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有责任感,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写总结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具体实例,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让总结更具说服力。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一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二
1.学习生字词,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澎湃、黏稠”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想象依据,体会它的奇异之处,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学习科学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背诵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大家知道琥珀是什么吗?琥珀是一种淡黄色或红褐色的装饰品,燃烧时有香气,还具有科学价值。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又称为“奇异”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注意珀、脂、湃的读音。注意澎湃、黏稠的字形。
2.理解词语的意思:约摸、飒飒、热辣辣、前俯后仰、化石、黏稠、推测。
三、整体感知。
2.琥珀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总结交流。
(1)必须是炎热的夏季,必须是老松树,这样才会滴下较多的松脂。
(2)必须是蜘蛛扑过来的那一刹那,不然只包一个昆虫,或者一个没有。
(3)树林的不远必须有海,这样地质变迁时才会形成化石。
(4)必须要很长时间。
3.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的句子。
4.琥珀有什么价值?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了它的价值,我们可以从琥珀中获得很多关于远古的事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价值,可是为什么说是“奇异”的呢?我们下节课再说。
第二课时。
一、回顾初读内容。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
3.想想为什么将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
二、深入学习课文。
1.通过琥珀的样子,琥珀的形成,感受文中的奇异。重点语句:“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到好几圈黑色圆环”
2.通过学习琥珀的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们的推测,感受琥珀的奇异。
三、揣摩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与你学过的说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交流体会。(语言生动形象,富有人。
情味)本单元习作就是让写一篇说明文,可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
四、课堂小结。
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想象。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
板书设计。
松脂球形成。
形成过程。
松脂球变成化石罕见的化石。
奇异的琥珀。
海滩发现琥珀科学的推测。
想象依据。
琥珀的形态。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一种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抓好这一点很关键,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还要利用本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使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应该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本堂课导入很好,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集中。缺憾是应当引导学生多思考,让学生发现,不干预学生思维,还有就是应当趁此机会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做拓展训练来巩固课文。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2、复述故事过程。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看、读、思、画、议、交流。
三、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二)、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教师导入:(课件出示课题)。
2、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设悬: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
(1)、课件出示有声动画--松脂球形成的过程(学生观看动画)。
(2)、看后,教师问:你觉得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帮助。
(4)、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读出相关句子,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出松脂球形成的相关条件。(课件展示)。
(5)、师: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太阳光热辣辣的,这会与松脂球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指名读相关句子)。
指名读相关句子,出示课件,理解句子。
(7)、分角色读2-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个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1)、过渡:松脂球的形成我们都了解得很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下面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由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松脂球成为化石的原因(学生边说教师边随机出示课件)。
指名读相关句子体会漫长的变化过程:“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课件出示动画--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过程]。
b、出示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过程的动画课件,激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3、简单了解琥珀的发现过程。
(出示课件,指名反馈)。
4、复述故事过程。
先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全班复述,然后完成下面说一说的练习:(课件出示练习)。
a、琥珀是由松脂球变成,推测出()。
b、琥珀中有苍蝇和蜘蛛,推测出()。
c、苍蝇和蜘蛛的腿的四周有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
d、琥珀是海滩上发现的推测出()。
5、学习了解琥珀的科学价值部分(18自然段)。
a、教师导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最后一段。
b、默读思考: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科学价值?
c、指名反馈后,出示课件。
d、齐读最后一句。
(三)、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给予一定评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课后作业:收集了解一些其他化石的形成过程,如:恐龙、大象等。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三、品读体验。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师:请读一读书中语句,
4、继续读课文,进行讨论,共同交流。
5、分角色读这一部分内容。
师: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你们想知道吗?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我还知道远古时代,蜘蛛就吃苍蝇。
四、巩固延伸。
1、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六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澎湃、黏稠”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背诵课文的最后一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想象依据,体会它的奇异之处,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大家知道琥珀是什么吗?琥珀是一种淡黄色或红褐色的装饰品,燃烧时有香气,还具有科学价值。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又称为“奇异”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注意珀、脂、湃的读音。注意澎湃、黏稠的字形。
2、理解词语的意思:约摸、飒飒、热辣辣、前俯后仰、化石、黏稠、推测。
3、概括课文大意:写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来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课文共分三部分:
一、(1——12)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二、(13——17)写琥珀被渔民父子发现。
三、(18)写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说一说文中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琥珀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总结交流。
(1)必须是炎热的夏季,必须是老松树,这样才会滴下较多的松脂。(2)必须是蜘蛛扑过来的那一刹那,不然只包一个昆虫,或者一个没有。(3)树林的不远必须有海,这样地质变迁时才会形成化石。(4)必须要很长时间。
3、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的句子。
4、琥珀有什么价值?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了它的价值,我们可以从琥珀中获得很多关于远古的事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价值,可是为什么说是“奇异”的呢?我们下节课再说。
第二课时。
一、回顾初读内容。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
3、想想为什么将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
二、深入学习课文。
1、通过琥珀的样子,琥珀的形成,感受文中的奇异。重点语句:“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到好几圈黑色圆环”。
2、通过学习琥珀的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们的推测,感受琥珀的奇异。
三、揣摩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与你学过的说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交流体会。(语言生动形象,富有人情味)本单元习作就是让写一篇说明文,可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
四、课堂小结。
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想象。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七
揭示课题,提示学生注意课题中两个字的“王”字旁与“琥珀”的价值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琥珀”。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入境,从感性正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想象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点拨,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八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课前准备:
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自古以来,小草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还知道哪些诗句?是啊,小草不仅装点大地,它那顽强的精神更让人钦佩不已。
2、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杂文《野草》,看看他的笔下的野草又是怎样的?。
3、简介作者夏衍及写作背景。
4、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有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3)、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二、自主学习(10分)。
出示自学内容:
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口述)。
2、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展示:作者向我们从“琥珀的____________”——“琥珀____________”——“琥珀的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教师巡视、
三、合作学习(10分钟)。
出示合作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通过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的想象,进行了科学的推测,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可分成下列三个阶段:形成松脂————()。
完成思考题:
小组展示,评价。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与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五、小结检测(10分钟)。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琥珀,知道了琥珀的珍藏价值。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九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
(五)回到第四段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学生通过默读会抓住主要内容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老师可以分别指读描写苍蝇的第3、4自然段,描写蜘蛛的第5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只快乐的苍蝇,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正因为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它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做自己的事上,就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老师引导学生读第8、9自然段。体会什么是前俯后仰?就是身体不断地往前伏,往后仰。老师然后追问:这点正和我们看到的琥珀样子里的哪一点吻合?就是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边板书边总结:需要天气热,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里,松树才能渗出树脂;还需要松树老,因为只有老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一大滴松脂,足以同时包住这两个小虫,并积成一个松脂球。第三个条件要有苍蝇和蜘蛛。最主要的是还必须具备一个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好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好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住,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形成这个特别的松脂球。
5.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刚扑上来,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组织全班讨论,可以先让学生从简单的说起。琥珀的样子就是提纲(4)想象的依据;在炎热的夏天,中午的太阳最毒,气温最高,松树才能渗出松脂,并且不断地往下滴,这是提纲(2)想象的依据。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故事发生在一万年前?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约摸就是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所以说约摸算来。但这个推测、估算又是有根据的,比较准确。从下文看,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合起来时间约摸有一万年了。
作者为什么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呢?
因为由松脂球变成化石就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埋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海在很远的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的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十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1.琥珀实物。
2,教学挂图或幻灯片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是讲科学家根据一个实物展开想象的,题目叫《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怕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这几块都是琥珀。(出示琥珀实物,让学生传看,)
2.课文中讲的一块琥珀和刚才传看的琥珀有什么不同?(课文中讲的那块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个蜘蛛。)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玻璃,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几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3)请学生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指导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
1.提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讲琥珀形成经过的那一部分。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2。学生按要求阅读思考,也可同座讨论。
3.检查交流。
(1)形成一块普通的琥珀要哪些条件?(要有松树滴下的松脂,被埋在泥沙里面,经过几千年上万年的时间,才能变成琥珀。)根据需要的这些条件,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在一万年前,长着许多老松树的树林里,远处还有海在翻腾怒吼。)
(2)形成课文中讲的这样一块特殊的琥珀,还要有哪些特别的条件?(一是在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挨得很近的时候:刚好有一滴松脂滴下来;二是滴下来的这滴松脂要很大,能够把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都包在里头。)什么时候松树才会滴下这么大的.松脂呢?(要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所以课文中说“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3)科学家正是根据形成琥珀需要的这些条件,来想象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情形的。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句子,“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事情很凑巧?(从“刚”“突然”“一大滴”“刚好”“一齐”等词语可以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科学家这样想象是很合理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4)出示挂图,请学生指着挂图讲述这块玻拍的形成经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预习读写例话《展开合理的想象》。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必备条件、珍贵的价值,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2.把真实的情景与想象的情景联系着读,发现文章“严谨的推测”;通过推想想象情景中“划”等词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体会文章“生动的表达”。
一、交流预学,自主质疑。
1.了解琥珀。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生读课题:琥珀。
师:见过琥珀吗?它的样子可以从琥、珀两个字的偏旁看出,什么旁?(王字旁)
师:课前我们找了带“王”字旁的词语,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略。
师:读读这些带“王字旁”的字,你有什么发现?(珊瑚、玻璃、玲珑)
生: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的词语,大多表示光泽、较珍贵的玉石。
师:结合资料袋,你会发现琥珀就是珍贵而有精美、透明的化石。
(生读资料)
2.自主质疑。
师:学贵有疑,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
(出示预学单)我的问题。
(我希望每个同学有独到的视角,提出你自己心里的真问题)
预设:琥珀中的蜘蛛会腐烂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琥珀还能保存多久?
所有的琥珀里面都有小虫子吗?琥珀里面有猫、狗吗?这篇课文算不算童话?
生:《琥珀》怎么形成的。
生:《琥珀》的价值。
生(高层次):那么多偶然的条件合在一起,让琥珀形成变成了必然。
二、展开共学,发现文本属性。
(一)借助质疑,理清形成条件
(出示预学单)
琥珀形成的条件有。
(高温、松脂、小虫子、长时间、地壳变化)
生:高温。
师:从哪读到的?
生:太阳暖暖地照着
生: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师:就像他这样,
师:这些条件少一个行不行?
这些条件,是琥珀形成不可改变的必要条件,是具有科学性的。
(一)前后联系,体会“严谨的推测”
1.换词理解。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1)齐读。“推测”是什么意思?找个近义词。(推想、猜测、猜想)
2)再读句子。由什么推测什么?
(由那块琥珀推测到一万年以前的详细情形)
师:那块琥珀是真实的描写(板书:真实),“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是作者想象的故事(板书:想象)。
2.聚焦“真实”
师:那块琥珀,到底有什么和其他琥珀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蜘蛛的长腿、黑色的圆环。琥珀是透明的。
师:看到这样的琥珀,你想知道什么?
生:苍蝇和蜘蛛是天敌,它们怎么关在一起?
师:作者头脑中也有这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想象了一万年以前的故事,那就让我们把“真实”和“想象”联系起来读。
3.体会联系。
出示共学提示:
2.小组用“根据,想象”的句式说一说。
2)交流,体会“真实”与“想象”的关系。
预设一:根据“两个小东西”想象“蜘蛛吃苍蝇”的情节。
预设二:根据“苍蝇的翅膀”想象“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 师:仅这一句吗?(继续找和汇报)你们会发现,所以写小苍蝇的情节,都忘不了写苍蝇的翅膀。
根据苍蝇的翅膀,想象——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她伸起腿来掸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预设三:根据“蜘蛛的长腿”想象“蜘蛛划动长腿”
根据蜘蛛的长腿,想象——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苍蝇当做一顿美餐。
他小心地划动长腿,沿着树干爬不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预设四:根据“黑色的圆环”想象“挣扎”
根据黑色的圆环,想象——
他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3)小结,体悟“严谨推测”的科学性
师:有了这些发现,再读这句话,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师:之前,有同学说推测就是猜测、猜想的意思,现在你们认为可以换成“猜想”吗?
预设:不行。推测是有依据的,是根据琥珀现在的样子,来推理、想象一万年前的情形。
师:这“想象”从“真实”中来,与真实相吻合,符合琥珀形成的条件,这才叫——
生:推测。
师:这样严谨的推测,就是科学小品文的一个特点——科学性。所以翻译学家顾均正就曾这么总结科学小品文的写法—— 生:(ppt)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师:科学小品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生:艺术。
师:就是生动、有趣、有意思。课文哪儿最有意思?
生:蜘蛛吃苍蝇。
(二)走进故事,体会“生动的'语言”
师:那就听你们的,让我们走进故事,你觉得哪儿写得生动有趣,与大家分享。
1.自由交流。
预设:心理活动,把蜘蛛的那点小心思、小算盘,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了。
拟人的写法,小苍蝇是“她”,爱美的女士,年龄不大,是个爱美的小姑娘;蜘蛛是“他”,一位善谋划的男士;真是太形象了。
动作描写,典型的就是苍蝇“掸掸翅膀”,这个“掸”,苍蝇的腿就像鸡毛掸子,轻轻地扫去尘土,动作多轻盈、多可爱。
2.对比阅读。
比较“划”和“搬”。“搬”把蜘蛛多条腿行进不易的样子突出了出来,“划”字更符合故事的情节,把蜘蛛悄无声息去捉苍蝇,怕被苍蝇发现的样子写了出来。
小结:不同的翻译文本,运用不同的动词,但是,都把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3.演读再现。
师:真的是太有趣了,你们说用什么形式才能把这个故事再现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加动作读。
师:那不就是演读吗?好啊,四人一组,分工分角色演读。为了演好,我们先讨论一下,第一是角色,苍蝇是——(小姑娘,)爱美、天真噢;蜘蛛是——(男士),鬼主意思多多呀。
第二,是情节。蜘蛛越来越近时,很——(紧张);松脂滴下来时,很——(可怕)。开始吧。(各小组分工练习)
一组演读汇报。
(ppt)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三)自主推测,激发探究的兴趣
生:不是。
师:如果让你进行推测,展开想象,那会是怎样的故事?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
师:一万年之前的详细情形可能是文中想象的那样,也可能是你们想象中的一种情形,还有可能都不是,因为这个故事原本就是"推测"出来的。
(出示“推测”的篆书)
就如大家理解得,“推”的本义是用力推移,引申为从已知到未知;“测”的本义是量长度,引申为推想。既有“推”,又有“测”;既有“科学知识”,又写得生动有趣,让《琥珀》熠熠生辉。
延学, 研究“为什么写”。
再读课题,还有什么问题吗?
1.为什么写“那块琥珀”?
稀有、独特而珍贵;研究的价值;瞬间生命成为永恒。(审美的价值)
2.为什么写“科学小品文”?
生:让孩子们爱上科学。
师:知道《琥珀》的原题是什么吗?
生:两只史前虫子的美丽坟墓
生:奇异的琥珀
师:《琥珀》的作者柏吉尔是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原题叫《玻璃棺材》,出自《乌拉波拉故事集》,里面有《风暴四兄弟》《金刚石和他的兄弟》等15个这样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许多科学家就是在这本书的吸引下,从小立志投身于科学研究。例如法拉第自己就说,读了《乌拉波拉故事集》,爱上科学,成为化学家的。
爱因斯坦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爱上了科学,走上了科学家的道路。
可惜,一百个科学家也出不了一个科普作家。科学小品多么美好,阅读多么美好,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十二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产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2、细读文本,仔细推敲,合作交流,体会作者推测、想像的合理性。
3、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体会表达顺序及其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与想象。
2、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推测、想象的合理性。教学过程:
一、回顾琥珀的样子,初步感受奇异。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哪位同学告诉我这块琥珀的样子呢?
1、学生回答,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2、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完好无损)。
二、品味重点词句,理解想象的合理性,感悟故事的趣味性。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故事是推测出的。
(2)根据这块琥珀的什么推测什么?
【板书:形成过程】。
2、探究推测、想象的合理性,感悟故事的趣味性。小组交流,注意听取别人的例子,代表小组的意见。预设: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说:“天气”
(1)找到句子,说明理由: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在天气炎热时,松柏才会渗出树脂,所以推测出当时处在夏天一个炎热的晌午。
(2)引导学生找到三处描写太阳的句子,体会用词不一样,说明天气的变化。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生: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三个词语,可以看出气温的变化,天气越来越炎热。
师:作者用这三个词语写出了天气越来越炎热,为两只小虫遭遇不幸作了铺垫。
c通过朗读,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自由读)动物(“苍蝇”和“蜘蛛”)(1)找到句子,说明理由:
a因为看到了在这块透明的琥珀里有蜘蛛和苍蝇两只小虫子,所以作者推测出两只小虫子被包住的一瞬间离得很近。
b因为我们知道:蜘蛛吃苍蝇,所以想象到:当时蜘蛛是想扑上去捉住苍蝇。
c因为蜘蛛能去扑苍蝇,说明此前苍蝇肯定没发现蜘蛛及自己的危险处境,所以作者想象到:当时苍蝇“飞累了”。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d因为两只小虫同时被包住,所以作者想象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都没发现大祸临头——松脂滴落!(2)重点感悟第7自然段:两只小虫被包裹那一瞬间的情景,感受巧合,体会用词准确性。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a读这段话,你能感受到什么?
(“刚”、“突然”、“刚好”“一齐”:这几个词写出了当时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分秒不差,如此凑巧,才形成了如此奇异的琥珀。)b去掉这几个词读一读,体会这几个词语的好处。【板书:语言准确】c读这句话,想象当时的情景。
d说说你想像到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情况的巧合。(自由读)“环境”
(1)找到句子,说明理由:
a因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所以推测出在蜘蛛扑蝇时,恰巧一滴松脂滴落下来。松脂离不开松树,只有很少的松树,不太可能形成松脂球。所以作者推测故事发生在一片松树林里。
b因为我们知道: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作者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地壳变化,陆沉海漫,琥珀被埋于海沙之下。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2)重点感悟第8自然段:感悟拟人的修辞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a读这段话,你能感受到什么?
b比较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把黄色的泪珠改为松脂)。
比喻:把滴落的松脂比喻为黄色的泪珠,形象地写出了滴落的松脂的形状、颜色。
c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再现当时的情景。4“时间”
找到句子,说明理由。
小结:你们为作者想象到的内容找到了依据,说明这个故事想象得很合理。【板书:合理】。
三、感受奇异。
1、从这块琥珀,我们还可以知道什么?2出示最后一段,学生朗读板书科学价值。
3、请大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块琥珀。
4、除了它的样子、形成过程、科学价值,你还从哪发现它的奇异?(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发现的偶然)。
三、观看琥珀形成短片,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课文写苍蝇先出场,请大家想象一下,假如蜘蛛先场,你会怎么写呢?(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写)。
板书设计:
推测想象合理。
样子发现科学价值形成过程故事生动有趣。
语言准确形象。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十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二是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2、复述故事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回顾旧知,教师导入:(课件出示课题)。
2、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设悬: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1、学习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
(1)、课件出示有声动画——松脂球形成的过程(学生观看动画)。
(2)、看后,教师问:你觉得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帮助。
(4)、全班汇报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86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