电子文本形式在网上传送,实现案件网上流转。案件审结后,将办结的诉讼案件基本信息和法律文书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形成电子档案,增强了档案的检索利用。
2、质量、效率管理实现智能化。区法院、高院院领导运用“领导决策辅助分析系统”对各类案件进行统计分析。设置立案、分案、排期开庭、结案以及归档五个节点对案件进行全程动态跟踪,全面准确掌握审判工作基本情况。审判监督庭根据分工每月在网上随机抽查一部分案件,进行严格的评查,评议内容从程序、事实、法律适用、诉讼收费、裁判结果和社会效果预测六大方面细化为多个小项,评议时依照评议细则逐项进行,评查结果每月在网上通报排位。司法效率方面,实行《审(执)结案期限提醒、警示制度》规定刑事、行政、执行案件必需在法定的期限办结,将民事案件普通顺序审理期限由法定的6个月缩短为90日、简易顺序审理期限由法定的3个月缩短为70日。法院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权限对各类案件审限逐件自动提醒,并由立案庭专人负责在网上对审、执案件跟踪检查,每天对民事、行政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前30日、执行案件执行期限届满前60日的未结案件进行提醒;对民事、行政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前15日、执行案件执行期限届满前30日、刑事案件普通顺序审理期限届满前10日、刑事案件简易顺序审理期限届满前5日的未结案件进行警示,书面通知承办人,局域网上公布,每月通报,杜绝了超审限和超期羁押案件。去年,该院没有出现一件超审限和超期羁押案件的现象。
3、信息查询实现公开化。区法院在一楼大厅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审判法庭位置查询系统,方便当事人查询信息,实现信息查询电子化,当事人可以随时了解审判情况。设立电子公告系统,每天公告案件开庭审理信息,方便当事人诉讼,提升法院形象。
4、法庭审理实现数字化。市所有法院均建立了数字法庭。实行电脑自动刻录光盘,并运用法律文书自动生成模块,庭审完毕,法律文书即可发送到当事人手中。数字法庭还实现了上下级法院和最高法院联网,高院的领导随时可以观看到辖区法院每个审判庭的庭审情况。
5、司法服务实现便民化。区法院以追求效率和便民作为审判改革的动身点和落脚点。全国法院率先成立审判管理办公室,着力推进审判管理改革。审判管理办公室对外设立“一站式”诉讼服务大厅,将收受证据资料、上诉文书、公示催告、诉讼保全等与审判相关的内容集中操持,解决群众找不到法官、跑不起法院的问题;对内将司法鉴定、评估拍卖、文书送达等环节集中管理,解决法官事务性工作过多,不能专心审判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审判管理办公室共办结保全、鉴定、拍卖案件1371件,收取上诉案卷5268件,其中移转上诉案件2345件,收取证据资料和执行线索11456份,公示催告和支付令658件,引导、接待查询66000余人次等等。通过实际运行,审判管理办公室在提高审判效率和规范司法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当事人对这项机制创新表示了由衷地赞扬,认为:审判管理机构和当事人服务大厅,设置科学,方便了当事人,提高了效率,也促进了司法透明”确保了勤政廉洁。
就打破了保守的进人渠道,
1、法官队伍实现精英化。区法院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原来从部队转业干部和地方招干中进人转变为招收德才兼备的优秀政法大学生。目前,该院共有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396人,其中在编干警302人,聘任制人员94人。队伍中9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43人,博士3人,博士后4人。年该院新招10名审判人员,其中法学硕士7名,法学博士后3人。
2、法官管理实现民主化。法院在实现法官精英化的过程中。强化了法官自我管理的理念,设立了法官大会和法官委员会,赋予其在法官评价、教育培训、晋职晋级、选拔任用等方面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通过充分尊重法官自主性的自律手段,逐步探索建立起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新型法官管理机制。同时,建立资深法官制,现有资深法官18名,其享受的待遇与庭长同等,每名资深法官有专用的审判法庭,配有4名助理法官,专司审判之职。
3、岗位考核信息实现公开公平化。法院制定的工作人员岗位目标任务考核方法》中。利用计算机信息每月进行考核评分,公开考评结果,奖优罚劣,接受监督,并将全年考核结果装入干警廉政档案,作为干部培养、提拔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用数字说话,调动了干警工作积极性。由于实行了阳光工资”制,干警收入较以往有较大的下降,这种情况下,法院变原来的物质奖励为多元化奖励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奖励出国、休假、学习、晋级等。
4、规范行为实现监控化。法院院领导和监督部门运用电视监控系统对院机关所有庭审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修订完善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后勤管理多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在局域网上公开,供干警学习查阅,政治处、办公室、监察室、审监庭等职能部门负责落实,纳入《纪律作风量化考核》严格奖惩。与此同时,该院进一步加大了监督检查的力度,开通监督电话,每逢院长接待日所有院领导均到信访室接待群众,随时听取当事人对法院工作和案件料理情况的意见、建议,实现院长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疏通监督渠道,加强廉洁自律。
5、人事管理实现数字化。据考察了解。及时输入相关信息,方便查找利用。提高了保证效能。
发文仅仅局限于对外单位,
1、办公办案实现自动化。区法院、高院运用《网络智能办公系统》使各种公文的拟制、审核、签发、印制和公文收发、传阅等环节均通过网络进行。实现无纸化办公,改变了激进公文处置中效率低下的文件旅行”提高公文运转速度。裁判文书输入打印终端统一印制,当事人上诉再根据需要印制,防止过去每件案件印制大量法律文书造成的浪费。严格执行失密工作规定,内、外网计算机严格分开,确保网络运行平安,杜绝发生失、泄密事件。
2、平安捍卫实现了规范化。区法院在进法院的大门处安装了安检门。隔离了审判区和办公区,干警一律走法官通道,当事人办事必需经门卫登记后在一楼接待室操持。审判庭、接待室、楼内大厅安装了数字监控系统每个监控点均可在网络上传输记录、查询,用于平安防范。
3、财务管理实现电算化。据区法院的领导介绍。实现会计电算化,利息核算科学化。进一步加强了对诉讼费的管理,财务人员通过微机对每件案件收费情况逐一检查,严禁多收或少收,严格财经纪律。同时,还建立了物资装备管理电子系统,固定资产、物资装备和办案文书、办公用品分门别类建立微机台帐,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家底,既保证工作需要,又确保厉行节约。
4、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通过建立档案管理子系统。录入建院以来的所有文书档案文件目录,方便检索查阅。对年以来近10万件诉讼档案进行电子归档,做到诉讼实物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归档,方便利用,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四
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切实加快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结合我市统一开展的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转方式、调结构,奋力推进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走在全省前面”为主题的调研月活动,农牧局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全县,采用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现状。
(一)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已基本完成了“村村通电话、通网络”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农户。据调查,全县506个行政村都已接通宽带,农村现有固定电话100958部。
二是信息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20xx年初,按照省政府要求,我县投资18万元组建了xx县农业生产信息中心,建成我县独一家由县农牧局承办的xx县农业信息网站,从而使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走上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科学组织、稳步推进的发展轨道。xx县农业信息网站是集农业资源、农业咨询、服务三农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农业信息传播平台,承担着全县惠农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农业动态、农事指导、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村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等信息的采集、处理、检索、传输和发布的任务。
三是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县组建了20名农业信息服务专家团,并从全县各镇、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180名信息服务人员,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专业信息队伍,并着力推进以一带十的方式扩大农业信息服务群体,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营销的新型农民和种养大户。
(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加强。
自20xx年以来,xx县农牧局共投资161万元进行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工程项目建设。
一是信息网站建设升级改版。今年xx县农业信息网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使网站的一级栏目达到40个以上,二级栏目达到100个以上,并新增了专家视频咨询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管理追溯系统、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系统、政策查询系统等多个系统平台,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水平。自20xx年运行以来,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采集、整理、发布各类农业信息达1000多条,指导农民销售各类农产品达20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我县服务三农的能力。
二是信息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延伸。依托农业信息网络通道资源,在县农牧局采用标清视频终端的标准设计建设集农业专家网络咨询视频系统和网络视频会议于一体的农业视频中心。通过农业视频中心的建设,实现上与中央、省、市上级农业部门指挥系统和专家咨询视频系统,下与各镇、区域站及广大农业信息用户群更好地兑接,发挥农业专家在线诊断、视频培训和农业应急指挥等功能,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管理步伐。目前我县已经配套建设以县农业信息中心为枢纽,以各镇(区域站)农业信息服务站为桥梁,村企社场户终端站点为基础,上联省、市,下联镇、村服务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市场、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户,手段先进,互联互通,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基本覆盖全县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提高信息收集、分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
(三)信息服务方式多样化。
目前,以xx县农业信息网、农技电波、手机信息平台、科技直通车、农业信息简报、病虫情报等平台及时的为农民提供农情信息,技术指导、热点时事新闻、农业要闻,还有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动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劳务动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家百科等等内容,并专门在农业信息网上设立专家咨询平台,通过网络视频使农民在家里就能对专家进行疑难问题的咨询。为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农业科技、传达农业政策、传播致富经验、交流市场信息,自20xx年3月7日开始,我县在xx县电视台开辟了农技电波栏目。十余年来,共制作播出农事指导、致富经、技术推广等各类农业节目580期,传递各类农业技术、信息等达上万余条,收视率90%以上。由于栏目时间固定,便于收视;内容编排适合本地情况;技术关键点掌握准确,交待透彻,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企盼,对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被农民称为“田野上的及时雨”和“炕头上的科技快餐”。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信息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特点,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农业信息化建设畅通了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满足了农民不同的信息需求,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开辟了信息部门服务农村市场的新路子,增强了农业、涉农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效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增长了农民见识、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通过涉农信息进村入户,既贴近了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既有效掌握了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强化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准确掌握了市场需求和产品供销趋势,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规避和减少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促进了增产增收。农民通过农业信息的传播,从中了解到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发家致富的科学技术,主要表现在农作物栽培方面和精选优良品种种植,挑优质苗木栽培,从而使减少因农作物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二)强化了农业技术支撑、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各服务站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发布农业规章,推广农业技术,提供专家咨询等,缩短了与农民的距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农村文明建设。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群众增加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扩大了认识社会的广度,增多了吸纳科学文化知识的机率,逐步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文明建设。
虽然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乡镇,不少农户安装了宽带网。但由于上网费用高,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农民接收信息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
(二)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尽管我县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较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依然不够,过问较少,支持不足。一是人员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县信息网站工作人员没有专职人员,主要是兼职工作,网站更新慢,信息不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工作的时效性;乡镇兼职农业信息员调换频繁,农业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并且工作经费缺乏。
(三)信息资源不足,互动性差。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信息来源量少,而且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另外受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使农民与信息服务站之间没有真正互动,影响了农民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四、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路及措施。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需求主导、讲求实效”的原则,全面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发展适农、惠农、助农信息产品,大范围、多形式、深层次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综合信息服务,让农民共享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目前我县农业信息工作现状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县及各乡镇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农业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和乡镇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业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县乡两级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二)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及涉农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批发市场、延伸到涉农部门。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农民信息员队伍。三是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结合“阳光工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三)整合资源,健全体系。一是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企业和农户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等重要信息进行超前预测、预警预报,及时把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信息指导生产,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三是加强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场的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推广示范、信息反馈等作用。
(四)创新服务,突出重点。一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网站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增强对农业信息发布、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专家咨询、网络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支持,提高服务效率与效果。二是改进农技电波的农业栏目,提高信息容量、报道深度及制作水平,使其题材选择与制作更接近于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把适用的信息及时传到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三是充分利用中国联通现有公共网络传输技术资源和数据处理技术平台,建设我县农业综合信息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现有的各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蔬菜标准园、种养规模化基地(场、站)等前端站点进行联网并实施动态的信息化服务和网络化监控。四是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优势,利用农广校、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做好信息的收集、发布等服务工作。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五
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是创新纳税服务方式,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xx年8月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我局开始实施多元化电子电报纳税推广工作。作为第二批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单位,分局上下树立大局意识,发扬“团结一心、努力拼搏,不怕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推广起步晚、基础条件差的困难,积极向全区所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纳税人推广了以“网上申报和银行扣缴税款为主的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方式。截止xx年底,企业和个体户电子申报户数及电子划缴税款比率均达到98以上(个体00),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推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全区基本上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化为主导”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一是提高了办税效能。通过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扬信息畅通之长,避交通不便之短,扬信息无时限之长,避机关定时制之短,扬信息平台宽广之长,避办税窗口狭小拥挤之短,提高了办税效率,方便了纳税人,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二是节约了征纳成本。潘集区纵横上百里,交通十分不便,加之纳税人分散在各个乡镇,无论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办税,还是税务人员到一线去征税,往返一趟都需要花十几元、甚至上百元的交通费,实行多元化电子申报后,避免了劳途奔波,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是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之前,全局企业申报率只有90左右,个体户申报率只有70左右;推广成功后,现在企业和个体户申报率每月基本上保持00。四是提升了地税形象。为纳税人免费开发、提供多元化电子申报软件,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免费集中培训,免费上门辅导,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四免”全程式服务,切实从纳税人最急、最缺、最盼望的事做起,真正体现了地税机关“务实、高效”为民服务办实事的工作作风,用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受到了纳税人拥护和欢迎。
(一)转变观念,是推广工作得以成功的首要环节。
思想观念是基础是先导。在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中,潘集区分局在思想观念上历经了一个“排斥—基本认可—完全赞同”的转变过程。坦白地说,推广之初,首先,做为分局一把手的我,在思想上存在着分歧:一是固守成规,片面认为纳税人已经习惯上门集中申报纳税方式,无需多此一举;二是畏难情绪,潘集区是一个农业区,全区总面积590多平方公里,下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纳税人经营规模偏小,税源分散,信息化水平滞后,推广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行动上一度比较迟缓。但随着多元化电子申报在其他分局的深入推广,并取得良好成效,特别是全市征管工作会议的召开后,我们在观念上有了大转变,深刻认识到税收征管工作正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性跨越,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已势在必行,作为农村分局更应增强紧迫感,及时适应和融入新的征管改革大潮中,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和促进税收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领导重视,是推广工作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工作期间,市局叶局长、分管领导顾局长多次深入潘集调研、协调、指导工作,现场解决许多工作难题,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推广的信心,增强了做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为了扎实开展推广工作,我局做到“三到位”:一是领导到位,班子成员齐上阵,分工协作,投身到推广工作的每一环节;二是组织到位,成立了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协调组、宣传辅导组和技术保障组;三是工作到位,建立“每天一通报,一周一会”制度,集体研究解决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推广工作提供了领导和组织保证。
(三)落实责任,是推广工作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
为了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分局制定了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步骤,细化组织、协调、宣传、技术辅导、保障服务等工作职责。从领导到税干,从分局机关到基层,人人有责任,人人抓落实。同时,将推广工作进度、质量与岗位责任制酬金挂钩,加大监督考核,提高了全员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有效地推动了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工作的稳步进行。
(四)因地制宜,是推广工作得以成功的措施保障。
面对辖区内税源结构分散,既无中行网点,又无交行网点等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我们抓住农村信用社,覆盖全区这一有利条件,在全市,开创性地探索出一条“税务、信用社、交行”三家携手,共同为纳税人服务的推广之路。由于户数少,税源小,信用社刚开始不太愿意合作,在市局的大力协调帮助下,在分局的多方努力下,最终达成共识,为推广工作创造了有得条件。鉴于,“三家携手”存在“信息不对称”“跨行划拨税款”等技术难题,本着稳步推进的原则,首月,我们选择了35户分散在各个乡镇经营规模稍大的纳税户进行试点,令人欣喜的是,在大量仔细的前期工作基础上,首次试点全部成功,这也使我们推广工作的信心倍增。在认真总结前期成功推广经验后,第二个月,我们一次性将符合条件企业、个体纳税户全部推广电子申报,再告成功。
(五)优质服务,是推广工作得以成功的质量保证。
在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事前,我们充分利用淮南日报潘集版、潘集广播电台、潘集有限电视台“三大地方媒介”优势,反复刊登、播放宣传材料、滚动字幕,向纳税人广泛宣传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的意义和优点,营造积极推广应用的氛围;事中,坚持集中培训与个别上门辅导相结合,联合有关部门“一条龙”为纳税人签合同、办ca证书;事后,通过“一二三”服务提醒推广方式,提升了推广质量,即:第一个月税务人员逐户上门指导网上申报,督促个体工商户提前足额存款;第二个月申报期前电话逐户指导、催缴;第三个月征收期结束前5天,电话提醒未申报、缴款的纳税人,从而使纳税人更好地掌握了网上申报技术,形成提前申报缴款的良好习惯;另外,电子申报纳税正常运行后,我们继续指定专人负责分析研究日常电子申报工作,及时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保证了电子申报成功率。
潘集区分局在多元化电子申报推广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市局要求和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借鉴和学习兄弟单位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把税收征管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努力开创税收征管工作新局面。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六
一、我院信息化各系统总体建设,应用和管理情况我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网络建设,信息化网络建设情况也一直在全市走在前列,我院信息系统承载的业务主要有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司法统计系统,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刑事办公管理系统,信访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执行案件管理系统,人事信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可以说囊括了我院绝大多数业务,在我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院网络主要包括外网,局域网,内网这三大网络。外网主要是连接internet,共有40余台终端计算机,主要用于查找资料。局域网主要用于单位各终端计算机的数据互传以及数据存储,即使各别终端计算机出现故障,也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我院的局域网,不仅保证了数据互传的便利,也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可以很好的应对一些终端计算机的突发情况。内网主要是采用c/s模式,承接着案件流程管理系统,信访系统,刑事办公管理系统这三个重要系统。共有四台终端计算机,分别在立案庭,刑庭,执行局,院长办公室。内网的终端计算机是跟外网物理隔离的,这就保证了它的绝对安全。另外,政工科有一台计算机专门进行人事信息管理;办公室有两台计算机分别承载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立案庭有一台计算机专门承载司法统计系统。另外,我院还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以方便群众了解我院动态。
我院的网络设备主要有cisco3745(r0)路由器一台,huawei/s2403h-hi交换机三台,主要用于外网建设。imb服务器一台,交换机一台,主要用于内网建设。惠普服务器一台,主要用于局域网建设。视频会议相关设备。我院一贯重视信息化各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信息网络有专业技术人员维护,规章制度体系完善,能覆盖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的绝大部分方面;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更大的损失。我们会定期的对服务器系统cpu,内存,i/o状态,进程等检查,对系统设置,日志文件,errorreport进行检查分析,清理系统中的日志文件和垃圾文件。其次,对磁盘阵列,光驱,维护终端等的状态,设置进行检查。对风扇,后备电池等敏感部件进行检查,如有故障征兆进行先期更换。虽然我院计算机使用者专业水平不高,但我们也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保护。主要是通过lan-based手段进行重要数据备份,就通过easyrecovery进行数据修复。并且对于备份服务器都进行了详细的权限分配,所有客户机终端只能下载和上传数据。
二、信息技术在科技强院中所起的作用。
随着科技强院步伐的不断加快,法院围绕使用计算机技术所进行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原有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基层法院建设,已成为法院工作发展和融入社会的客观趋势。信息化建设,能够将基层法院的业务工作、队伍建设有效的整合为一体,促进其他各项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并且能很好地规范审判行为,促进审判公正。同时通过先进的网络教育手段,使干警们“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树立得更加牢固,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有新的提高。我院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从开展信息化建设以来,极大的提高了我院的工作效率。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料的准确性和易存储性。我院的网站,可以让群众更加了解我们,展现我们的风采,也方便我们直接跟群众对话沟通。计算机化的记录不仅有利于以自动化取代笨拙的人工方式,而且它还能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可接触性和时效性。通过信息技术,无论身在何处,法官都能获取有关具体个案进展的最新消息,也可以实现对案件的跟踪,对每个案件,信息技术系统都能形成日常提示、进程报告、待决事项清单以及公告谁将主持下一步工作。因此,从案件最初受理到案件最终解决,法官都能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案件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从长远来看,对于有价值的案件,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形成完整的案件历史卷宗;而且,这种完整的案件历史卷宗可以说是迅捷的、可信赖的,不需要花高昂的费用就能得到它。我院的信息化系统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业务,可以说,我院如今的工作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
三、
1、大部分操作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导致信息化各系统应用的不够深入。
2、个别计算机终端偶尔发生数据丢失,系统崩溃,病毒入侵等问题。
3、部分终端计算机配置过低,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建议:
1、加强对干警的计算机知识培训。
2、加强对院内干警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做好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定期的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导致不良后果的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从而提高人员安全防护意识。
3、加大对线路、系统等的及时维护和保养,加大更新力度。
4、建议上级法院配发一些配置较高的计算机。
四、我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我院信息化建设起步早,相对比较成熟,全面。下一步建设规划主要有以下两点:
1、集中力量搞好科技法庭建设工作。
2、加强对干警计算机水平的培训,深化各系统的应用。
科技法庭的建设工作是接下来我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利用目前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以及通信与自动化技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对法庭审判过程的所有电子笔录、音频、视频、电子证物等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处理,并通过网络以多种视频应用形式(视频直播、点播、下载、光盘刻录等等)展现庭审过程。科技法庭建设工作,意义重大,它方便了法院工作人员、其它司法人员、普通民众借助信息化网络和信息终端,实时了解庭审过程,支持在线司法监督,体现法院审判的公正与透明,充分展现和提升法院的司法形象,更加展现了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司法公平、公正和公开及阳光审判的形象。
虽然我院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早,也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实际应用情况还是不够理想,根本原因在于我院干警平均年龄偏大,面临信息化建设这种新生技术,不容易适应。所以接下来,我院会加强对干警计算机水平的培训,更好的运行这些系统。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七
干部管理信息化是干部工作的基础,十分重要。近年来,*县委组织部坚持“科学定位、夯实基础、服务中心”的工作思路,在干部信息库建设上狠下功夫,既有效地推进了干部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又促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创新发展。
1、高起点谋划。部务会抓住上级关于组织系统干部信息化建设的契机,明确干部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想、总体目标,重点对科级干部信息库建设进行了认真谋划,确定按照省、市委组织部制定的标准要求,建设好集干部任免、考核、奖惩、培训于一体的科级干部信息库。同时,投资3万元添置了设备。
2、严标准审核。我们把干部信息审核作为信息库建设的重中之重。对照干部人事档案,将干部的三龄、两历、一职级即:年龄、党龄、工龄;学历、经历;职级作为审核重点,细化审核内容,统一审核标准,规范审核程序,明确审核责任,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汇报、及时研究、及时处理,确保干部信息的真实可靠。
3、快速度录入。通过明确信息录入的标准、要求和纪律,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办法,对信息录入员实行资格准入,保证了干部信息录入工作地顺利进行,保障了干部信息录入工作的圆满完成。科级干部信息库录入了副科级以上单位103家,科级干部1495人,基本实现了干部信息的统一管理。
1、日常维护规范。我们按照相关组室认定审核,干部信息组统一管理维护的思路,切实加强对干部信息库的维护管理。尤其是将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工作作为做好干部信息维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并以干部“三龄两历一职级”为审核重点,保障了干部信息的全面、真实、准确。
2、信息交流畅通。对全县负有干部监督职能的单位进行认真梳理,确定县纪委、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人事局、县监察局、县审计局、县计生局等职能单位为干部信息交流成员单位,构建起跨部门的干部信息交流体系。
3、安全保密严格。我们按照保密工作的规定,建立了干部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制,配备了干部信息库专管员,充分利用加密认证、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定期做好干部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和检测维护工作,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科学合理地划分了相关组室干部信息的查看和使用权限,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干部信息库的安全与保密。
岁以下正科级干部、30岁以下的副科级干部、妇少非科级干部、20名25岁左右的党政战略年轻人才、50名80年后优秀人才等五个方面干部信息平台。在近年县直单位主职调整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干部信息库信息,协助干部组、部务会议查询干部信息、提供《干部基本情况表》136份,为选准人、用好人提供了全面、准确、真实、可靠的依据。
2、干部选拔任用效率有了新的提高。我们坚持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效率为目标,充分发挥干部信息库的“自动化”效益。实现干部个人基本信息查阅自动化,《干部任免名册》生成自动化,《干部任免审批表》填制打印自动化。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便捷、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效率。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八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现代通信,已是大势所趋,而公安工作必须积极和迅速的融入这个趋势。要适应社会发展,公安机关必须加强建设科技强警和公安信息化工作。公安办公室作为“司令部”、“参谋部”,要及时、准确掌握各类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信息化的客观要求。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产业以数倍于经济平均增幅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和社会财富加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信息技术强大的渗透性和信息资源应用的广泛性,引发了国际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21世纪的社会将是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21世纪的国际竞争,将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加快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公安机关要肩负起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任,必须勇敢面对高科技的挑战,必须全面推进科技强警步伐。
二、基层公安办公室信息化是公安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一)认识上的偏差。
部分领导和民警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只须懂法就足以胜任当前公安工作的偏见,对信息化的了解也仅限于信息化就是用微机打字、信息化就是上因特网,对信息化范围、信息化开展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公安工作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公安机关出现了阻碍科学技术与办案结合的不利因素,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对于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公安工作中来、如何用信息化促进公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研究较少,重视不够。这种状况已成为公安机关加快信息化进程,推动办公、办案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公安工作的任务需求极不相应,也制约了公安工作的发展。
(二)办公室基础设施简陋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
科技强警的鼓敲了几年,但基层公安局办公室仍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简陋、办公条件差等现象,办公室作为综合部门,工作是多而杂,且有的工作手续多、所经部门广,仅仅依靠几个民警的手工操作或单机办公,往往使办公室民警大有力不从心之感,工作效率低下那也是情理之中。因此,针对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建立省人省力的信息化系统,将办公室人员从材料难写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势在必行。
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信息技术人才。从目前来看,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过去所接受的教育中很少涉及信息技术知识,而专门的技术人员又大多为法医、会计、痕检、摄像等传统技术型工作人员,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门科技含量很高的结合技术,显得束手无策,很难提出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很难得心应手地组织开展信息化建设。对于有一些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又由于人才缺乏,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不能使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使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成为摆设。因此在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的前提下,公安信息化建设对某些单位而言简直是一种神话或资金上的严重浪费。
三、
(一)是当好“参谋”,进行结合分析、科学决策的需要。
突发案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已成为公安工作发展和融入社会的客观趋势,是实现科技强警的重要途径,也是更好地履行公安机关职能,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保证。公安局办公室作为“结合分析部”、“参谋部”,办公效率直接影响领导科学决策质量的高低。过去,仅仅靠几个人的分析能力,对于各种情况的分析范围及准确性都有很大的限制,但有了科学决策辅助系统,可针对各种情况提出预案,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必然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应高度重视公安办公室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其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工作的必要性认识,全力推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
(二)是快速反应、统一指挥的需要。
在新的社会治安形势下,犯罪向网络化、流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犯罪分子拥有先进的交通、通讯工具,信息灵、逃逸快。公安机关必须建立权威、灵敏、高效的信息化系统,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以快制快,打击犯罪。目前,基层公安机关虽然已建立110报警服务台快速反应机制,但各县区公安局之间的快速统一指挥、调度机制仍不完善。如需要多方警力进行围追堵截的情况,目前一般是通过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电话进行调度、指挥。往往由于所用调度时间长而导致犯罪嫌疑人漏网。但如果建立了信息化系统,市局指挥中心可通过网络与下级指挥中心或110报警服务台进行网络通信,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同时在网络上发布指令,那就大大节省了调度时间,为缉捕犯罪嫌疑人赢得了时机。
(三)是克服统计不实和综合指导盲目性的需要。
统计不实是公安机关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统计不实问题一抓再抓,仍不能解决问题。办公室信息化系统建立后,要求基层办案机关受理案件必须通过网络系统进行登记,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统计不实现象,并可随时通过网络及借助辅助系统对基层公安机关所登记的案件进行科学的综合指导。
(一)信息化系统的构成信息化系统即由信息组成的有秩序的、自成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公安办公室信息化系统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和业务工作特点而建立的信息体系。公安办公室信息化系统是公安信息系统的子系统,以技术为辅助手段,使公安办公室获得快速、灵敏、准确、全面和安全有效的综合信息支持,实现办公自动化、科学化、网络化,以充分发挥公安办公室的综合分析、“参谋”作用。
1、组建经济实用的小型局域网,搭建网络化办公平台,实现信息化系统的职能作用。
2、购置实用的业务办公系统软件,实现办公自动化。
基层公安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自行购买相应的业务及办公系统软件。但此软件系统必须要符合标准,以利于二级、三级网连通后,数据信息的采集和传递,并且还可以确保此项经费投资不浪费。
各基层公安局办公室要积极争取政策,引进人才,把技术精、有责任心和热爱公安事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公安机关中来,并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技术人员发展的空间,保证信息技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有发展。其次立足本室,在没有专门人才的情况下,加大全员培训力度,从实际工作出发,从实际应用出发,努力提高全体民警的信息化素质,提高计算机使用水平。
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建成以后,不能放着、摆着不用,而要充分地、强制性地利用起来。不能因为民警囿于传统工作方法,学习掌握上存在惰性,学习掌握需要一段时间,而不做制度上的要求。应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公安事业发展的高度,制定规章制度,要求各类案件信息必须输入微机、各类公文必须在微机上书写、流转,从而使民警从传统的办公状态进入到网络化办公、信息化办公的角色中,只有这样才能把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应用到公安工作中,推动公安工作向前发展,才真正地将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九
进入**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对城建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城市功能提升与布局调整同步推进,要求既有设施发挥最大效能;经济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深化,要求行政管理更好地适应于发展和改革;国际化程度与人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要求城建领域的公共服务优化升级。同时,**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人口、资源及各类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度明显提高,要求形成快速反应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能力。总之,城建领域的工作内容深化、社会需求增长、可变因素增多、状态变化加快、情况更趋复杂,要求城市建设和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科学组织城市运行,有效保障城市供给,从容应对城市灾害,以及全面加强对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与防灾等各个方面的统筹协调。
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城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以系统、完整、动态的数据为依据;透明,以各个部门、环节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信息对称为前提;现势,以最小的时空差、最高的运行效率为特征;集成,以各类管理、设施、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城市运行最佳效能为目标。这些基本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必须更多地依托于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手段。
信息化的本质是:新技术的扩散过程,具有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效益明显和作用力持久等特征,是城建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托。信息化在城建领域的扩散与应用,有利于通过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带动管理、设施、服务等实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迫使城市管理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方式和手段,由定性向定量、封闭向透明、静态向动态、局部向整体转变,在此基础上,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人的素质提高。因此,紧紧围绕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制订并实施建设系统信息化规划纲要,对于城建工作进一步适应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化城市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行动纲要》目标时限到**年,分三年、五年、八年三个阶段实施,重点安排前三年行动计划,衔接五年管理要求,达到八年管理目标。
一、发展历程、现状与方向。
**建设系统的信息化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世纪**年代,建设系统已开始应用计算机。经过40多年的应用实践和技术发展,应用领域,从单一的结构分析,渗透到勘察、设计、施工等辅助生产、管理中,进而拓展到电子政务、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等公共领域;应用技术,从最初的科学计算,扩展到cad设计、自动控制、遥控遥信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遥感、ic卡等诸多技术。
目前,建设系统信息化的状况为:一是基本具备实现电子政务的条件。全系统各部门都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的网站,架起了政府与社会市民信息沟通的桥梁;绝大部分行政机关建立了机关局域网,基本形成政务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二是大致形成面向城市管理的gis应用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gis技术在建设系统试用以来,技术日趋成熟,应用也由基础资源建设逐步向资源整合、辅助决策支持等方面发展,基本形成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及相关标准。目前,全系统各职能部门利用gis技术研究、开发了一批面向城市管理的应用系统。三是初步开辟服务社会公众的信息化途径。水、气、公交、出租等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电话与网上受理的服务热线,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一卡通”覆盖了本市公共交通领域,迄今发卡650多万张,日均使用250万人次以上;智能化小区建设开始推进,有100多个智能化小区通过了设计评审,10多个即将建成。
根据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在发展方向上,必须实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进一步突出重点,应用的领域由全面展开向重点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转变;二是进一步提高层次,应用的方式由自成系统为主向资源整合、综合集成和提高整体效能转变。按照发展方向,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做到“三个加强”:
(2)资源共享建设。
完善十大基础资源数据库,强化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系统各部门重要管理环节和内容上的应用,建成面向城市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实现管理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促进管理手段的根本性转变。
(3)重点应用项目建设。
建成**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的指挥调度系统、城市管理服务的“一线通”系统、**建设系统防灾救灾的应急处置系统、房地产市场的预警系统、城市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测系统、市容市貌的电子监察系统,并在城市管理中发挥实际效用。
3、八年主要任务。
在前五年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已建成的十大基础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借助城市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经验,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归纳,研究制定能掌握总体情况、分析预测发展趋势的城市管理评价体系,建立为各级领导服务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实现城市管理评价的数字化。
到**年,**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工作将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评价的数字化,形成能够摸清家底、掌握动态、找到规律、科学决策的“城市管理数字化”格局,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明确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制。
首先,明确各单位一把手是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把手必须亲自抓本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协调与推进,重点是负责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审定及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决策。其次,明确各单位主管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及相应的工作职责。主管责任部门要负责组织本系统信息化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本系统重大的信息化项目,组织开展人才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工作;具体责任人主要是负责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参与和配合、实施进程的督促检查及建成项目的运行维护。
(二)结合管理流程再造,建立数据的更新维护机制。
根据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同步进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和管理流程的再造,应使管理过程中产生或变化的数据,成为信息化应用系统重要的数据“源头”。处在各管理环节中的人员,应在管理过程的实际操作中完成对数据的更新维护,并把它纳入日常管理的轨道。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落实各部门和人员对数据进行更新维护的责任。建立稳定的信息提供网络,形成数据动态维护的机制。
(三)落实信息化经费保障。
各职能部门对信息化工作应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从局部看,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但从总体看,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产出的效益远大于对它的投入。因此,各单位须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应把信息化建设视作硬件工程项目统筹落实资金。在安排年度科研项目的经费中,要扩大信息化项目所占的比例。另外也可设置信息化专项资金,以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建立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制。
根据各部门、各行业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制,把信息化工作中的发展规划、实施建设、功能作用、维护机制、经费保障、人才培养等内容列入考核的范畴中,用定期交流、检查考核的办法,对建设系统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加以检查、督促和指导,并把相关的情况定期进行通报。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十
本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等调研方法,对xx农业信息化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该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信息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的同时,促进xx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xx)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虽然目前还不能就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达成共识,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信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2)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3)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新术语相继出现,为农业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电脑农业、数字鸿沟等概念。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紧贴“三农”实际,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信息为农服务,必须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扎实有序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xx市xx镇是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镇,具有1520年的县级建制史。该镇农业、工业发展并驾齐驱,农业以水稻、蚕桑、甘蔗、蔬菜、水果为主,工业以水电、制衣、甘蔗化工、秸项目、等为主。xx已初步形成了蚕桑、丰产林、笋竹、甘蔗等农业产业基地。自古至今都是xx市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历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xx,先有xx”之说。
对于这样一个千年古镇,我们此次调研就是要对xx市xx镇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具体调研当地网络铺设情况,电脑普及情况,“信息大篷车”、“信息直通车”开展情况,村民信息化意识,村民利用网络信息等情况,并做出我们的反馈和建议,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服务农业信息化。
(1)调研对象:广东省信息产业厅、xx市科技局、xx镇政府农药店,菜市场,电脑城,xx一中周边农村的养殖户、种植户(蚕桑基地,沙糖桔园等)以及散户。
(2)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这两种调研方法。本次问卷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问卷编制了13道题,其中单选8道,多选5道。数据采用电脑软件excel处理。访谈人数7人,采用笔记及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的内容。
(3)调研内容:本次调研根据农业信息化开展的步骤,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调研:
a.硬件设施:调查当地网络铺设情况,电脑普及情况,有线电视普及情况;b.服务平台:了解“信息大篷车”、“信息直通车”、手机短信服务开展情况;c.村民信息化意识:调研村民信息化意识,村民利用网络信息的情况。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一
我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网络建设,信息化网络建设情况也一直在全市走在前列,我院信息系统承载的业务主要有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司法统计系统,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刑事办公管理系统,信访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执行案件管理系统,人事信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可以说囊括了我院绝大多数业务,在我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院网络主要包括外网,局域网,内网这三大网络。外网主要是连接internet,共有40余台终端计算机,主要用于查找资料。局域网主要用于单位各终端计算机的数据互传以及数据存储,即使各别终端计算机出现故障,也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我院的局域网,不仅保证了数据互传的便利,也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可以很好的应对一些终端计算机的突发情况。内网主要是采用c/s模式,承接着案件流程管理系统,信访系统,刑事办公管理系统这三个重要系统。共有四台终端计算机,分别在立案庭,刑庭,执行局,院长办公室。内网的终端计算机是跟外网物理隔离的,这就保证了它的绝对安全。另外,政工科有一台计算机专门进行人事信息管理;办公室有两台计算机分别承载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立案庭有一台计算机专门承载司法统计系统。另外,我院还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以方便群众了解我院动态。
我院的网络设备主要有cisco3745(r0)路由器一台,huawei/s2403h-hi交换机三台,主要用于外网建设。imb服务器一台,交换机一台,主要用于内网建设。惠普服务器一台,主要用于局域网建设。视频会议相关设备。我院一贯重视信息化各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信息网络有专业技术人员维护,规章制度体系完善,能覆盖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的绝大部分方面;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更大的损失。我们会定期的对服务器系统cpu,内存,i/o状态,进程等检查,对系统设置,日志文件,errorreport进行检查分析,清理系统中的日志文件和垃圾文件。其次,对磁盘阵列,光驱,维护终端等的状态,设置进行检查。对风扇,后备电池等敏感部件进行检查,如有故障征兆进行先期更换。虽然我院计算机使用者专业水平不高,但我们也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保护。主要是通过lan-based手段进行重要数据备份,就通过easyrecovery进行数据修复。并且对于备份服务器都进行了详细的权限分配,所有客户机终端只能下载和上传数据。
随着科技强院步伐的不断加快,法院围绕使用计算机技术所进行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原有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基层法院建设,已成为法院工作发展和融入社会的客观趋势。信息化建设,能够将基层法院的业务工作、队伍建设有效的整合为一体,促进其他各项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并且能很好地规范审判行为,促进审判公正。同时通过先进的网络教育手段,使干警们“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树立得更加牢固,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有新的提高。我院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从开展信息化建设以来,极大的提高了我院的工作效率。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料的准确性和易存储性。我院的网站,可以让群众更加了解我们,展现我们的风采,也方便我们直接跟群众对话沟通。计算机化的记录不仅有利于以自动化取代笨拙的人工方式,而且它还能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可接触性和时效性。通过信息技术,无论身在何处,法官都能获取有关具体个案进展的最新消息,也可以实现对案件的跟踪,对每个案件,信息技术系统都能形成日常提示、进程报告、待决事项清单以及公告谁将主持下一步工作。因此,从案件最初受理到案件最终解决,法官都能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案件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从长远来看,对于有价值的案件,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形成完整的案件历史卷宗;而且,这种完整的案件历史卷宗可以说是迅捷的、可信赖的,不需要花高昂的费用就能得到它。我院的信息化系统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业务,可以说,我院如今的工作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
1、大部分操作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导致信息化各系统应用的不够深入。
2、个别计算机终端偶尔发生数据丢失,系统崩溃,病毒入侵等问题。
3、部分终端计算机配置过低,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建议:
1、加强对干警的计算机知识培训。
2、加强对院内干警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做好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定期的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导致不良后果的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从而提高人员安全防护意识。
3、加大对线路、系统等的及时维护和保养,加大更新力度。
4、建议上级法院配发一些配置较高的计算机。
1、集中力量搞好科技法庭建设工作。
2、加强对干警计算机水平的培训,深化各系统的应用。
科技法庭的建设工作是接下来我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利用目前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以及通信与自动化技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对法庭审判过程的所有电子笔录、音频、视频、电子证物等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处理,并通过网络以多种视频应用形式(视频直播、点播、下载、光盘刻录等等)展现庭审过程。科技法庭建设工作,意义重大,它方便了法院工作人员、其它司法人员、普通民众借助信息化网络和信息终端,实时了解庭审过程,支持在线司法监督,体现法院审判的公正与透明,充分展现和提升法院的司法形象,更加展现了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司法公平、公正和公开及阳光审判的形象。
虽然我院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早,也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实际应用情况还是不够理想,根本原因在于我院干警平均年龄偏大,面临信息化建设这种新生技术,不容易适应。所以接下来,我院会加强对干警计算机水平的培训,更好的运行这些系统。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二
本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等调研方法,对xx农业信息化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该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信息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的同时,促进xx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xx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xx)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虽然目前还不能就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达成共识,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信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2)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3)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新术语相继出现,为农业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电脑农业、数字鸿沟等概念。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紧贴“三农”实际,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信息为农服务,必须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扎实有序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xx市xx镇是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镇,具有1520年的县级建制史。该镇农业、工业发展并驾齐驱,农业以水稻、蚕桑、甘蔗、蔬菜、水果为主,工业以水电、制衣、甘蔗化工、秸项目、等为主。xx已初步形成了蚕桑、丰产林、笋竹、甘蔗等农业产业基地。自古至今都是xx市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历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xx,先有xx”之说。
对于这样一个千年古镇,我们此次调研就是要对xx市xx镇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具体调研当地网络铺设情况,电脑普及情况,“信息大篷车”、“信息直通车”开展情况,村民信息化意识,村民利用网络信息等情况,并做出我们的反馈和建议,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服务农业信息化。
(1)调研对象:广东省信息产业厅、xx市科技局、xx镇政府农药店,
菜市场,电脑城,xx一中周边农村的养殖户、种植户(蚕桑基地,沙糖桔园等)以及散户。
(2)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这两种调研方法。本次问卷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问卷编制了13道题,其中单选8道,多选5道。数据采用电脑软件excel处理。访谈人数7人,采用笔记及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的内容。
(3)调研内容:本次调研根据农业信息化开展的步骤,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调研:
a.硬件设施:调查当地网络铺设情况,电脑普及情况,有线电视普及情况;b.服务平台:了解“信息大篷车”、“信息直通车”、手机短信服务开展情况;c.村民信息化意识:调研村民信息化意识,村民利用网络信息的情况。
在访谈中笔者得知,xx市对xx镇有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但鉴于当地地区实际情况,出现两种局面:镇区硬件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农村则将资金应用到解决村民的生活问题上,无法投入资金进行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图1的数据是从被调查者中得出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xx镇大部分的村庄是没有铺设网络的。而从某村的支书口中得知,他们村的网络也是刚刚建好的。
图2村民电脑配置情况。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三
公安信息化建设论文发表专业网站--好期刊论文网(),多年公安信息化建设论文发表经验,保证所发期刊均为有cn刊号的国家正规期刊,刊号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所有推荐期刊均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并有部分省教育厅主管刊物及核心期刊。
qq:129401197。
4邮箱:cctiantian1988@。
联系电话:1361622864。
1公安信息化建设开展以来,辽宁省沈阳市公安局沈北新区分局举全警之力、集全警之智,依托两大平台功能,牢固树立“情报主导警务”的战略理念,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应用,将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保障和有效载体,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强化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确保公安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总结。
推广网上作战技战法,有力地提高了对违法犯罪的精确打击能力。今年以来,全分局通过网上作战破案587起,占破案总数的56.1%%;通过网上作战抓获在逃人员92名,占抓逃总数的59.8%%,充分尝到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甜头。
精心谋划,强力推进情报研判平台推广使用。一是迅速组建情报信息机构。沈北新区分局于今年年初及时组建了情报信息科,并以“精通业务,熟悉微机,擅长研判”为标准,抽调全局精英骨干充实到情报信息部门,为“大情报”体系建设打好基础。二是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分局举办了多期情报研判平台应用技能培训班,对全局情报信息员进行培训,使其业务水平得到质的提高。三是实时关注网上信息。情报信息科指派专人每日登录情报研判平台,根据上级情报机构发布的警情指令、情报预警等信息,结合分局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抓好情报管理、全文检索、在线缉控等功能模块的管理和使用工作,确保打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广泛收集,强力推进情报信息综合研判工作。一是不断强化信息收集工作。分局向相关科、队、所下达了情报信息报送任务,量化了具体指标,今年以来,全局各单位共上报有效信息3162条,为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研判预警,不断扩大情报导侦工作成果。分局及时对各单位上报的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梳理,分门别类地展开综合研判,分析预测敌、社情动态和社会治安的规律特点及发展趋势,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及时对各派出所辖区内可防性、多发性违法犯罪案件和突出治安警情开展预测和评估,把握社会治安突出动向,增强公安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今年以来,共下发《沈北公安情报》36期、《情报预警信息》51期,累计向上级公安机关报送各类情报608条,为实现辅助决策、精确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了重要依据。
专项行动,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确保了打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执法网上查。依托“警务综合系统”平台,实行从报警登记、案件受理到立案、审批等环节的网上执法监督。同时,分局法制部门进一步落实案件审核考核双重把关制度,及时发现和堵塞执法漏洞,有效防止和纠正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强化研判,强力推进辅助决策效能发挥。沈北新区分局制定出台了《情报信息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情报信息联席会,并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召开情报信息研判专门会议,落实日常情报信息研判工作,由各警种指派专人对日常情报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同时,建立应用、跟踪、落实、反馈“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对重大、紧急警情和经过研判生成的战略性、内幕性情报,立即上报给相关领导,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对苗头性、预警性警情和经过研判生成的战术性情报,及时传递给各派出所和业务警种,指导开展相关工作。年初以来,全局共上报重大警情和战略性情报52期,下传预警性、战术性情报68期,为实现辅助决策、精确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了重要参考。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十四
随着网络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中。要切实落实“科技强院”的工作方针,有效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人民法院增强审判能力,提高审判水平,促进审判工作的重要途径。
1、信息化在案件流程管理中的应用。网络流程跟踪能够对案件在各个庭室和人员之间的流转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案件流转的效率。在传统管理模式中,虽然也对案件各个环节的流转节点进行了规定,然而由于无法进行监督,规定往往沦为一纸空文。建立流程管理平台后,审判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流程跟踪对案件流转的时间节点进行严格监控,杜绝立案后久拖未移、当事人上诉后未及时移送案卷等类似情况,也避免了相关责任人员的推诿扯皮。审判日志的自动生成也可以对原始录入的情况、时间节点、修改经过进行记录,从而预防事后修改数据,保障司法过程的严格规范。
2、信息化在案件质效管理中的应用。对案件质效进行评查是审判管理的核心任务,其中对案件质量的评查主要通过对文书、卷宗以及庭审过程的评查来实现。网上评查具有全面性的优点,从而扩大了评查的覆盖范围和深度。在案件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每个案件都能形成自己的一套电子卷宗,审判管理部门可以随时调看卷宗和文书,不必到档案部门调卷,也更加便捷。信息化还使审判管理部门对案件效率的管理更加及时,并使审判管理从事后监督的被动状态,转为更积极主动的状态。借助信息管理平台,审判管理部门可以对临近审限仍未审执结的案件进行网上预警、催办,对特殊、敏感案件进行重点督办,对发生迟延的案件及时发出警示标识,避免案件超期未结。
3、信息化在数据统计管理中的应用。审判管理精细化是建立在数字化管理基础上的,因此各个法院都设立了专门人员从事数据统计工作。实际工作中,司法统计报表的录入一直是法院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以审判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将审判信息平台与司法统计工作有效对接,实现司法统计报表的自动生成,可以减少大量的核对、计算的工作量,并为数据的统计更加精细化发展提供保障。质效指标通过对审判质量和效率指标数据的收集、统计、评估与分析,为审判工作提供宏观导向和决策参考。收集生成质效指标往往耗时累力,而且形成的指标数据往往具有滞后性。信息化手段增强了指标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使审判动态的呈现更加精准、直观。
信息技术发展为审判信息交换、处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然而审判管理信息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审判管理信息化成熟度是逐步发展的,实践中制约审判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1、在司法观念上,许多法院人员对审判管理的主要印象还停留在繁琐的填报数据工作上,审判管理信息化后,往往需要涉及更多数据的基础录入工作。承办法官在完成审判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对这些管理事务性工作负责,工作热情往往不高。基础数据录入是审判信息管理平台运作的基础,但在一些基层法院,承办人员为了案件工作任务已经超时加班工作,面对大量数据录入工作,实在无力兼顾,故此一部分人对审判管理信息化缺乏积极态度,对完整准确录入数据也缺少必要认识。工作中有些法院选择由书记员或录入员代替承办人员进行信息录入,但由于人员配置等原因,使工作信息常常无法及时的录入系统,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在技术应用上,信息化对审判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人员的电脑知识水平和电脑操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它要求法院工作人员不仅能熟悉审判业务工作,还能熟练操作电脑。但对于一些老同志来说,他们在信息应用和操作中的确存在着困难,这要求审判管理信息系统在技术层面上必须更加可操作、易操作,加强实用性。实践中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者和维护人员往往并非法律专业人士,他们对法院工作常常缺乏了解,在系统设计中往往缺少专业的考量和前瞻性的意识,无法实现信息技术和法院管理的充分对接,使得信息管理系统的设置在实践中不能完全满足审判管理的现实需求。
3、在资源配置上,审判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浩大工程。就目前来说,审判管理信息化仍旧面临着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各方面的重重困难。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了在建设初期要投入资金购买软、硬件外,信息化设备还需要持续的维护和升级换代。同时,审判管理信息化需要懂法律、懂网络、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使得审判管理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比起经费保障更加的急需、迫切。人才和经费的缺口,使法院现有信息化建设水平受到重重的制约,也造成现有信息网络的运行和使用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和效果。
1、审判管理信息化必须以审判信息化为前提。审判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应该是全面实现网上办案,并逐步实现常规办公无纸化、档案管理电子化、流程监控网络化和庭审记录电脑化。审判管理信息化必须以审判信息化为基础,先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现有的审判职能机构和办案程序中去,使管理所需的各项数据指标都能从审判信息平台中直接提取,减少重复劳动,减轻办案部门和人员的手工作业量,真正实现提高案件的质量和效率的最终目的。
2、信息化必须以提升信息应用能力为突破口。信息化应用能力一直是制约审判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最大瓶颈,但受经费、时间等多种因素制约,信息应用培训工作成效并不理想。应用网络远程培训却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它可以让工作人员根据自身需要主动选择培训内容。由于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对于信息技术培训的要求不同,法院不可能有足够时间和经费去组织满足每个人员的培训需求,通过电子化远程的方式进行信息知识培训更便捷也更高效。
3、借助信息化发展实现审判管理职能的转变。审判管理必须以审判工作为中心的规律决定了审判管理的重心应当定位在审判上。信息技术拓展了审判管理的服务职能范围,使审判管理从过去监督、制约的单一定位逐步向服务、促进转变。在管理平台设计中应当配置更多的办案辅助功能,增强管理系统的服务机能,满足办案人员的工作需要,来激发办案人员使用的积极性,才能使审判管理发挥更大的效用。
审判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但是审判管理信息化和其他司法改革不同。在硬件上,它是一项需要巨额投入的系统工程;在软件上,要着力于富有法院特色的针对性和完善性;在应用上,要加快抓紧提高干警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改变传统工作习惯。加强信息化建设,既是审判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科技强院”的应有之义,审判管理应以信息化为载体,实现管理水平的飞跃,不断满足未来审判工作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
信息化平台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五
为贯彻落实主要领导关于整合资源,加快推进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外省区先进经验,农工部、省信息产业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广电局组成的7人调研小组,对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考察调研。期间,调研小组听取了宁夏信息产业办公室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经验介绍,实地考察参观了宁夏电信iptv网络平台,三农呼叫中心,平罗县马场村新农村信息服务站等。现将考察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30万条,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超过5亿元,服务站“天天有信息、周周有电影、月月有党课”,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2017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宁夏新农村信息化省域试点工作进行验收,充分肯定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授予宁夏“国家级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工作省域示范”,并召开农村信息化现场会,总结出新农村信息化宁夏模式40字特点即“强势领导、多方推进,创新共赢、多网融合,平台上移、服务下延,整合资源、个性服务,多元投资、长效机制”。从试点到示范,宁夏实现了村村通互联网、村村有信息服务站的目标。信息化对于推进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指导,规划先行
宁夏有400万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数的近70%,南部山区8县是国定贫困县。受思想观念和地理位置所限,农民对信息化的需求十分迫切。宁夏党委、政府把信息化作为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2017年初作出了《关于集中信息资源建设信息中心平台的决定》,并启动实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为了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多次邀请国-家-信-息化专家来宁夏现场指导,并在北京召开方案论证会。经反复提升,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建设方案,做到了“科学指导,规划先行”。
(二)强势领导、多方推进
结出具体的推进措施。各市县也相应成立了一把手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提高了工作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从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到市、县、乡都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做法,一条心地来推进”,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整合资源,平台上移
宁夏采用利益分享的机制,探索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利用电信宽带网络作为承载平台,传输广电提供的电视节目。通过整合和融合,一是政府赢,2000万撬动3个亿,提高了信息化效益。二是农民赢,农民一步到位享受到了集电脑、电话、电视多途径的信息化服务。三是部门赢,各部门无须再投资建设各类的平台、网络、终端,节省了大量资金。四是企业赢,提高了网络和设备的效率,开辟了电信、广电等新的市场空间。“三网融合”被写入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宁夏的积极探索,解决了权力分割和利益分成的难题,实现了三网的有效融合。重复建设、多头向下、层次过多、资金缺乏是农村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宁夏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时,没有采取层级复制、逐级建设的办法,而是把平台、网络和数据库等建设全部由自治区统一来做,避免了逐级建设带来的重复投资,提高了信息化效益。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办法,引导宁夏电信等企业投资,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统一建设自治区信息中心平台。开通了面向三农的三个应用系统:一是开展iptv进村,5000部影视资料和60套电视节目,通过电信宽带网进入了广大农民的生活;二是全区统一建设了三农呼叫中心,800多位专家通过网上视频、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三是建成了农村综合信息网,整合了30tb的涉农资源,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的快捷发布和查询。
《农村信息化建设考察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851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