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专业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9:36:33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专业15篇)
时间:2023-11-09 19:36:33     小编:FS文字使者

在生活和工作中,总结是我们进步的动力之一,我们是否需要好好总结一番呢?在总结中可以提出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考和解决方法。下面将为您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一

通常可以用“动态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两个概念描述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动态复杂性是指随着时间延续,经济系统的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经济系统的变动趋势越难以预测,运行越来越不规则,那么整个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也就越高;而结构复杂性是指某一时间点,经济系统的构成状态,结构复杂性假设经济系统由若干小部分组成,这些小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数量越多,说明经济系统的结构复杂性越高。然而,无论是基于动态复杂性角度分析,还是基于结构复杂性角度分析,我国的经济系统都朝着日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经济系统的构成变化速度加快。

目前,我国经济系统的构成变化速度日益加快,结构复杂性日益增加,变动规律难以预测。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优胜劣汰,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经济单位在重组、破产、兼并过程中消失,但每年也会有数以万计的经济单位注册成立。与此同时,经济单位的所有制形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也变得较为复杂。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还是数量,我国国有企业都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个体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却得到了较快发展。此外,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从1990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3%提高到20xx年的46.8%,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产业是沟通物质产品最终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中介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说明各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密切,各个产业之间的结构也越复杂。

(二)经济系统构成部分的异质性明显提高。

我国经济系统中存在较多的异质性表现,如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企业规模分布不均匀、行业规模分布不均匀、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居民收入不均匀等。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差异日益增大,由表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江苏省20xx年生产总值为49110.27亿元人民币,20xx年生产总值为54058.22亿元人民币,20xx年生产总值为59161.75亿元人民币;而西部地区的贵州省20xx年生产总值为5701.84亿元人民币,20xx年生产总值为6852.20亿元人民币,20xx年生产总值为8006.79亿元人民币,仅占同期江苏省生产总值的12%左右。基于企业规模来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规模差距日益加大,尤其是在电力、石油等垄断性行业,少数占支配地位的大型企业几乎完全垄断了整个行业的市场销售活动和生产活动,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内部效率差异与经济行为差异日益增大。

(一)促进政府制定细致的、针对性强的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系统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差异越大,就需要越多信息协调经济运行,这会增加整个经济系统的结构复杂性。而经济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越会使经济系统构成部分呈现出高度多元化或高度异质性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若要开展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就必须在采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制定细致的、针对性强的宏观经济政策,而不能再采用过去统一的、简单的经济政策。

(二)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的经济运行依赖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自主调节。由于我国经济引入市场机制的时间较短,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经济运行中仍起主导作用。目前,我国政府采用的调控手段主要以总需求管理为目标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往往忽略经济系统的变化及复杂性,仅以几个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简单阐述宏观经济系统,若经济系统较为复杂,就会阻碍经济政策的有效发挥。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宏观调控能力,以便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二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开始还是很喜欢关于经济之类的学科的!

在这个学科中,我起码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的相关术语,比如说:“gdp”,“gnp”,“ni”等术语!明白了在宏观经济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也知晓了什么叫“节俭悖论”知道了“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同时也知晓了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它们有怎么样的作用!虽说知道了这些,但在自己去解释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时,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所以然!总是觉得自己学得用处不是很大!记得自己大一学习网页制作时,老师告诉我们有用,可是在我们结业时,老师却告诉我们说:“你们学的还是最基础的东西,真的要有使用价值,还是要在大二学习更深的理论才有用处!”当时,真的感到无语!顿时心情低落万丈!明白最后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学分罢了!并没有让我真的学到实用的!因为都是皮毛!就像我们数据库老师告诉我们的一样,我的教学任务只是让你们知道这门课是怎么回事,带你们入门,至于以后怎么办,那就是你们的“f1”了!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主动的学习,但真的这样,中国的大学还有什么用?我想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上课玩手机就是这种心理:不知道自己学得到底可以干什么!对自己有没有用!

老师您可能认为您上课给我们强调怎么怎么的有用,但您是站在自己系统的角度来讲的!对于我们学习宏观或者微观,我们却不是那么系统,我们只是知道我们有这门课,而且这门课也不是我们自己选的,而且我们学完之后,如果非这门专业,我们也不会接受过多的系统教育,就会出现我之前出现的那种情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失去学习的激情,知道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静下心来,自己多看看八卦呢!所以我们只有一贯的知识,我们才能够真的明晓我们学得意义!当然,这也不是老师您所左右的!这在可以解释为何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失业大学生,因为他们的大学真的没有给予他们所需的,供求和需求之间隔着深深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还有的就是我们的现在宏观经济的考试模式,它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先说一下,我这次考的不是太好,不是我学的不好,我是真的有点怀疑,这份题组合时是否真的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可以在没有草稿纸的情况下做的玩,而且还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其实我觉得这个试卷出的题有点多!就拿计算题来讲吧!虽说都是您给的类型题,但密密麻麻的试卷上翻一页,做一下题,我并不觉得真的是给我们考试的!也更不是考察我们知识点的掌握的!我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真的不能对后面的讨论分析可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的解答!也只是一笔划过!

这种情况下,我们任何人都会成为成绩的阶下囚,我们没考好,就是我们没学好,不然怎么会有高的成绩呢!我想老师您若是这么想:我也只能很心塞的悄悄的告诉您!或许您也已经知道的秘密!毕竟现在的考试制度和批改制度以及后期的处理因素您是知道了的!其实这考试真的让我们真的想学的人坠入了无底的深渊,我可能说的有点言过其实了,但大体情况还是符合我的实际情况的!于是想学者没有了学习的鼓励,无心学者倒是把这份鼓励的爱心给拿来参加天天酷跑了。所以考试成为了应试者的盛宴,却成为了实用者无底的深渊!

我对于宏观的感想就是最后的考试了!我们下学期还会学老师您的产业经济学!我犹豫了很长时间才决心重新写一份给您,因为我们还有合作。我也不再说空洞的感想!我最后希望给老师一点建议,让我们以后的合作变得更能对我们双方变得有利的建议!

(1)能给我们提前公布您的讲课课件,能让我们今早的掌握和百度一些新的名词!

(2)能让我们课堂变得更具有真实性,我们在体会中学到些东西!

(3)更多的给予我们例子的讲解,我们对于许多事物不是不会做,就是没有一个可以去参照的例子!一旦我们会了例子,一切都只是照葫芦画瓢了!

(4)我想这是我最后一个建议,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建议了。就是革新我们的考试模式,不是您出题考我们,而是通过我们每次课下的上交的查漏中通过多模式网上的投票进行选择,并对在规定时间积极参与在查漏者投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额外分数奖励!

我的建议也不是十分明确,但起码我说出我们学生和现行的教育体制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通过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建议都是可以解决的!最后希望老师我们下学期合作愉快!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三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中国经济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理论,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和增长与发展理论,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对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但由于我国学者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颇多,且各子部分交叉关联度较高.所以本文以梳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为重点.

关键词:中国特色;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增长与发展理论。

经济理论是人们对于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制度和规律的探索.对规律的探索成果,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生活中,指导经济更好的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想经济的追寻,另一方面是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强民富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产生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其内涵是:改革开放后,以市场为取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制度和规律的探讨.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突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悖的教条,不改变国家的政体,市场经济只是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体现“中国特色”.一是分析思路,是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选择性的继承与突破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批判式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它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支,在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过程中,强调制度与结构的调整,认可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非均衡,且宏观经济控制上强调有扩有收的中庸之道.二是政策方案上,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政府在经济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作用,在渐进化的指导思路下,制度的政策具有明显的导向,且追求多目标的协调适度.三是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强调公平正义的取向,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同时,对于计划经济不足之处,进行了不断反思,确立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经济指导思想.

国内学者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解,多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在参考凯恩斯或新古典的框架下,来进行相关的研究.注重从国情出发,把真实发生在中国的经济事件,进行整理分类,形成典型化事实,再到一般理论模型的研究轨迹.[1]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宏观经济调控本身的比较分析研究.其比较所得出的差异在于,中国的宏观调控,多是结构性调节,包括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同时,宏观调控还具有多目标性,认为宏观调控中要兼顾稳定、发展与平等.[2]在实际的调控中,要有保有压,压长补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而近期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中,更加明确的提出建立以促进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3]以扩大就业作为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积极推进就业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部署安排,[4]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发展,把控全局,立足于中长期的稳定发展的格局.

中国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主流理论体系中难以见到的宏观经济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规律.中国社会因其特殊性,存在在巨大的包容性,因此会出现很多在主流经济理论中,难以见到的经济规律.从国际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国际收支中的“双顺差”的出现研究,认为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的“创汇经济”中所形成的.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一直鼓励出口,甚至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进行出口,产生了出口退税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出口大幅提升,进口则相应的减少了.进而出来独具中国特色的“双顺差”现象,且持续时间较长.从公共品供求来分析中国对全球公共品的需求特点和供给能力,认为中国需发挥大国的作用,提高对全球公共品的供给能力.[5]这样使得中国的出口不断的增加,但是也存在的问题,就是出口到国外的公共产品,多是缺少技术含量的,使得中国成为了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廉价市场.从国内经济的角度来看,产能过剩的研究中,认为其是由地区政府扭曲市场机制而造成的.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过度投资,是得资源浪费严重,很多投资和收入是不成正比的,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还是选择继续投资,造成产能进一步的过剩.

2.1财政理论。

财政分权与公共财政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财政分权一方面地方政府间的分权竞争使得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与人民福利的目标相统一,利于改革的有效推进,加速中国市场现代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分权会加剧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公共财政对应于市场经济,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调节收入分配.国内学者,更加倾向于支持制度性公共品的概念的研究,认为稳定经济的内容也是公共财政之一,[10]强调提供公共财政的多目标性协调性和顺序性.

2.2金融理论。

直接市场金融与证券市场发展方面,在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一直是较低的.有的学者认为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分散于控制金融风险,利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15]但也有可能造成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和功能的失衡.[16]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代表之一,它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虚拟资产价值的积累,但虚拟资产与所对应的事物资产的价值却越发脱离.特别是在经历2008年次贷危机后,学者认为虚拟价值的存在,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体制.

2.3增长与发展理论。

中国经济的增长呈现着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要素与资本的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高投资推动高增长的事实,已被国内学者普遍的认同.但是有学者认为目前投资过度,并带来了投资效益恶化的效果,[17]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靠资本投入来引进技术,可能会导致结构性的失衡,过度依赖于进口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甚至有学者察觉到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反效率配置”.总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非均衡”也凸显得越来越明显.

中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投资的作用,即投资推动型增长,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引致劳动力结构转化,可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根据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6,2007)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则是在赶超阶段利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赶超快速发展.二则是中国正处于从低价的工业化向高成本的城市化的转向过程中.也正是在这种转向的过程中,工业化解决了“吃、穿、用”之后,那剩下的“住、行、学”则应由城镇化来解决.[18]总体上来看,中国现处于发展转变的阶段,即转型升级阶段,存在着四个中国化的特征,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的控制性、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和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在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则依赖与制度的创新.[19]两着相互促进,但制度创新时根本.强调政府的控制性上,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资产与政策导向,会促进某一行业或领域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扶持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统筹兼顾上,既要经济快速的发展,也要自然环境得以保护.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利用外资与经济安全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统一.[19]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主要体现为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落实好收入再分配的公平.为促进就业稳定,就需要落实就业与公平的相统一.

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进行了相关的梳理分析,通过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理论、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和增长与发展理论四个方面,来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多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研究中秉承着中庸的思想,对于在中国出现的极端例子较少的研究,多是从普遍典型事件中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

本文只是粗略地梳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具有不足之处自不必多说.其目的也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概括性的梳理,望更多学者在道路上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诚.从零散事实到典型化事实再到规律发现——兼论经济研究的层次划分[j].经济研究,2007(2).

〔2〕刘溶沧,马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定位分析[j].财贸经济,2001(3).

〔3〕王诚.促进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2).

〔5〕裴长洪.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14(4).

〔6〕胡鞍钢.分税制改革:评价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1996(5).

〔7〕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3).

〔8〕贾康.中国财政改革:政府层级、事权、支出与税收安排的思路[j].g改革,2005(2).

〔9〕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经济研究,2006(3).

〔10〕高培勇.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框架[r].人民出版社,2000.

〔11〕董辅礽.中国银行体制改革——兼谈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问题[j].经济研究,1994(3).

〔12〕刘遵义,钱颖一.关于中国银行与企业财务重组的建议[j].改革,1994(2).

〔13〕张杰.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1998(4).

〔14〕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3).

〔15〕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系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重新评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j].经济研究,1999(2).

〔16〕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7〕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原因[j].经济学,2002(3).

〔18〕王国钢.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2).

〔19〕周业安.县乡级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0(5).

〔20〕卫兴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j].红旗文稿,2010(3).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四

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萨伊定律中所表述的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是错误的,从而凯恩斯提出了自己的经济理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表达为,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控制,以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同时,宏观调控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当前我国经济区域关系并不平衡,各区域竞争不可避免,而政府作为我国最大的区域经济发展主题,应当宏观调控各区域经济发展。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由于我国领土较大,区域差距明显,易形成以地域为主体的地方经济。从历史角度分析,“产权区域”及其在中国作为“行政—经济区”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中国具备“产权区域”形成的条件:行政区具有可支配的自然资源。也就是说,在中国“行政—经济区”体系是“产权区域”形成的基础条件。各行政区均具有各自的可支配自然资源,而由于其资源不同,就导致各经济区域发展不同,则必然存在竞争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区域为保持自身经济竞争优势,纷纷进行改革开放,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改变自身体制,利用本土优势,经济地域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升,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形成了三大工业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在三大经济区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了区域经济竞争发展的组织者和带动者。先富一部分人,再带动一部分人富,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经济社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所以,三大经济区的出现,是为加快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

2.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由于地域限制,我国中、东、西部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这三大经济区地理位置有着明显的集拢性,而三大经济区的带动发展也有限,致使中、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也会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由于不同区域人口密度不同,且大量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导致中西部人口“空心化”。进而致使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区)工业企业普遍遭遇招工难问题,有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因工人短缺而出现开工不足,且人口分布在短时间内难以调整,中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优势将被削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历史原因。过去中国是个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到重大工程的动工建造,从市场的格局变化到人口的迁移发展,都约束在集权政府的管控下。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政府依然处于统领地位,施行计划经济。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和消费等方面提前进行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来进行资源分配利用。计划经济有利的一面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控制了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杜绝了诸如企业恶性竞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经融危机等不确定性问题;计划经济带来的弊端是:阻碍了企业的自由发展,不能满足百姓个人的消费需求。市场失去了自我调控能力。

3.协调区域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愈发明显,政府越来越关注宏观调控在市场机制中的作用。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政府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于是,政府该采取什么措施什么方法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显得十分重要。政府要如何起到国民经济的主体作用,如何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些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了。马克思认为,在萨伊定律中,把简单商品流通(c—m—c)和物物交换(c—c)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凯恩斯也似乎有着相同的态度,凯恩斯认为,萨伊定律前面应当加上:执行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即国家干预。

1.政府———宏观管理主体。

狭义的政府指国家行政系统,广义的政府既包括国家行政系统也包括国家立法系统和司法系统的完整的国家体系。本文里的经济主体政府指广义政府。最能代表社会共同利益的机构是政府,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机构,掌握着最充分的公共资源,所以,政府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

2.政府宏观调控的必然。

宏观调控,也称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平衡的增长,增大就业率降低失业率,稳定市场保持物价稳定,促使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市场存在具有固有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以及滞后性,说明市场并非万能,不能仅单独调节作用。其中,市场的缺陷表现在存在盲目追求利益的生产者导致不正当经济竞争,且由于市场信息的缓慢性,导致生产经营者对市场变换掌控不足,进而可能产生资源浪费、一哄而上(下)等危害市场经济的情况。而宏观调控能很好的克服市场的固有缺陷。这样一来,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平衡发展,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缺一不可。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体制建立与计划管理二者之间并不相互克制,计划管理存在的合理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不对立。市场的缺陷能在计划管理下弥补,且市场经济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加强计划管理。就全民经济发展而言,宏观经济管理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对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引导,消除阻碍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隐患,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促进并保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显然,宏观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两者应当相辅相成。在经济中,市场运转机制是看不见的手,而政府宏观调控是看得见的手。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政府要依法对市场经济进行全面干预,这样才能挣脱经济萧条的枷锁,改善失业率和就业率。并且,凯恩斯主张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实现充分就业。

在西方市场中,其管理模式多为政府政策主导,而我国实行的是以计划为主导的宏观管理。宏观经济计划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以计划为主导的宏观经济管理中,计划不仅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而且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有:向导作用、协调功能、资源配置。“管理失效”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政府决策受收集的信息影响,当信息片面失真时,将导致政府作出错误决策。

(;2)受决策者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喜好影响,决策可能出现偏颇。

(;3)不同利益集团在不同方面的影响力不同,利益集团为保证自己利益,可能压迫或者协同政策人做出不合理政策。

(4)政策存在“时滞”性,进而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经济发展内外条件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经济运行方式,是一种地理概念,表现为具有地理性,却又突破行政划分界限,依托于便利的交通,却又划分明显,受限制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科学技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在于,各经济区域具有较强地域特色和自我发展能力,其资源能与其他区域自由流通,各区域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两类,区域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政府,而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则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这里的政府均为广义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理是相对来讲十分重要的因素。地理影响着交通、作物、人口密度等重要条件。以中国三大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的地理位置做分析,很容易发现,它们多为沿海地区,或者依靠河川,或者为首都。沿海城市,港口颇多,海上交通便利,是对外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条件,且东部人口密度较大,可以得到很多优质的劳动力,适宜较大规模工厂公司建立。京津冀中,北京为首都,它们河川密布,铁路等交通便利,适宜发展成较大规模的贸易圈。

四、运用宏观经济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深入推进中国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发展”转向“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构建符合各地实情的主体功能区。也就是应当以宏观调控为主体,充分发挥各地区自身经济建设优势,扬长避短,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管理模式,推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针对中、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央政府应颁布相应优惠措施,吸引投资向中西部发展,吸引劳动力往中西部迁移,建立完善市场体制,巩固加强已发展的中西部市场。在中西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政府这个宏观经济的主体应当适当给予中西部产业承接便利,并且监督中西部地区政府的管理。针对科技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央政府应当加大科技落后区域的教育建设,加大对科技落后区域的教育、研究财政补助。区域政府不仅要加大对科技人才培养的力度,还要实施优惠政策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还要加大对科技产业链的投入,已便形成自己的科技产权。针对人口“空心化”的问题,中央政府应当加强对中西部的经济和环境建设,加大乡企帮扶力度,通过提供优良岗位来吸引人口回迁。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对本地企业工厂等的管理,对部分企业工厂等提供技术支持,加大对学校、医院等公共生活服务区的建设。

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政府通过经济计划,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资源分配,而颁布的各项政策。比如发行国债,调整利率、发放贷款等。目前,该手段为政府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法律手段:政府为规范市场机制,维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市场有序正常的运行而制定法律法规来达到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比如禁止“三无”食品买卖,若发现“三无”食品买卖,则依据法律查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行政手段:政府通过其管理机构,采取强硬的管理措施,来管理和调节经济的手段。比如政府下令关闭排放未达标废水废气的工厂等这三者都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般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而行政手段一般为必要时的辅助手段。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计划规划等方式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其表现出来的基本行为有:颁布宪法来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根据需求临时制定某些政策或措施,给予优惠政策引导地区自己合理管理区域内部市场,给企业工厂等提供有效信息。宏观调控并非微观,也不直接参与市场,而是统筹大局,协调格局。

六、结束语。

地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组成,由于种种因素,我国地域经济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且差异明显,这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此,国家干预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五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个体决策者的行为及其后果,包括经济活动的需求和供给两端,需求端的消费者如何购买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供给端的厂商如何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市场机制又如何把百千万个个体决策者的经济活动协调起来。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总体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即研究如何使国民经济收入稳定地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物价水平问题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

微观经济学研究以价格为核心,可以叫做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为核心,可以叫做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科学,因此不考虑个体经济的差异,只把经济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并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多种多样。然而宏观经济学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市场活动时,只把各种市场归结为三大类: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在产品市场上,无数有形和无形的产品形成供给、需求和交易价格、交易量;在货币市场上,所有金融资产在这里形成供给、需求和交易价格、交易量;在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方和作为劳动需求方的企业、政府在进行交易中形成劳动价格和就业量。

正是家庭、企业和政府三大经济部门在三大类市场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构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模型,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的最简单理论模型,即国民收入的收入—支出模型;在上述模型中加入货币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模式,成为国民收入决定的is—lm模型;在is—lm模型中再加入劳动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成为国民收入决定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即ad—as模型。前两个模型只是研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第三个模型研究的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一起决定国民收入。以上为封闭的经济体。

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因而不能用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是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运用加总方法时需要谨慎,要区分能否加总的不同情况,以及弄清楚加总能否达到研究宏观经济行为的目的。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异同,即体现在经济理论上,也体现在经济政策上。

经济理论方面,宏观和微观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微观和宏观主要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区别在于,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宏观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经济政策上,两者都是政府运用一定经济手段引导和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使之趋向有利于改善社会的经济福利。区别在于微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纠正“市场失灵”,比如反垄断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也是通过微观主体实现,只是目标不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是资源利用问题。例如,经济出现萧条,表明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政府通过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引导居民和企业增加消费和投资,以克服资源闲置和浪费。相反经济过热,产生了通货膨胀,表明社会对资源的需求超过资源的供给能力,政府就应当用经济政策来给经济降温,引导合理的消费和投资。

宏观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寻找保持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所谓稳定增长系指既无失业也无通货膨胀的增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第一,学者必须探寻哪些市场上的哪些经济变量决定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在得知这些变量以后,人们就可以进一步制定政策来控制这些变量,以使国民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六

宏观经济管理发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二战后世界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建设时期,在经济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开始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分析,这是对战争的反省,同时也是对金融体系世界层面上的重要反思。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谈判过程中,西方国家看到了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价值,开始告别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说,最终形成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广泛认同,进而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经过60多年的发展,国际市场经济体系在宏观经济管理的条件下,得到了迅速发展,避免了多次经济领域的世界性灾难,这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得到全面地认可,进而确定了宏观经济管理的价值和功能。在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世界看到了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在主体经济领域人们对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取得了共识,认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要想获得高效、稳定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全面的宏观经济管理,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的全面开展和运行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2宏观经济管理中更好地体现对市场经济发展价值的措施与方法。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宏观经济管理,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无法自发消除垄断,市场不能够完全体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不能有效地处理外部经济的问题,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等。我国的企业为了创造出更大、更多的经济利润,于是纷纷引进国外的最新技术、最新设备,并且加大产量和发展的步伐,以便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占领市场,盲目生产,这样就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结果,而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西方发达国家实行贸易壁垒,因此,应该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完善和提高,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

3结语。

宏观经济管理是从宏观上对市场和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以区域和国家为主导层面,以政府和主管部门为主体,对市场的资源和发展进行调控和干预,是市场经济体系中重要的途径与方法。宏观经济管理是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与更高高度上对市场经济的调节,对于市场经济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深刻的意义,对于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更加深远而有效。经济学界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宏观经济管理对于市场经济的作用,要立足于市场经济的特点,在强化宏观经济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层次,在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实际的前提下,以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为出发点,全面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而创建出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实现对市场经济长期发展的保护与支持作用。在宏观经济管理的工作中,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要树立科学的、批判的思维和方法,在“拿来主义”的引导下吸收国际上宏观经济管理先进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方法,做到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为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创立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使整个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更加符合现代化与市场化的要求,为经济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管理的基础。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制度的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为进一步发挥宏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与管理。而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经济信息,准确、完整的经济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有效实施具有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宏观经济调控下经济信息管理现状进行讨论,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效率提出建议。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宏观经济对于一国经济制度来说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宏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国居民的基本生活与国家命脉。因此,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与管理,是一国在各个发展阶段都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控宏观经济需要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制度,从而对市场进行综合且系统的调整,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推动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推动宏观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控宏观经济,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以有效利用各项经济信息,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因信息误差导致的资源浪费,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次,调控宏观经济是稳定物价并促进我国社会公平与稳定的有效手段,而物价水平的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安稳生活;最后,调控宏观经济是为了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在日益复杂且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脱颖而出,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增强话语权。

(一)经济信息的含义。经济信息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信息形式,既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信息,也包括与市场规律有关的信息以及国家管理部门对宏观经济调控所发出的所有指令,等等。

(二)经济信息的基本特点。经济信息对于市场经济活动以及市场参与主体的决策具有关键性的意义,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信息具有数字化特点,数字化是指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种类型的经济信息,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获取渠道以及管理方式上都逐渐呈现出数字化的特点;其次,经济信息具有结构化的特点,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主管部门的相关经济政策与经济制度,均影响着经济信息的构成,人们对于经济信息的总结与统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当前经济信息愈发呈现结构化、知识化的特征。

(一)经济信息是市场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古至今,市场经济活动所衍生出的经济信息,对于政府决策以及市场参与主体的各项经营举措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尤其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经济信息愈发呈现出数字化、结构化与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新兴部门———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技术基础和保障,在世界范围内为人类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并且随着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以及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用,人们对于市场信息的传输与接收也愈加方便,这对企业以及国家经济管理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与实现离不开对各项经济信息的及时掌握与合理运用,经济信息管理贯穿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过程,在做出所有经济决策前,必须要对经济信息进行仔细的收集分析与应用,才能设定最优化、最科学的管理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调用各项人力、物力以及生产要素,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因此,只有对经济信息进行综合利用,才能进一步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信息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企业的决策者与领导者,对于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决策前,都需要掌握充分有效的经济信息,如果缺乏经济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将导致最终采取的决策或措施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要达到科学决策的目的,就必须要对经济信息进行全面且及时的收集与掌控。一方面对于市场经济管理活动来说,信息产业促进各项有效的经济信息在市场活动中充分流动,影响着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经济决策;另一方面若要解决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困难,必须要将发展重点转移到经济活动效益的提升上,从而保证决策科学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企业领导者,均需要对市场环境进行严格把控,及时收集与分析各项经济信息与资料,才能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经济信息是引导经济管理活动按规律运动的方向盘。经济信息的运用体现在投入与产出活动的全环节,并影响着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全过程。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由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劳动原材料等进行生产加工的活动过程,即称为物流;二是由人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流动,从而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形成人流;三是指在物流和人流的发展前提下,所产生的由数据、文字、信号等组成的信息流,以上三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形式对于经济管理活动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旦信息流产生中断或者阻碍,将会导致生产活动的停滞不前甚至混乱,对人流与物流的调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一)经济信息获取方式不科学。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必须对市场现状发展方向以及竞争对手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充分掌握数据与资料,并且运用到企业各部门的实际业务中,才能充分把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且有效的决策,经济信息的充足能够保证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经营与发展而少走弯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信息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且结构复杂,想要获得真实有效的经济信息或数据,需要人为的统计和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对信息管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要想全面掌握经济信息并合理利用,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利用通信手段以及信息化处理系统及时收集并管理经济信息。

(二)虚假信息泛滥,真假难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通过线上以及线下途径迅速传播,尤其随着各类自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率在进一步提高,但是同时信息的质量也受到了不利影响,市场很难快速分别信息准确性,甚至有人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并以此谋利。虚假信息的传播必定影响市场秩序的稳定,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企业在加强信息管理的同时,在进行信息收集的阶段,也要加强辨别信息真实性的能力,例如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专门对各项数据进行认证与考察,从而保证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三)缺乏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以往企业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忽略了对经济信息的有效管理,但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理念的更新等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对于经济信息的应用与管理。然而,仍有一些企业对于信息管理制度的认识不足且经验缺乏,没有建立或完善科学合理的经济信息管理制度,导致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无法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信息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一些企业因为缺乏信息管理人才,导致信息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因此,需要加大对于信息资源开发与研究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服务企业。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作为市场交易的重要主体,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和政府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规范企业运行,保证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不偏移,国家和政府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为企业信息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在保障人民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市场繁荣。

(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制度。经济信息在企业的生产销售以及管理等各方面的活动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关键信息的收集、传递与管理对于企业而言具有关键意义。企业需要加强信息管理制度,防止重要信息的缺失以及泄露。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相关资金与技术,建立并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信息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能力,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以企业利益为出发点,保证企业重要信息不被泄露。

(三)创新经济信息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的背景下,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需求以及市场变化情况,创新经济信息管理的模式,进一步加强对有效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并且杜绝重要信息泄露的可能性。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云”技术进行信息的储存和共享,“云”技术有利于企业及时上传并保存重要文件资料,并且能实现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避免因信息延迟或传递误差导致的工作错误。此外,信息共享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利用信息共享推动了共享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效益的显著提升。企业之间通过分享信息与加强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保证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培养工作人员专业技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我国经济发展在获得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并推动改革效果的实现,才能为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为此,企业领导者应注重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投入更多资金成本,推动信息研究与分析工作,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依据。对于企业工作人员而言,应当严格遵守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履行信息保密义务,同时不断学习专业信息管理知识,培养信息管理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信息管理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各市场参与主体都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存在初步认识,但是目前经济信息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在此背景下,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管理制度,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1]王建红.经济信息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j].中国商论,20xx(24).

[2]华航.浅谈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xx.05(12).

[3]赵新宇.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经济,20xx(31).

[4]谢芳芳.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1).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八

发展经济学是诠释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发达的经济学,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题,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具有普适性。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一个国家如何由穷变富的问题,实质上已涉及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发展的构想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国民财富和社会财富的集聚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决定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这是发展经济学的雏形。但是,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则产生于二战后。当时一些国家为摆脱殖民压迫,纷纷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实践上,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二是当时战败国的经济复苏问题;要么对原有理论加以改造,这比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论,这相对困难。一些学者深入研究各发展中国家之后发现,其环境与发达国家最初完全不一样,传统理论无法复制和拷贝到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条件不同、问题很多、相去甚远,也无法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迫切需要一门新理论,由此发展经济学诞生了。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对后来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东欧与东南欧工业化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是发展经济学的标志性文献。

发展经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政策演化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性,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其结构主义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后来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二战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滞后、经济变量弹性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明显的刚性结构。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完全不同,市场不完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价格刚性,有时还会出现市场机制的失灵,经济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静态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而应建立在动态调整可投资资源和保证供给增长的前提下,使社会经济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结构主义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用上的局限性,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复活而成为发展经济的新的主流思想。概括起来,新古典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是社会的发展应是综合的发展,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是重视人力资本,纠正唯物质资本的缺陷;三是强调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显著拉动作用;四是新古典主义突出了市场机制、资源优化配置、微观经济基础等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同样,由于新古典主义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也存在诸多缺陷,于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盛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思想表现在如下:一是可持续经济发展观念的产生;二是新增长理论的快速发展;三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即都存在着发达地区和和相对落后的后发展地区。发展经济学主要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中大国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小国的特征。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经济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发展中大国人口数量众多,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容量的绝对数相比较发展中小国要大。第二,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实现产业的集聚、调整、优化,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基础设施,同时满足不断增长的庞大的国内需求,需要资金数量大,依靠外援或外资几乎不可能解决问题。第三,由于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缺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动因,实现的是内向型发展的政策,工业化起步阶段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就是必然选择。第四,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腴是发展中大国良好的资源禀赋,国内市场规模大,但是,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如下难题:一是遗产和文明传统的'重大影响;二是沉重的人口压力、严峻的就业问题和低下的经济效率;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是落后农业与工农业协调发展问题;五是内部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适度选择。发展中大国与发展中小国相比较,其工业化过程亦不同:一是资本积累。发展中小国既可以自身积累,也可以依靠国际资本。而发展中大国则不行,尽管利用外资绝对量不少,但所占比例有限。二是产业结构。发展中大国的产业结构要求门类相对齐全,这是由发展中大国的资源状态和国内需求状况共同决定的。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中小国幅员小,国内统一市场较易形成;发展中大国幅员辽阔,建立交通和通讯网络需要巨额投资,且耗用时间长。所以,发展中大国不同于发展中小国,发展中大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为严重,更为棘手。比如中国,存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处于末端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大。发展中大国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层级性。

与其他国家的后发地区相比较,我国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第一,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二元结构典型。第三,教育科技落后,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度低,资本形成能力弱。第四,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发展经济学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内部,亦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即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后发展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问题探索了良好的范例,提供了成功的借鉴,那么用它来解决一国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一国内部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条件和现实情况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类似,所以,发展经济学完全可以用来解决中国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后发展地区具有普适性。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走工业化道路。但是,对工业化的理解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结构主义和激进主义所采取的工业化,既忽视农业的发展,又只采取单向的工业品导向,虽然使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不但农业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工业发展亦后劲乏力。张培刚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完整的工业化是包括农业发展在内的工业化。

后来发展经济学之所以陷入危机,是因为发展经济学没有完成使命,广大农村依然贫困,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与工业的协调。我国后发展的民族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类似,作为一个整体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民族地区又更为落后,暂时还不具有全面进行工业化的现实条件,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的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化时,应具备较强的物质资源的储备,包括:数量庞大的、可使用的资本储备,劳动技能较高的、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储备;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显然,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还不具备这些条件。

从资本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资本形成能力弱,资本使用效率差;从适合现代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科技教育水平低下,具有一定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资源稀缺、素质差;就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的适应性来看,就连东部沿海地区目前都还不够成熟,何况西部民族地区;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地势地貌和气候和水资源发布等特征,其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其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当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应该是这样的路径选择:一是继续做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如果还没解决温饱问题,怎么奢谈现代化。二是在国家扶持下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关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不能搞重复建设,要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潜力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四是发展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毫无疑问应是后发展的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主题。

[1]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九

摘要:我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国家之一,储蓄转化投资效率不高会导致银行业风险累积,对我国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影响,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将决定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前景,有必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推动宏观经济稳步发展。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影响路径。

金融市场信贷和证券融资规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的核心指标,具有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对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日益显著。金融市场将社会闲置资金从资金所有者转向资金需求者,成为企业和居民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金融市场加快了资金重新整合,体现了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和效益性,对于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我国宏观经济稳步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发展黄金时期,直接融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将决定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和经济增长前景,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相关领域专题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关注。

(一)金融发展理论视角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关系。

20世纪九十年代,金融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卡普从“加强金融深化”角度,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从效用函数提出金融市场形成机制,引入了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与完全竞争相悖的风险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形成做了规范性解释。在论及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时,卡普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是重点依靠金融体系资本的优化配置,企业融资资本的效益扩大使生产者持有的现金余额增大。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视角下金融市场与经济关系。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德国学者戈德斯密斯认为,以往金融理论忽视了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内生金融市场模型,试图弥补以往该领域的不足。他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長,是由一系列具有长期影响因素决定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影响,经济增长须以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为背景,依托于金融市场的整体建设,提高金融资本效率。金融市场运行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内生机制,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无力支付金融市场的高融资成本,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金融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扩张,金融市场的收益超过金融市场的参与成本,金融市场机制会自然形成并推动经济发展。

(一)居民储蓄规模和储蓄率影响因素。

金融市场规模、效率和融资机制都会对储蓄率产生影响,金融市场发展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金融工具、扩大信贷与证券市场规模,还能大幅增加金融中介机构数量,以上因素能降低储蓄收集成本并克服信息不对称。美国经济学家cass把储蓄率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投入要素。通常,与通货膨胀水平相匹配的利率水平会促使居民储蓄率达到最优状态,同时消费信贷和抵押贷款等融资方式减少了融资者约束,有利于企业规模扩张和经济发展。现代化证券市场促使居民将银行储蓄投向收益率更高的证券市场,为社会资金提供投资平台,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而且成为企业最重要融资平台,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

(二)金融市场决定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

我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国家之一,储蓄转化投资效率不高会导致银行业风险累积,对我国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影响。金融发展水平决定了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使企业在经济效益驱动下,主动通过银行和证券市场利用居民储蓄。高效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信息透明化,及时传递金融市场信息,促使闲置储蓄资金转化成市场运营资金,提高资本形成效率,而且提供了不同风险项目组合,减少流动性风险。目前,我国高储蓄率是社会保障不健全、住房公积金、社保等高缴费率等背景下,居民基于对未来安全忧虑而采取的被动策略。

(三)金融市场效率提高了金融资本产出效率。

金融市场将社会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业以及行业,从而创造最大社会产出,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金融市场中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经济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随着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完善,金融市场融资规模逐步扩大,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效率指标也构成了影响资本产出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的商业银行和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证券市场,让资金需求者获得有效市场信息,促使资本流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金融市场高效的调节资金余缺的作用,提高了金融资本产出效率,有助于提高社会总回报率、加速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和民生改善支持不够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和步伐。比如,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发展普惠金融。

参考文献:

[1]张庆君.银行信贷调整的经济增长效应[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3.

[2]付亚斌.我国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贡献[j].统计与决策,2007.2.

[3]蔡跃洲.金融结构与货币传导机制[j].经济科学,2004.3.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十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只依赖市场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然而经济结构规律及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建设落后及运行机制不健全、人员信息素质水平偏低及对经济信息的整理不科学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应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急需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来解决。

一、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经济信息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直接在经济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广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与整个经济运动有关联的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把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反映出来[1]。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经济信息都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来说,国家各级政府应基于市场调节来保障国家经济稳定运行,调节整个经济活动并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信息的影响是: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投资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规模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投资规模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经济信息。由此可见,经济信息与投资规模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为确保投资规模适度,就应考虑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信息产生的影响,以满足国家经济增长需求,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经济信息能促进资源结构变得合理化,从而发挥资源配置的效用,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当今社会,可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拥有的资源也是很有限的,所以资源配置及利用的合理化非常关键。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是不可消除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也一直存在,只有通过应用经济信息来宏观调控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的效益。

管理并应用经济信息的目标在于追求宏观经济效益。在一定时期里,宏观经济效益指的是各个环节、各个经济部门效益的总和,它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一个国家国民总值的增长,或是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总体有时候是局部的总和,但有时候局部的提高并不会使总体得到相应的提高[2]。在很多情况下,局部与总体之间都有很多矛盾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就需用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和方式促使局部与总体之间达到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社会效益;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信息导致的部分经济行为将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效益。但是,既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有正面的,那么负面的经济效益也不可避免。所以好的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等不仅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还会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如果能把良好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那么生态效益也会逐渐获得稳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上也会对是否能完成宏观经济效益目标产生影响,只有通过有效应用经济信息,才能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保障措施。

(一)探索经济管理结构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宏观调控的任务包括: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办法,基本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引导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全社会共同进步[3]。为此,我们应始终坚持不懈探索、实事求是的观点,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不仅要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要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经济的水平,有针对性地选用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宏观经济调控方法,不断建立健全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确保经济信息的应用充分、有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资源就是经济信息,如果经济信息得不到有效应用,那么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一门新兴学科、应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由于它的多层性、广泛性,决定着它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它的规律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才能进行探索。面对这些复杂而丰富的内容,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可分为直接管理、间接管理;按照不同的管理主体和职能,可分为宏观经济决策、经济规划与调节、经济监督等。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经济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经济结构管理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来统一规划,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采取正确的技术策略实现经济信息应用的现代化,促进提高宏观效益。

(二)建设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完善建立运行机制。

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包含最高决策机构、经济调节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等。长时间以来,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设置机构时都忽略了信息服务机构,即便设立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但并没有在决策过程中得到重用,导致宏观经济管理效能的发挥不充分。最大的信息用户是政府,政府同时也是最大的信息采集、生产和拥有ww者。政府信息机构采集到的经济信息的特点有客观性、宏观性、综合性、预测性等,能为各种职能部门、企业乃至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它的职责就在于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把经济信息定期公布给社会,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确保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4]。同时,经济信息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的另一个前提。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应深入改革,真正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尽量减少直接管理的微观经济部门,或直接撤销,发展社会监督、服务组织,分担政府的部分管理任务,从而提高效率,为经济信息服务机构的运行提供条件,最终有效应用经济信息。

(三)提高人员信息素质水平,优化信息整理工作。

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如果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那么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难以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走进信息时代,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人员面临的要求就更高。对此,宏观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还要保持对经济信息的主动性、敏感性,熟练掌握经济信息知识;不仅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锻炼自己运用经济信息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水平,善于从无序的、零散的经济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为有效应用经济信息资源提供保障。当然,经济信息整理工作是应用的前提,需要宏观经济管理人员按照特定需求审核、重组、分类、编码、存储、更新收集到的经济信息,并建立信息检索系统,把孤立无序、凌乱分散的经济信息整理好,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应用提供方便。整理经济信息的目的在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为检索经济信息奠定基础,使经济信息管理更加准确、及时、系统、经济、有效,使经济信息整理工作变得更加优化更加有条理,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四、结语。

在信息时代里,经济信息是宏观调控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而言,经济信息具备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出经济信息在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效益中的优势,才能为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等提供保障。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十一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还不多见,远远落后于实践中的需要。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集群应对风险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为目标。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1.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2.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3.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

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

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

5、研究与写作计划:

20xx年3月1日--3月6日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xx年3月7日--3月10日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xx年5月1日--6月30日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xx年7月1日--9月30日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xx年10月1日--10月30日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6、参考文献:

1.陈乃醒:“我国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服务需求”,《中小企业评论》,20xx年第10期。

2.鲁桐主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年版。

3.邹刚,黄祖辉,周连喜:“中小企业的国外市场进入模式与演进---以浙江省为例的若干分析”,《财贸经济》,20xx年第6期。

4.李时民:《中小企业出口问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xx年版。

5.徐剑明:《国际营销实务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版。

6.尹柳营主编:《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国际化经营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7.顾列铭:“中国如何拥有国际市场定价权”,《中国外资》,20xx年第2期。

8.任建雄、吴兵:“中小企业国际化动因及其国际化战略选择”,《企业天地》,20xx年第5期。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十二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大一学生一定要了解。下面是大一宏观经济学小论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摘要:宏观经济学在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其理论高度抽象,与生活联系紧密,同时又派别林立等特点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文章从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其他相关课程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特点;教学改革。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同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条件,地位极其重要。然而宏观经济学历来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探讨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已成为迫切需要。

与一些应用学科相比,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运用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抽掉次要因素、规定典型环境以突出主要经济变量关系。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之上的。在这一基础之上,该学科大量使用数学工具进行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经济现象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

宏观经济学理论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指导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然而,宏观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抽象和概括,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有选择性地对其中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加以借鉴和吸收。有一些理论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源条件、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的差异,在我国目前是行不通的。

西方经济学是在16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从它产生到现在历经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革命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派别林立、观点各异的特点。宏观经济学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的,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派别在丰富和完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给初学者造成了众多疑惑与费解。

1.充分认识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就是按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及集体讨论,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从而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案例教学最大特点是它培养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的。它是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桥梁。

但是,仅仅分析一些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选编本土化案例教材尤为重要。案例的选择一方面要以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另一方面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说服力、现实性、代表性和时效性。在案例教学当中应少讲重在学生讨论,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

2.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对于宏观经济学,启发式教学尤为重要。

在教学当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循序渐进、不断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这样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一些结论的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达到开设宏观经济学最主要的目的。启发式教学还包括介绍学生阅读一些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的经济学读物,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课下作业引导学生学习,并及时得到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从而更好的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测试,这些小测试的成绩可计人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防止考前突击。

3.其他相关课程的支持。

作为经济学各专业基本课程之一的宏观经济学同样也需要其他课程的知识和理论支撑。随着经济学的迅速发展,经济分析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一些模型推导和问题求解,数学方法作为一种工具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另外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因此,在开设宏观经济学课程之前,应开设数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等课程。

数学思想在追求精确和理性的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高度的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有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养。部分数学专业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随机过程、常微分方程等,可作为选修课有效补充经济数学未能达到的内容。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学启蒙课,可以对经济类一年级的本科生进行先入为主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框架,为他们后续系统学习经济学的知识打好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总之,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需认真探索,积极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十三

论文题目。

华泰证券个人理财业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逐年提高。

可供个人支配的财产份额也在逐年增加,使得个人理财业务近年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

证券公司利用自身在品牌、信誉、渠道和人员方面的优势,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个人理财服务。

创造证券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并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已迫在眉睫。

但是,我国证券公司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

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服务。

理财的最终目标在于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理财规划”。

从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情况来看,理财产品的设计同居民个人需求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证券公司现有的简单组合产品,真正能帮客户理财,实现增值的并不多。

因此,在金融机构开发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应强化以客户需求为主的理念,对客户市场进一步细化。

以设计出针对性强、客户群体明显的产品。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还应该注重降低风险这一个人理财的重要原则。

而投资组合多元化效应告诉我们将一定数量负相关或相关性小的资产组合在一起进行投资可以分散风险,因此投资组合应是个人理财业务的核心内容。

最后根据前面的各种组合方法为客户设计贴身的投资组合:分别从不同年龄段、经济条件、个人收入以及风险偏好方面入手为不同的人设计了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

yacineait.

sahalla(2001)如果能利用投资组合理论为结合成一个单一的指标预测,有效地捕捉了时间变化的投资机会。

更重要的是,这个指标可以在组合中帮助投资者确定他们应该跟踪的哪些经济变量。

他把期望效用,方差,无期望效用方差和前景理论作为投资者的目标和描述他们的市场时机,眼界的效果,和套期保值的要求。

tahirak.

hira(2009)认为近年来,对理财教育的需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体公司的注意,包括证券公司,政府机构,基层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团体,大学,学校和其他组织。

诸多因素导致了复杂的,专门的金融服务市场,需要消费者积极参与,如果他们要有效地管理他们的资金。

技术和市场创新力量,推动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复杂的行业中,消费者是由一个供应商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范围广泛。

其他重要贡献的人口和市场趋势的关注,包括增加种群的多样性,在家庭中可能遇到语言,文化或其他壁垒建立证券公司业务关系造成的;年轻群体扩大获得信贷,在雇主赞助的退休和养老金计划的投资增加了他们指导员工的责任业。

李颖维(2006)认为,研究投资组合理论旨在投资决策中,寻求一种最佳的投资组合。

这一理论对个人投资决策的启示是:个人进行任何投资都存在一定风险,在投资构成中应避免过度集中于某一个投资项目,引起过度投资,增加投资风险;应通过组合投资,减少风险。

掌握投资组合理论,对于个人进行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具有重要作用。

日常专业理财规划师使用的数量模型通常是将蒙特卡洛预测和静态均值一方差有效投资组合分散模型加以混合。

翁卫红(2007)则认为投资者通过组合投资可以在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或在收益一定的条件下使风险尽可能地降低。

正如篮子装鸡蛋一样,如果把鸡蛋放在同一只篮子里,万一这个篮子不小心掉在地上,所有的鸡蛋都可能被摔碎。

如果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一个篮子掉了,不会影响其它篮子里的鸡蛋。

资产组合理论证明,组合的风险随着组合所包含的证券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资产间关联性极低的多元化组合可以有效地降低非系统风险。

俞芳2009投资组合理论旨在投资决策中寻求一种最佳的投资组合投资理论对个人投资决策的启示是:个人进行任何投资都存在一定风险,在投资过程中应避免过度集中于某一个投资项目,引起过度投资,增加投资风险;应通过组合投资,减少风险。

掌握投资组合理论对于个人进行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发展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成为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及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理财和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研究为主线,具体分析了目前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剖析了目前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方向和产品创新的方式,提出了使个人理财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外来证券公司涌进我国的金融市场,争夺我国的国内客户,这样剧烈的竞争下,国内证券公司不得不寻找新的收入来源。

眼看我国居民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日趋增长,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也日益庞大,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已经逐渐成为证券公司增加收入的首要选择。

但是我国的证券公司个人理财业务相比西方证券公司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给我国证券公司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3、研究方法阅读分析大量有关方面的论文和资料,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pest分析法等展开论文研究。

文献分析法。

主要运用于作者对于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总结以及国内外关于个人理财业务的文献综述上。

对国内外的综合文献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

对比分析法。

主要运用于分析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与外资券商投行的差别。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时的努力方向。

pest分析法。

主要运用于对我国证券公司个人理财业务所面临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政策、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四个方面的内容。

四、论文提纲摘要abstract1绪论1.

1选题背景1.

2国内外研究现状1.

3研究目的及意义1.

个人理财业务及创新的华泰证券公司个人理财业务创新滞后的原因。

撰写华泰证券公司个人理财业务对策。

1.

1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文主要对我国风能发电行业的可选政策进行研究,根据我国现有的风电发展状态以及国情,在招标制、购电法和配额制这三种主要的政策工具中进行抉择。

本节将介绍这篇文章的研究背景、问题以及研究意义。

1.

1.

1研究背景。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们一直以来都是依赖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需求和依赖导致了化石燃料的急剧减少,化石能源的浪费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导致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更是可观。

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化石燃料的逐年减少,中国的发展将会陷入瓶颈。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的再生,并且可以永远进行利用的资源,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主要特点。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有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潮汝能等类型。

这些可再生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很小甚至为零,而且它们的资源分布十分广泛,相对于化石能源来说,具有很多优势。

这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正渐渐的被人们所关注和推崇。

在本文中,主要以风能这种可再生能源为例进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政策选择研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发展的促进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局面。

具体表现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政策,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发电行业支持政策。

这使得那些目前正处于选择和调整发展政策的国家和地区陷入了选择困境。

其次,近年来我国的风电发展行业所选择的政策也出现了混乱和争议,并且还引发了风电投资过热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种困境亟待解决。

以国家为单位的多样化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政策体现为:购电法、净计量电价、招投标过程、固定配额、绿色证书交易、绿色电力交换、绿色定价。

这些政策工具的选择侧重于各种降低生产成本的诱因,如成本竞争力被考虑在内的对于可再生能源包含的放松管制、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

以印度和美国为例,税收返还、减税、投资补贴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传统经济工具。

而大多数的国家在上述常见的政策选择中都做出了多种选择,也就是运用这些工具进行组合决策。

即使是不同的国家选择了同样的政策工具,它们的具体应用在细节方面也是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例如,我国的风电特许权的招标与英国的nffo招标有着很大的差异,西班牙的购电法与德国的购电法相比同样也是差异显著。

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这种政策工具选择的多样化,为那些正陷入选择和调整发展政策的国家和地区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不同的政策工具的选择有着什么样的特性?

不同国家政策工具的选择又是由于什么因素决定的?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政策工具运用?

相对于一种特定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如风能,其适合的政策工具是什么?

目前的相关研究文献已对上述的问题做出部分解释,但是对于最后一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研究人员给出明确的答复。

很多研究都是在静态的环境下,或者是给出很多的限制性条件而进行的政策工具的比较,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

由于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诉求,我国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对风电装机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研发和应用。

我国在xx年之前,各地的主管部门依据不同项目的合理报酬订立不同的审批定价,在这一时期订立的电价是五花八门的,竞争性定价则是针对国外的援助项目,而在此期间购电法的收入仅仅只够维持风电场的运行。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十四

摘要: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面宽、讨论问题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切入角度千差万别等因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不同学校、不同教师质量评价标准不一、同样质量的论文成绩差别非常大的问题。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2]-jkghab-0028)。

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经济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步骤。毕业论文写作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一、评价方法与原则。

在量化评价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评价结果宜粗不宜细。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可以实行百分制,也可以实行等级制,但百分制的评价划分等级过多,评价结果过细,反倒是等级制更合适些。可以将毕业论文评为若干个等级,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也可以评价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或abcdef等六个等级。成绩只能作为评价学生之间论文写作水平、层次、质量有差别的一个方式,所以评价宜粗不宜细。

(二)科学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能够评价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特别是能够评价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经济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力、对经济学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等。影响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作为一个课程作业的话,它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连标准格式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既要将重要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都找出来,在评价体系中体现,也要将非重要的因素剔除,避免因注重细枝末节而使评价有失偏颇。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果要能反映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差异。

(三)可操作性。毕业论文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要有可操作性,也就是教师根据学院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论文进行客观评价,而不能简单给出一些指标,却无实际可操作性。如有的学校给出的评价指标里有论文撰写水平,事实上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要体现在很多方面,这要有多个指标才能体现;有些学校评价指标里有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在论文的一些环节,需要通过对论文的评价来体现学生的能力,而不能直接用能力来评价学生的论文质量。

(四)专业特色性。毕业论文的评价要因专业而有所差异。有些综合类高校往往对学校所有专业的毕业论文设定相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沿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和原则,忽视了专业特点和专业差异。事实上,经济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与其他理工类专业、文史类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它与实际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

二、论文选题质量。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应将选题作为毕业论文评价指标。毕业论文评价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打分,是学生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是对教师分配题目进行研究,选题的质量是由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所决定的,跟学生无关,当然不能将选题质量的高低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但如果选题是由学生确定的,或主要由学生确定,那选题必然成为毕业论文评价的一个指标。

笔者认为,经济学类毕业论文的选题至少应有以下四个标准:一是要有研究价值,即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或能够指导经济生活的实践,这是选题的前提条件。二是选题要有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避免空的问题。在经济社会中,虽然有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选题,但受阅历、能力、见识、知识面等影响,学生往往找不到真实的选题,导致选题过空。三是大小适宜。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常见的是选题过大。过大的选题将导致没有研究重点,受学生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论文篇幅所限,很难有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四是与专业的相关度。在论文写作之前的选题辅导中由指导教师把握,对于不合要求的选题不予开题,不允许学生写作。

三、论文结构。

作为本科毕业论文,一定要结构清楚、连贯,各部分之间要有逻辑上的联系,必须是标准的学术写作规范。但是否一定要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作为本科学生,如果能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论述清楚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解决问题,或者并不一定要解决发现的所有问题。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常出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三段式论述,看起来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能作为毕业论文评价的标准,更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应该允许学生写发现问题式的论文。

四、研究方法。

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很多,而现在数学化、实证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现在高水平的期刊征稿时非常看重论文中数学方法、计量模型的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和评价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实际问题,学会用事实反映问题,包括典型案例剖析、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实地调查结果等,而不必将是否用数学模型作为评判论文质量优劣的一个指标。当然,如确有能够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可以给高分,因为这表明该学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五、创新性。

创新是所有研究都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研究价值,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如此。所以,在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创新性是不可或缺的。提出理论问题并解决往往会带来方法论上的创新并导致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这是创新;发现实际问题并解决也是经济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是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同时,在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原有的理论框架无法适用,就可能导致理论的创新。但在找创新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求的尺度,因为研究的创新可以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领域的突破、研究对象的差异。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来说,有哪怕一点的创新就足够,不能用研究生论文甚至经济学专家的标准来要求。

六、文献综述。

七、答辩环节的成绩评定。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事求是学风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考核,也是本科学生毕业考试的主要内容。作为辅导老师的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依据,应该以论文本身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力,而答辩环节成绩的好坏,一方面受学生对自己所研究领域和内容的熟悉程度、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答辩环节的重视程度和准备的充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毕业论文作为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环节,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为主,所以不需要将答辩情况作为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而应该更多通过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评判来确定其论文成绩。

责编:周晶晶。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论文篇十五

本文主要对我国风能发电行业的可选政策进行研究,根据我国现有的风电发展状态以及国情,在招标制、购电法和配额制这三种主要的政策工具中进行抉择。本节将介绍这篇文章的研究背景、问题以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们一直以来都是依赖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需求和依赖导致了化石燃料的急剧减少,化石能源的浪费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导致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更是可观。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化石燃料的逐年减少,中国的发展将会陷入瓶颈。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的再生,并且可以永远进行利用的资源,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主要特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有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潮汝能等类型。这些可再生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很小甚至为零,而且它们的资源分布十分广泛,相对于化石能源来说,具有很多优势。这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正渐渐的被人们所关注和推崇。在本文中,主要以风能这种可再生能源为例进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政策选择研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发展的促进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局面。具体表现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政策,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发电行业支持政策。这使得那些目前正处于选择和调整发展政策的国家和地区陷入了选择困境。其次,近年来我国的风电发展行业所选择的政策也出现了混乱和争议,并且还引发了风电投资过热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种困境亟待解决。

以国家为单位的多样化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政策体现为:购电法、净计量电价、招投标过程、固定配额、绿色证书交易、绿色电力交换、绿色定价。这些政策工具的选择侧重于各种降低生产成本的诱因,如成本竞争力被考虑在内的对于可再生能源包含的放松管制、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以印度和美国为例,税收返还、减税、投资补贴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传统经济工具。而大多数的国家在上述常见的政策选择中都做出了多种选择,也就是运用这些工具进行组合决策。即使是不同的国家选择了同样的政策工具,它们的具体应用在细节方面也是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例如,我国的风电特许权的招标与英国的nffo招标有着很大的差异,西班牙的购电法与德国的购电法相比同样也是差异显著。

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这种政策工具选择的多样化,为那些正陷入选择和调整发展政策的国家和地区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不同的政策工具的选择有着什么样的特性?不同国家政策工具的选择又是由于什么因素决定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政策工具运用?相对于一种特定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如风能,其适合的政策工具是什么?对于一种特定的运用到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适合它的政策工具又是什么?目前的相关研究文献已对上述的问题做出部分解释,但是对于最后一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研究人员给出明确的答复。

很多研究都是在静态的环境下,或者是给出很多的限制性条件而进行的政策工具的比较,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

由于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诉求,我国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对风电装机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研发和应用。我国在xx年之前,各地的主管部门依据不同项目的合理报酬订立不同的审批定价,在这一时期订立的电价是五花八门的,竞争性定价则是针对国外的援助项目,而在此期间购电法的收入仅仅只够维持风电场的运行。到xx年,我国政府则开始实施风电的特许权招标制度,以促进风电行业的发展。自此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就出现了混乱和争议。

而从xx年以来的争议和混乱中,我国政府一直在寻找风电发展的出路,在对招标制进行了两年多的研究论证之后,直到xx年我国的风电发展政策工具从投标制变为了购电法。当时,这一系列的政府行为在业内遭到了广泛的非议。很多机构和研究人员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方法,有的建议政府将政策工具改为固定价格,有的则建议政府修改风电的特许招标制。在这个过程出现的混乱因素则是,主管部门在多个场合下曾表示中国未来将会实施配额制的政策,这又将业内人士的研究引入到对未来配额制实施的预期。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又发布了《关于完善风力发电购电法政策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根据风能的资源状况和工程建设的条件,将其分为四类风能资源区,并且相应的制定出购电法的价格。

虽然政策选择陷入争议,但在考虑我国目前的资源、经济、环境以及技术的要素下,风力发电毋庸置疑是目前我国最为现实的战略选择。风力发电有着日益成熟的发展技术、逐渐减少的发电成本、良好的环境与社会效益等。如此多的优势必然使其成为本世纪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能源。并且,我国的风能资源的储量非常可观。现如今,国家气象局勘察的我国风能的储备量大概是3226gw,这其中可以利用的海洋风能的资源在750gw左右,而风能的利用储量则达到了253gw。近来,我国的风能发电行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个并网型的风电场,这几个风电场容量超过了万千瓦级,而且它们的单机容量也在不断的扩大,见下图1.1和表1.1。

1.1.2研究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风电行业开始发展起来。这个发展是从推广离网型风电机的研发而开始的。由于风力发电其本身所应具有的技术相比利用化石燃料的化学能发电这一传统的手段的生产成本要高很多,所以从风力发电项目推出以来,其一直都是作为一个国家政策扶持的产业,风电行业的发展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一个合理的政策工具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对于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来说,一个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相对性,根据不同国家的技术环境以及国情来说,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所以本篇文章的选题,既反映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电行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和调整所面临的局面,也反映了我国在风电行业发展的政策抉择中的问题。

基于上述的理论与实践的背景,对于招标制、购电法以及配额制的这三种相对来说主要的政策选择工具,我国政府对风能发电行业应作出如何的块择,正是本文主要的研究问题。

1.1.3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目前风电行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的选择。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对我国的风电行业的现状以及结构有详细的了解;其次,对于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也需要对我国历年来的风电政策的发展过程有大概的了解,这有利于我们从中找到突破点。文章的第四章是从目前三种主要的政策选择工具出发,来探索最终的适合性政策。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具有实践价值。如果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不仅关系到我国风力发电行业是否能够有序健康的成长,关系到我国在风电发展技术上的国际竞争力,还关系到我国的风能发电行业在能源、环境以及经济方面给我国带来的利益。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那些与风电发展的技术特征相似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如太阳會泛,潮汝能等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样对于其他的国民收入水平不高,技术和工业基础薄弱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同样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解决了部分价格方法与数量方法的争议,并且为情境方法也贡献了一个案例。

1.2研究思路和方法。

文章的第二章主要是对发电行业领域中已经存在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且提及了现有研究的共识。每一个学术的研究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意义,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因此理论都有相对性,我们要考虑国情,而不是照搬照套。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在风电技术和中国的背景下,三种主导性政策的选择,选择标准则是适合性的标准,即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能够运作良好并且以合理的成本或者风险实现我国的特定风电目标,因此适合情境分析方法。经过第四章全章的研究工作,抉择出目前最适合我国并网风电发展的主导性政策。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87910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