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3:25:04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模板16篇)
时间:2023-11-09 23:25:04     小编:QJ墨客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在编写教案时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教案范本,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课教学。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一

在找12和18的因数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运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一步探索出找最大公因数的另外两种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在练习1、2中引出了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方法并会运用。

(四)学情分析。

本册一单元,学生已经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用乘法算式、集合等方式列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用列举法找最大公因数没有困难。而利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不易发现这两个数具有这些关系。

(五)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找完两个数的公因数。

教学关键: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因数,然后有序地筛选出公因数。

(六)、教法选择。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这时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他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当学生练习时,再引导学生发现用因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学生对本课知识熟练掌握后,再补充用短除法找最大公因数。

(七)教学准备:小黑板。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出示3×4=12,()是12的因数。

生:3和4是12的因数。

二、探究新知。

(1)师:除了3和4是12的因数,12的因数还有哪些?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板书12的因数有:1、2、3、4、6、12。

师:要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需要注意什么?

生:要一对一对有序地写,这样才不会遗漏。

师:照这样的方法,请你写出18的全部因数。

生独立写后汇报:18的因数有:1、2、3、6、9、18。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在这两个圈里,应该填上什么数?请大家完成正在书45页上。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二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最大公因数》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最大公因数》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大公因数》,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7981页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出示课件)这部分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因数、倍数的含义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来学习。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出示课件)根据《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因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四、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结合本节课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自学法、尝试探究法等等。相应地,指导学生采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学习。

五、教具、学具。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操作,我要求学生准备长方形方格纸等教具。

六、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我安排了玩一玩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五个教学步骤来进行。这样设计符合教研室倡导的学导练三三教学原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等新的学习形式,也体现出蔡林森教授所创新的洋思教学方法。突出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实现高效课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

(一)玩一玩。

这一步骤,我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

学号是16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12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

哪些同学站起来2次?为什么?

(新课开始,用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看一看:

这一步骤,我出示自学了提示,让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

自学课本80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6和12的因数分别有哪些?

哪些是16和12独有的因数,

哪些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

什么叫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6分钟后检测。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自学、探究。体现出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练。)。

独有公有最大。

16的因数:1,2,4,8,168,16。

12的因数:1,2,3,4,6,123,6,12。

可以看出:1、2、4这三个数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所以说:1、2、4这三个数是16和12的公因数。

2、议一议:学生再看1、2、4这三个数,你想说点什么?(学生知道了1是最小的公因数,4是最大的公因数)。

(三)、做一做:

学生自学完毕,请程度偏下的两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答题卡上完成。这一步能检查出学生自学的效果。体现出学生的尝试探究,体现出科学的学习态度。

1、填一填:

(1)10和15的公因数有:

(2)14和49的公因数有:()。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最大公因数》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最大公因数》说课稿(四)、议一议:

1、初议:做对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做错的同学对照课本找错因,找不出错因的同学让别的同学帮忙改正。

3、运用:现在,你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了吗?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a、找对应因数。

b、从18的因数中找27的因数。

或者从27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

c、排序法。

d、短除法。

e、分解法。

总之: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我们都要:先找出它们的`因数,

再找出它们独有的和公有的因数,然后找出在公有的因数中,谁最大?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

(整个议一议环节,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了以学定教。)。

(五)练一练: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进行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出示课件)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把下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1,2,3,4,6,9,12,18,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

2、填一填:

8的因数:

16的因数:

8和16的公因数:

(出示课件)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5和118和95和8。

4和89和328和7。

通过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件)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七、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科学、醒目、美观,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八、反思:

回顾这节课,学生通过自学,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但要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时,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三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

2、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且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3、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恒等变换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

2.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难点: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概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让老师先来考考你吧!

课件出示:

师:你能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吗?

指名回答。

追问:这里的2和3是分子分母的什么?(公因数)。

师:你能说一说这是根据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解决的吗?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指名回答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分数的基本性质吧!

师:再来想一想怎样直接把18/24化成和它相等的3/4呢?(课件出示)。

生:分子分母同时除以6.

师:这里的6是分子分母的什么?(最大公因数)。

生:变小了。

师:分数的大小变了吗?

生:没变。

引出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课题)。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约分的概念。

生齐读。

师:你认为在约分的概念里哪句话最重要?

汇报: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小。

(板书这两句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约分的有关知识!

·探究约分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4。

把24/30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按照题目要求也就是把24/30怎么样?为什么?

汇报:把24/30约分,因为题目要求把这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比较小,而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这就是约分。

(鼓励,看来你对约分的概念理解的非常深刻)。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对24/30进行约分,把约分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师巡视指导。

汇报并说出约分的方法。

(课件出示四种方法)。

师:同学们约分的方法可真多!谁来说一说这里的2﹑3﹑6是24和30的什么数呢?(公因数)。

师:也就是说约分的时候我们要用什么数去除分子和分母?

生: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

师:这就是约分的方法。

课件出示:(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

继续约分之后是多少?

生:继续约分之后是4/5。

追问:4/5还能继续约分吗?

生:不能,因为现在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分子分母不能变的更小。

回答的非常棒,请把掌声送给他!

师:也就是说约分时能用公因数1去除分子分母吗?(不能)。

这样看来约分的方法(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1除外。(课件出示)。

师:像4/5这样,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板书)。

强调:在约分时我们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你还能举出一些最简分数的例子吗?

生思考后汇报,并说出为什么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约分后等于最简分数4/5的这两种方法,第三种方法经过几次约分得到4/5?(两次)。

第四种方法呢?(一次)。

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啊?

生:我更喜欢第四种,因为它一次就能约成最简分数。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这里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了谁?

你说的非常棒!请把掌声送给她!

师:在约分的时候,如果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就用最大公因数去除,这样一次就能约成最简分数。

2.对于这两种约分成4/5的方法我们还有更简便的写法,请同学们结合着问题自学这种简便写法。然后试着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指名汇报。

师同步板书。

·巩固练习。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强调什么是最简分数。

剩下的分数你能用刚学的简便写法约成最简分数吗?请完成在课本上。

指名回答,引导说出分子分母同时除以最大公因数。

2.老师这儿还有两行分数,你能继续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吗?请大家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先约分再连线。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下面让我们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指名读题。

独立完成。

汇报。

强调按要求用最简分数表示。

2.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这儿有两组分数,(课件出示)。

问:它们的分母相同吗?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吗?

独立思考。

指名回答。

强调用约分的方法。(对于用把分子分母变大的方法也给予赞赏)。

四.全课总结。

一节课的时间马上到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汇报。

师: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可真多!在浩瀚的分数海洋里,最简分数就像一粒粒的金子,通过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您们上午好!我任教的科目是小学数学。我的抽签号是13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找最大公因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约分打下基础。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出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别找12、18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采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公因数的方法,能准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为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而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很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新知。(导入这一环节准备用时3分钟)。

生回答师板出12的因数:1、2、3、4、6、12。

2、师:你们真棒!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很快写出18的全部因数吗?

生独立写并汇报18的因数:1、2、3、6、9、18。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师:像这样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此时师板书出集合图形。

4、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该填什么数?

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生汇报:中间所填的数应该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在这些公因数里面,哪个数最大?生:6最大。

6:师:对,6在这两个数的公因数里面是最大的,那么我们就说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能很快地找出来。同时这也就突破了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这一层次的设计我准备用时12分钟。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在做书45页练一练中的1、2两题: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45页,独立完成第1小题。

8的因数有:1、2、4、8。

16的因数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师引导学生观察: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随着老师的问题提出来就独立的思考观察,然后在小组内自行解决。

(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并在小组内得到发展,对后进生来说也是一个促进。)。

生汇报: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5的因数有:1、5。

7的因数有:1、7。

师同上一样引导学生独立观察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5和7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引导生小结: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

练习:4和5,11和7,8和9。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在讲解找最大公因数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具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单独的内容联系起来,给出学生统一的解题步骤,这样学生才有章可循。)。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也准备用时15分钟。

(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完成书第46页的3、4、5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要特别的指导点拨。

巩固练习准备用时8分钟。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

用2分种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五

教材第82、83页练习十五的第2一9题。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1.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经验,并将这8组数分为三类。

2.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3一5题。

学生独立填在课本上,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体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的几种情况。

4.完成教材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7一11题。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然后试着解答,集体交流。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的“你知道吗”。

请学生试着举例。提问:互质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质数吗?你能举出两个合数互质的例子吗?

(四)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哪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六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集合的数学思想。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七

师:18和24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师:你还有不同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生1:筛选法。

先写出较大数的因数,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从大到小找24的因数中谁是18的因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24、12、8都不是18的因数,6是18的因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八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第一节课,根据教材是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教材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先分别求出两个数的因数,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从而找出两个数的公有因数,称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通过例1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练习时发现部分学生还是容易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有疏漏,导致求出来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

第二节课,我引入了求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方法,分解质因数法,介绍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这种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也发现部分学生没有除尽,最后的商不是互质数,导致找错最大公因数。

不过相对于第一钟方法,第二种方法在书写上更简便,学生解题时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写起来也比较简洁,大部分学生在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还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当然,我还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九

《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葛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不乏是一节成功的代表课。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十

江老师的课,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用复习题为新课做铺垫,一举两得。由一句学习名言“温故而知新”导入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恰当,教学内容充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巧妙的语言衔接,变化多端的引导,使整个教学环境有序,师生互动和谐。

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课件运用灵活,也是整个课堂的亮点。特别是课堂临时应变能力强,表现出了一位资深教师具备的素质。在面对着提出问题无人回答的时候,巧妙的一句“谁来试试”,给予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对问题思考之后回答的信心,重拾课堂的和谐与融洽,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使孩子在自主学习中沉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江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掌握了求公因数合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习题设计精简,并很有针对性引入了成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对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本节课是非常成功的,也是非常优秀的。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十一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十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探索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注重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一创设铺地砖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导出概念。

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揭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通过充分的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二者的包含关系。

结合铺地砖问题,学生知道了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明白了1、2、4是16和12的公有的因数,即是16和12的公因数,4是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因为有了这一层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包含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概括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通过“找”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放手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再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有列举法,有的用筛选法,还有的孩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有的孩子给大家介绍了短除法。孩子们在分享不同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四精心设计练习,由浅入深,注意概念的辨析。

在练习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在本节课中,我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所以整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十三

教材共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方法一: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最大公因数;方法二:先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看哪些因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最后从中找出最大的;方法三: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还给学生补充了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这么多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重点推荐哪种呢?教材中补充拓展的分解质因数方法学生是否都应掌握呢?短除法是否都应掌握呢?方法一与方法二相比,由于第一种方法便于观察比较,十分直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暗暗地就选择了它。方法二与方法三相比,在数据偏大且因数较多时,如果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不仅正确率高,而且速度也会大幅提高。但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对一些学生来说又有相当的难度,至于为什么要把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相乘,一些学生还不太明白。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不能仅仅只是介绍,还有必要让学生们掌握这种方法技能。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我感觉比较简单,学生好接受,好理解。但是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一直要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时为止。如果用此法,学生必须首先认识“互质数”,并能正确判断。虽然有关“互质数”的内容教材83页“你知道吗”中有所涉及,相应知识的考查在练习十五第6题中也有所体现。

至于学生选用哪种策略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并不强求。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更喜欢方法一,但是我们要提醒学生养成先观察数据特点,然后再动笔的习惯。如两个数正好成倍数关系或互质数关系时,许多学生仍旧按部就班地采用一般策略来解决,全班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根据“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规律快速找到最大公因数。在这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样。在巩固练习过程中,也应加强训练,每次动笔练习之前补充一个环节――观察与思考。使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策略方法外,还能灵活快捷地求出一些特例来。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十四

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能力目标: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

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下面五环节:

1、复习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出示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它的所有因数。(16、12)。

2、交代目标: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出示自学提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在给出目标后,我又帮助学生拟定了两个学习的提示,让学生学有所依,学而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在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探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学,并在遇到困难时在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在汇报交流中强化对比,选出合适方法,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5、教师的教: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进行相机教学。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十五

思维一旦被激发,就有点一发不可收拾。

从第一课时开始,孩子们与我是完全浸润在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欢乐中。我的态度也从一开始对教材安排的质疑,到现在极力拥护教材的安排。

只有放手给孩子们一个构建的机会,孩子们才能在构建过程中频频发起智慧的邀请。

在学习公倍数的时候,课上巧遇“思维定势”,孩子们以为两个数的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但是在解决书本上的6和9的公倍数是多少时,猛然发现,这个方法不能次次实施。孩子们提出了一系列猜想。其中小彧发现,如果将错就错,把6和9相乘,也可以,但是要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并且,小彧通过举例,把这个发现从特殊上升到了一般。

因为当时还未学习公因数,我就躲避了问题的内里。

呵呵,好家伙,知道了是什么,自觉追问了为什么?

明天我们要对本章节的内容做个整体梳理,我准备结合短除法,让孩子们意识到小何追问思想的可贵,以及这个方法可行之处究竟是什么。

2、孩子们很爱思考,从第一课时的下课时间开始,就发现两个数若有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很奇妙,就是较大的数。

第二课时,我们通过教材上的习题,一起说了这个规律,即诉说了看到的表面现象。

孩子们还不甘心,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就是大的那个数呢?

一时安静后,好几个孩子举高手,并说清了原因:大数本身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又是自己最小的倍数,理所应当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3、公倍数的种种猜想,在学习公因数的时候,思想方法得到了迁移。

要做找公倍数的上本子作业了,我板书给孩子们看书写格式,他们拉着脸。

我说,我小时候,就是写这么多字的。不过,我可以介绍你们写一种简单的,用“()”包住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这样就能代替写这么多字。孩子们一看,多方便呀!居然都“啪啪啪”鼓起掌来,哈!

我满怀惬意的说,你们的掌声与微笑中包含着对数学简洁美的追求啊!

孩子们爽歪歪了。

不过事后,一个资深老师告诉我,这个环节,如果让孩子们创造一下,如何追求简洁。也许,这样对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更有效。一想,我也同意这般。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篇十六

教学内容:教材p/55—56页例1、例2、例3,完成“练一练”及p/58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的意义。掌握特殊的两数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2过程与方法: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的表象。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三种情况下求两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特殊的两数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请你回忆并说说有关约数的知识。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自己尝试完成。一人板演。

12的约数有:1、2、3、4、6、12。

30的约数有:1、2、3、5、6、10、15、30。

12和30的公因数有:1、2、3、6。

其中最大的一个约数是:6。

(3)教师用集合图表示:

12的约数30的约数。

(4)请你做一回数学家,给上述12和30公有的约数及其最大的约数起一个名称。

(5)完成p/56练一练第1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用上面学到的方法尝试。

(3)交流。

(4)把p/55的图填完整。

(5)观察、思考:你有没有发现2和3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有什么特别?

到书上找一找看,象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什么数?

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数吗?找一找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6)你发现了没有,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几?

3、教学例3。

(1)出示例7。

(2)自己完成。

(4)请你举例验证。

(5)得出结论:如果较小的那个数是较大的那个数的约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那个数。

4、完成p/56“练一练”第2题。

三、课内作业。p/58练习十第1、2、3、4、5。

四、课内。

五、课外作业。

求出p58练习十第2、3题中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9589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