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自由发挥的写作形式,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表达个人真实的感受和思考是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必不可少的要素。接下来是一些读书爱好者的读后感,他们对书籍的理解或许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视角。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一
近期有幸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著作《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让我对数学课堂、数学教学及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感悟,日常教学中一直困扰我的疑问也随着书中一些好的建议一扫而光。在本书中,俞老师结合了许多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深度剖析了“教对数学的问题讨论”和“教对数学的路径把握”。作为羽翼尚未丰富的青年教师而言,想要做好这些是极其困难的;这不仅需要整体把握小学甚至衔接到初中的教材知识,更需要教育教学经验的日积月累。因此青年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之余,一定要要梳理整套中小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帮助自己树立“全局观”,站在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下用心备课。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所以,教师必须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发展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适时地竞争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也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俞老师的书中提到学生的问题为何越来越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俞老师列举了笔算除法的那节课(举例15÷3=5)。很庆幸自己在备课时搜到了俞老师的这节课,对于自己之前备课不求甚解的态度深感惭愧。结合结合学生学习的加、减、乘这三种运算不难想到学生会将15÷3写成和加、减、乘一样的形式,当然这样是错误的。但到底该怎样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错误并理解接受教材中的算法呢?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展现学生的想法,呈现出冲突,引发深度的思考,再结合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竖式写法的合理性。当然这比平时的直接展示除法竖式的授课方式慢很多,但身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若干年后学生不会记得他解决过哪道题,但他应该拥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俞老师所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认为有什么好想的那数学还是数学吗?“种子课的慢其实不是慢,是数学的本质。而平常我们上课的快不是快,是省略了数学内涵。种子课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而平时我们上的快,可能将来会慢。”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备课时的不求甚解可能会导致课堂进程的卡顿,所造成的损失更不是一两套练习题所能轻易弥补的。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每节课!想要学生会提问题,教师自己要学会发现问题。
作为一位极其受欢迎的数学教师,俞老师的课不仅逻辑思维缜密,而且语言风趣,数学之根本其实是一种文化。可是多数时候我们把数学和严谨无误直接相关联,认为数学课上就应一板一眼、一丝不苟,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喜欢的并不是数学呆板严谨的课堂,也没有哪间死气沉沉的教师能够真正让教育教学真实地发生。因此,努力让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师生的思维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让幽默风趣的语言俘获孩子们的“芳心”,这样的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孜孜以求的结果。我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成为像俞老师一样优秀的教师!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二
故事从秋天开始,风把种子吹了起来,开始了风中的飞行。
在飞行的过程中,好多种子死掉了:一颗种子被太阳烧掉了;一颗种子落在雪山上,冻得不能发芽;一颗种子掉进海洋淹死了;一颗种子掉在沙漠里,又干又热,不能发芽;大风停息,一颗种子被鸟吃掉了;冬天到了,种子们静静地躺在泥土里,可是一颗种子被饥饿的老鼠吃了;终于春天来了,种子们发芽了。
可是一棵小苗被野草抢走了阳光和雨水死了;小种子还没发芽,这时才终于发芽了。孩子们出来玩,一棵小苗被踩断了;小种子长出了三片叶子,旁边的一棵小苗长了七片叶子了,还开了花,可是一只手伸过来折断了那枝花,一个男孩摘了花送给了女孩。
夏天到了,小种子长成的树苗不停地生长,长得“比人高了,他长得比大树高了,他长得比房子高了”,终于,他开了一朵巨人花,人们,蜜蜂,蝴蝶都来看花。
终于又到了秋天,花瓣从巨人花上掉了,风越吹越大,巨人花的果荚打开了,“好多小种子弹出来,乘着秋风飞向遥远的地方。”
绘本最后还有一篇上谊编辑部的导读文章《从一朵小花看世界》,介绍绘本的文、图以及孩子会有的感受,很值得父母们品读。
整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篇华丽的生命之歌,虽然刚开始讲的都是种子的悲剧故事,但并不让人觉得沉重,而是对幸存种子的幸运感恩,等风停歇,仍然有很多危险,甚至等发芽,一棵野草,一只脚丫,一只手都足以毁坏一棵小苗。
而幸运的小种子,终于渡过了所有的危险关头,渐渐长大,绽放出巨人般的花朵,在秋天弹出成熟的种子,开始新的一轮生命之旅。
和孩子读书的时候,在风中掉队的种子,似乎没有多少惋惜和惆怅,但等到发芽,那样的疼惜就会多一点,等到花开被摘,痛心就更多,孩子读到摘花的时候都要打一下那只手,而等到小苗长大,开花,似乎也随着花儿的绽放而满心喜悦,等到再次的秋风吹起,伴随的不是苍凉感而是完整的满足感,因为有那么多饱满的种子随风飘散。
孩子在读到一颗小种子在冬天被小老鼠吃掉的时候问我:“那颗种子不安静吗?”我告诉她每颗种子都很安静,只是那颗种子不幸被老鼠发现了。
每个人,每个生命,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更多的是因为幸运,因为被特别的眷顾;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努力,还有很多的事情我们只能接受。孩子后来在一次画画的时候,特意画了五棵小苗,但是划掉了其中四棵,告诉我五棵中只有一棵活下来了。
也许也正因为这样的幸运,生命才如此宝贵,更应该在生命中尽情地恣意生长和绽放,这样到了秋天,在肆虐的风中,飘散的才不是悲凉而是完满。
我们有一句俗话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本绘本正是对这句话的'诠释,但是两者的意境还是有很大差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包含了太多对无常和人生短暂的叹息,而《小种子》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感恩和礼赞。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三
当翻开第一页,看到俞正强老师用“莳也若子”、“置也若弃”来形容种子课时。我有点迷茫,于是我带着好奇心继续往下阅读。当读到“种子课:用生长代替重复”时,我似有所悟。书中提到,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比如学习了厘米进行度量后在学习用米来度量就更简单了,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而小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正是我们教师需要培养的能力。
有时我会苦恼,为什么总有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听讲,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于是,我只能把不好好听课的学生模式化地训一遍,但是训多了,非但没有效果,学生的意见也会很大。那该怎么办呢,我就想通过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原来要避免学生上课“搞怪”,一要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二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那怎么才能做到又要学生喜欢自己,还能喜欢上自己的课呢?那就是老师要多听听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当与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不要太快去否定他,而是让学生通过别的方面弥补他所不知道的缺陷。数学这门课程,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小学数学阶段这种关联性,往往表现为生长的特质。这种生长,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实现教学生动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那同样在一个班上课,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总有个别学生练习会出错一大片,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这些困难是怎么发生的呢?于是,我会把一两个同学叫到办公室,让他当着我的面做数学题,比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的题目,我比4多3,学生便能算出来,知道用加法,但反过来,4比我多3,显然用加法是不对的,但学生会习惯性的看题目上的多这个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得出,显然他没有理解透彻,还没理解题目,就直接提笔作答,这种情况在许多数学学困生中常见。通过读了俞老师的书,我理解到需要变化思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利用身边的文具,以及借助拍手游戏,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感受数目的比较,培养数学的思维习惯。
叶圣陶老师说过:“受过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作为护花的园丁,要给予他们爱与关怀,让孩子们在主动中发展、在成长中完善!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四
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粒种子》,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了,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春风轻轻地吹着,他问蚯蚓:“外边是什么样?也这么黑吗?蚯蚓说:“外边不黑,很亮!”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边很热闹,就说:“我要赶快出去!”他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他高声喊道:“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种子终于发芽了,他很高兴。
这篇课文讲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和过程,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足够的水分,蚯蚓的帮助,还有种子自己的努力,他才可以发芽。我觉得种子之所以能发芽,是因为有合适的条件和他每天都一直努力往上钻。这跟我们学习是一个道理,需要妈妈的关心、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最关键的是你自己一定要努力,这样你才能学到很多知识,成绩也能提高很多呢!
这篇课文最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要像种子一样有一颗追求光明的心、一颗努力向上的心,这样你会变得很快乐呢!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五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小种子》,这本书讲的是一粒小种子长成巨型花的故事:
秋天来了,一粒小种子和其他的种子一起随着秋风四处飘荡,期间它历尽挫折,度过了各种危险,它穿过炽热的阳光,飞过寒冷的冰山、辽阔的大海、干燥的沙漠,从小鸟、老鼠的口中逃生,生根、发芽、开花,躲过孩子们的踩踏、采摘,最终长成了一棵巨型花。
读完这个故事我更要向小种子学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六
暑假里,我读了《小种子》的故事,被这粒细小的种子深深感动了。
一粒小小的种子躲过了炽热的太阳,飞过了冰山、大海、沙漠;逃过了馋嘴的小鸟和老鼠……这粒小种子很顽强,不管经历了多少磨难,都没有放弃,终于落在在大自然妈妈的怀抱中。
几个月过去了,冬雪化了,春天来了!
小鸟飞来了,太阳出来了,春雨落下来了。种子们开始长大了,我们的小种子长成的小植物飞快地生长着,但它的邻居长得更快,有的还开出了美丽的花了。小种子长成的植物没有心急,还是这样孤独地、努力地生长着,它长啊,长啊,一刻不停。阳光照耀着它,雨水滋润着它。它有很多叶子了,它越长越高。比人高了!比树高了!比房子都高了!
现在,它也长出了一朵花。附近的人们,甚至远处的人们都来看这朵花。这是他们看到过的最高的花,整个夏天,小鸟,蜜蜂,蝴蝶们不停地来拜访,它们也从没有看到过那么巨大,那么好看的花!
又是一个秋天到了,巨大的花失去了它的花瓣。它在风中摇晃着,一阵风吹来,果荚打开了,无数小种子从里面飞出来,随风飘去。大风吹来,把花种子们高高地扬起来,带到远方。有一粒特别细小的小种子,又要到哪里去呢?是不是又会有一个小种子的故事发生呢?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妈妈说我就是一粒小种子,要展开翅膀迎着太阳,不怕风雨勇敢的飞翔,像那粒特别细小的种子一样克服自然界的各种困难,找到春天的沃土,发芽、开花、健康快乐成长!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七
这学期我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寒假里我断断续续将书本读完。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全书主要分两块内容:一是种子课,生长的课堂。详细讲解了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二是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强调了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而全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却是“破茧而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章节中所提到的几点内容。下面我就针对这些内容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觉得是非常对的。学生们从小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不仅传递知识,而且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老师就像学生的父母,像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好。毋庸置疑,教师专业发展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体,就要求教师本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确立发展目标,才能找出目标与自身现有条件之间的距离,思考缩短这一距离的途径方法,并不折不扣地实施于行动。认识自己,影响着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进程中的行动方式,从而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因此,能否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教师的改变要立足于中国教育的改变,为孩子而改变,但首先是为自己改变。教师改变着眼点就是学生,所以一切的改变都是学生的改变,改变学生什么,改变学生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欲求。改变的中心,或者说灵魂是什么?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就是要激励学生欲求美好事物。改变自己的目的是去接受学生,意味着教师必须去了解(研究)学生,必须顺着学生所表现的种种可能性来改变自己原先准备的预案,从而去影响学生,而不是惯性的要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因而,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之前、之中或之后,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影响吻合于学生的发展现实与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这样,就避免了在教学中一味要求学生适应教师,在学生适应不了的时候步入教学冲突的疾痼。
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教师,教大学有大学的学识,教中学有中学的学识,教小学就只有小学的学识”。这句话说的正是由于老师长期从事教学,他的知识层面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来越局限,最后只停留在其日常教学层次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
“教而不思则罔”,教师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反思,在日常教学中你有做到,教有所思,思有所改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改变的”,那么我们就要尽力去改变很少能的“我能改变的”那部分,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设计思路,在改变中寻找突破,在改变中寻找创新。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躺在原有的知识上,光有奉献精神的老师,未必就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多反思,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别人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学环节,精彩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我想只要能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师这条路上,知道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但看完《种子课》这本书后,让我觉得我对数学教学、对学生教学学习有了更多的启发,值得我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书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不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充实自己、反思自己,让我慢下步伐,精心设计教学、悉心呵护种子、静待开华结果。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八
《种子的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借种子的力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以此来启发和鼓舞当时的人们认真抗日。今天我读了也深受启发和鼓舞。
我读了《种子的力》,感受最深的是一株任人践踏、无人注意的小草,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压在它身上的石块,顽强地钻出地面,表现了不怕险阻,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我们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也正需要这样的精神。我相信,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知识的宝库大门定能被我们打开,科学的高峰定能登上。
我们决不能做“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遇到困难就悲观叹气,失去前进的信心,那样只会步步后退。
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经历:我和同学参加作文比赛,由于没发挥好水平,结果落选了。看着得奖同学的高兴劲,我难过得暗暗掉了几次眼泪,甚至对写作失去了信心,后来几次作文也远远落在同学们后面。这时,《种子的力》有力地鼓舞了我,于是我振作精神,努力学习,天天写日记,终于取得了进步,还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信任。不久前,我参加了全国性的作文竞赛,终于取得了全国三等奖呢。
今后,我要继续发扬小草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永远努力向上。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九
《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很多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克和1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克和千克,估一估。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久而久之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事实上,现在的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在课外学习中往往不经意间接触了某一知识。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接触的信息量也不同,于是加剧了学生间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做学情分析,在教学中尝试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激发一下是不难的,难的是持续激发。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经常会跟他们分享一些数学绘本、数学游戏。如这个超长的寒假,我给学生们推荐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翻拍游戏,学生兴趣很高。教学设计如何精心选材,选择的材料应是蕴含着序的,是一个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而后向上生长的。文中俞老师认为用字母表示数的序应该是这样的:一在情境中感受数的不确定性,并且是有范围的二、接受数学规定——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有范围的数三、理解相同的物体不同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四、不同字母间存在某种比较关系五、不同字母间的相差或者倍数的关系可以用其中一个字母式表示另一个字母。六、体会用字母表示和用字母式表示的区别。立足学生的认知经验,设问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这是一个动态生长的过程。选材若没有“立序”,没有学生经历自主生长的动态过程,那也就失去了其实际教学意义,无法实现其教学目标。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课堂教学究竟怎样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在选材方面,教师需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乐于探究,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那数学则变成了学生最痛苦最害怕的事,我们教师应当尽可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成就感,兴趣渐渐提高,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会有花开的声音,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修炼好自己,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甜甜的雨露。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使我意识到对于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找到“种子课”,对于这种课还需精雕细琢,不怕浪费时间。种子课上好了,后面的课便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生长的`力量。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十
今天,我读了巜一粒种子的信念》。文章主要讲了小女孩因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只好留在村里当老师,可是不到一周就被孩子们轰了出去,母亲安慰她,不要放弃。于是,她继续打工。可每一次都失败了。母亲每次也安慰着她,最后她成了成功人士。开了许多所连锁店。的成功源于母亲的鼓励和自己的.天赋。她使我明白了每块土地都需要适它的种子。的道理。
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事。那年暑假,全家到了贵阳,妈妈给我报了兴趣班。妈妈给我先给报了游泳课。每天下午2:00上课,下午5:00放学,日复一日每天练,练了三周。可到现在连最简单的潜水还不会。妈妈安慰我,没事儿,你不会游泳,又不代表你做不好其他事儿。于是,妈妈又给我报了音乐课。可是我五音不全,一唱歌就让人起鸡皮疙瘩,后来,才学两天,老师都差点气吐了。老师亲自把我退学了,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你虽然五音不全,但是仍然可以做其他事呀。妈妈便问我我想报哪个班,我思考了下,说我喜欢画画,于是妈妈给我报了美术班,我还得了班上小小绘画家的奖状,有了小画家的称号。这一切的一切源于我喜欢画画,妈妈也很支持我画画。
这让我明白了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适合的东西,不要以为自己一无是处。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十一
安是个普通憨厚小和尚,却能种出千年莲花,没有豪年壮语,没有才高三斗,没有营养培植,没有华丽花盆,只是怀踹种子,心怀感恩,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在池塘里种下,然后慢慢等待……发芽、吐叶、开花。顺其自然,就能期待奇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十二
“五一”期间,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粒种子》这篇童话故事。
故事讲了国王得到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他把种子种在白玉盆里,浇着金缸盛着的水,每天早上亲自把盆子从暖房里搬出去,晚上又亲自搬回来。二年过去了,种子没有发芽。国王生气了,把种子扔了。后来富翁、商人、士兵得到了这粒种子,但种子还是没有发芽。最后,这粒种子被农夫得到了,农夫每天照常工作,没过几天种子开花了,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我们班里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就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国王,走路怕摔跤,吃饭怕噎着,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差。而有的同学爸爸妈妈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农夫对待种子那样让自己的儿女去学去做,这样他们就会象那粒种子那样开花结果。我的爸爸妈妈就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富翁,让我学这学那,在双休日里兴趣班总是很多,我希望兴趣班少一点,这样就能挤出一点时间看看书看看电视或玩一会儿。
如果我是叶圣陶爷爷笔下的那粒种子,我一定要让农夫种,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那该多好啊!读过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我们每个人同样也不是完美的。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美好品质和聪明才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正确看待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如果能够扬长避短就很好啦,不要因为自己的优点而骄傲,也不要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很快乐了。
今天,我读了一篇寓言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一粒种子》。
从前世界上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有核桃那么大,绿色的外皮非常可爱。听说如果把种在土里就会长出碧玉一般的芽来。开出的花就更没啦,不论是玫瑰花,牡丹花,菊花都比不上他。并且它还有浓郁的香味,不论是芝兰,桂花,都比不上他,可是从来没有人见过,因为世界上这样的种子只有一个。
国王知道啦,就让他的下人去找这粒种子。终于找到拉那粒种子,国王用白玉盆子来种这粒种子,可是一年,两年过去啦,那种子还不发芽,国王想了想,感觉这一定是骗人的,于是就从白玉盆中把种子拿拉出来,扔进拉皇宫的池子中。
后来种子随着池子的水流进拉小溪中,被一个捕鱼的老人捡到啦,老人见到了种子一看觉得是一个珍宝,于是就把种子卖给拉一个商人。
商人为拉好好种这颗种子选出拉三个人来轮流看管这颗种子,但是种子还没有发芽,商人生气地把种子给扔啦,种子像长拉翅膀一样飞起来。
他飞到拉一个农民耕的地里,农民看他特别的可爱,就把它种进土里,农民没有用什么特殊的方法,用的还是以前种麦田的肥料,过拉几天,这颗种子发出拉嫩芽,农民看到他脸上露出拉甜甜的微笑。又过拉几天,一颗活像碧玉的粗芽从土里钻拉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小树开花啦,花瓣是红色的,数不清有多少层,花蕊是金黄色的,而且还散发出拉新奇的香味,过路人不管是谁都要停下来看看,闻闻,走时身上还带有迷人的芳香。
是啊!我们就像那颗种子,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成为参天大树,因为世界上只有一颗,我们的爸爸妈妈就像文中说的国王和商人,他们一心只想把我们养大,总是溺爱我们从而使我们不能真正健康的成长,而老师才可以使我们长成大树,因为老师就是文中的农民,用最适合的方法让我们成长,那就是给与我们智慧,智慧就是我们长成大树的肥料,严厉的对待我们就像用剪子剪去多余的枝条,这样我们就可以成长为大树,就像文中的农民种的那颗种子一样成长为奇异的花卉。
今天,我读了《一粒种子》这篇文章。我的到了很大的感受。我觉得我们应该懂得:人人都不能自私这个道理。为什么国王、富翁、商人、士兵的精心照料都没能把这颗核桃一样大的种子养开花,可农民却把它养开花了呢?因为,国王种这棵花的目的是为了显露它的尊贵和权利。富翁中这棵花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高雅,把世界上的富翁都盖过去。商人种这朵花的目的是想发财。士兵的目的是想升官。他们都为了自己,怀着一颗自私的心去种这颗花,所以这棵花才不会发芽。而农民种这棵花,不是为了损人利己,而是怀着一颗和平的心,所以才会种出这棵美丽的花。
这一粒种子,它分别被国王、渔夫、富翁、士兵和农民发现了。其中,国王、富翁和农民则种下了这粒种子,但最后,只有农民种出了花。为什么呢?因为:国王、富翁和士兵都把这粒种子看得太重要了,总害怕有东西伤着种子。而农民呢?他把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种在一起,用和普通种子同样的方法一样——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样样都做到了。所以最后只有他种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不光是花,世间万物都需要风雨的洗礼才能长大。蝴蝶奋力地钻出茧子,是为了在花丛中飞的力量;雏鹰磨练脚爪,是为了以后的搏击长空;竹笋顶起石块,是为了变成挺拔的成竹……我们做人也是一样的,从小就要知道不自私不损人利己的道理。比如,从前,我过生日,妈妈总是给我买礼物。可是,妈妈过生日时我却没给过妈妈礼物。我渐渐长大了,知道了这是错误的,所以,我也要在妈妈生日时给她个惊喜。妈妈的生日快到了,该给妈妈什么呢,我决定给妈妈做一张贺卡写上我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当妈妈看到这张贺卡时,妈妈非常激动,说:“我终于收到了儿子送给我的生日礼物,谢谢。”“对不起妈妈”我说,“我以前太自私了。”妈妈开心的笑着说:“儿子长大了!”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十三
我今天看了一个绘本——《安的种子》。
绘本里,老师给力本、静、安三个人每人一颗种子。本想争第一、抢头功,第一个把种子种出来,就什么都不顾,竟然把前年莲花种子直接种在了雪地里,结果不适于种子生长,种子就死了。
静虽然思考过该怎么样种种子,但是静过于溺爱,种子无法适应,长出来的嫩芽也死了。
只有安顺其自然,该扫地时扫地,该打坐时就打坐,等到春天时,就把前年莲花种子种在了池塘里,种子就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这三颗种子其实就像三个孩子,本、静、安就像三个爸爸,爸爸对孩子总不能给孩子吃速高剂,让孩子长得像一栋楼那么高吧?也总不能太溺爱孩子,让孩子啥也不懂吧?只有像本那样等待,在合适的时候做孩子需要的事情。
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要学会等待。
最近爱上漂童书,儿子不喜欢看,就我自己看,碰到有满意的'句段,就用铅笔轻轻作个记号,读一遍给儿子听,请他帮我摘抄下来,但是,我没法摘抄,也不忍心去亵渎书中,悠然见南山,自然平淡中求人生真谛意味。看完之后,我憨畅淋漓,睡了个好觉,没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等纷扰;也没有计算今晚我得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安是个普通憨厚小和尚,却能种出千年莲花,没有豪年壮语,没有才高三斗,没有营养培植,没有华丽花盆,只是怀踹种子,心怀感恩,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在池塘里种下,然后慢慢等待发芽、吐叶、开花。顺其自然,就能期待奇迹。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十四
导语:下面欢迎阅读一粒种子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寓言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一粒种子》。
从前世界上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有核桃那么大,绿色的外皮非常可爱。听说如果把种在土里就会长出碧玉一般的芽来。开出的花就更没啦,不论是玫瑰花,牡丹花,菊花都比不上他。并且它还有浓郁的香味,不论是芝兰,桂花,都比不上他,可是从来没有人见过,因为世界上这样的种子只有一个。
国王知道啦,就让他的下人去找这粒种子。终于找到拉那粒种子,国王用白玉盆子来种这粒种子,可是一年,两年过去啦,那种子还不发芽,国王想了想,感觉这一定是骗人的,于是就从白玉盆中把种子拿拉出来,扔进拉皇宫的池子中。
后来种子随着池子的水流进拉小溪中,被一个捕鱼的老人捡到啦,老人见到了种子一看觉得是一个珍宝,于是就把种子卖给拉一个商人。
商人为拉好好种这颗种子选出拉三个人来轮流看管这颗种子,但是种子还没有发芽,商人生气地把种子给扔啦,种子像长拉翅膀一样飞起来。
他飞到拉一个农民耕的地里,农民看他特别的可爱,就把它种进土里,农民没有用什么特殊的方法,用的还是以前种麦田的肥料,过拉几天,这颗种子发出拉嫩芽,农民看到他脸上露出拉甜甜的微笑。又过拉几天,一颗活像碧玉的粗芽从土里钻拉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小树开花啦,花瓣是红色的,数不清有多少层,花蕊是金黄色的,而且还散发出拉新奇的香味,过路人不管是谁都要停下来看看,闻闻,走时身上还带有迷人的芳香。
是啊!我们就像那颗种子,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成为参天大树,因为世界上只有一颗,我们的爸爸妈妈就像文中说的国王和商人,他们一心只想把我们养大,总是溺爱我们从而使我们不能真正健康的成长,而老师才可以使我们长成大树,因为老师就是文中的农民,用最适合的方法让我们成长,那就是给与我们智慧,智慧就是我们长成大树的肥料,严厉的对待我们就像用剪子剪去多余的枝条,这样我们就可以成长为大树,就像文中的农民种的那颗种子一样成长为奇异的花卉。
今天,我读了《一粒种子》这篇文章。我得到了很大的感受。我觉得我们应该懂得:人人都不能自私这个道理。为什么国王、富翁、商人、士兵的精心照料都没能把这颗核桃一样大的种子养开花,可农民却把它养开花了呢?因为,国王种这棵花的目的是为了显露它的尊贵和权利。富翁中这棵花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高雅,把世界上的富翁都盖过去。商人种这朵花的目的是想发财。士兵的目的是想升官。他们都为了自己,怀着一颗自私的心去种这颗花,所以这棵花才不会发芽。而农民种这棵花,不是为了损人利己,而是怀着一颗和平的心,所以才会种出这棵美丽的花。
这一粒种子,它分别被国王、渔夫、富翁、士兵和农民发现了。其中,国王、富翁和农民则种下了这粒种子,但最后,只有农民种出了花。为什么呢?因为:国王、富翁和士兵都把这粒种子看得太重要了,总害怕有东西伤着种子。而农民呢?他把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种在一起,用和普通种子同样的方法一样——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样样都做到了。所以最后只有他种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不光是花,世间万物都需要风雨的洗礼才能长大。蝴蝶奋力地钻出茧子,是为了在花丛中飞的力量;雏鹰磨练脚爪,是为了以后的搏击长空;竹笋顶起石块,是为了变成挺拔的成竹……我们做人也是一样的,从小就要知道不自私不损人利己的道理。比如,从前,我过生日,妈妈总是给我买礼物。可是,妈妈过生日时我却没给过妈妈礼物。我渐渐长大了,知道了这是错误的,所以,我也要在妈妈生日时给她个惊喜。妈妈的'生日快到了,该给妈妈什么呢,我决定给妈妈做一张贺卡写上我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当妈妈看到这张贺卡时,妈妈非常激动,说:“我终于收到了儿子送给我的生日礼物,谢谢。”“对不起妈妈”我说,“我以前太自私了。”妈妈开心的笑着说:“儿子长大了!”
“五一”期间,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粒种子》这篇童话故事。
故事讲了国王得到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他把种子种在白玉盆里,浇着金缸盛着的水,每天早上亲自把盆子从暖房里搬出去,晚上又亲自搬回来。二年过去了,种子没有发芽。国王生气了,把种子扔了。后来富翁、商人、士兵得到了这粒种子,但种子还是没有发芽。最后,这粒种子被农夫得到了,农夫每天照常工作,没过几天种子开花了,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我们班里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就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国王,走路怕摔跤,吃饭怕噎着,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差。而有的同学爸爸妈妈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农夫对待种子那样让自己的儿女去学去做,这样他们就会象那粒种子那样开花结果。我的爸爸妈妈就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富翁,让我学这学那,在双休日里兴趣班总是很多,我希望兴趣班少一点,这样就能挤出一点时间看看书看看电视或玩一会儿。
如果我是叶圣陶爷爷笔下的那粒种子,我一定要让农夫种,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那该多好啊!读过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我们每个人同样也不是完美的。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美好品质和聪明才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正确看待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如果能够扬长避短就很好啦,不要因为自己的优点而骄傲,也不要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很快乐了。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十五
《种子的力》这一篇文章,从种子的力是世界上最大的力谈起,告诉我们,种子的力就是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不论环境如何恶劣,也不管遇到多少险阻,都不能阻挡它。这篇文章我已经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会受到鼓舞。
文章就告诉我们,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既不是大象,也不是狮子,而是被人践踏,无人注意的小草!读到这里,我吃惊地想:这不可能吧!便继续往下看:“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非常坚固。”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它分开了。分开头盖骨的不是一切机械力,而是往往被人忽视的“种子的力”。啊!植物种子的力竞有这么大!我信服了。
有些同学在学习这条崎岖的小路上一碰到绊脚石,往往就没有勇气踢开,而且时常会一筹莫展。我有时也会陷入这种境地,觉得束手无策,但一想到小草,想到种子,就会增添一股克服困难的力量。
小草的精神可贵,而落在瓦砾堆里仍旧发芽,生长的种的精神更可贵,它不悲观,不叹气,长呀,长呀,因为,它终于长出来了。小草的气质实在令人钦佩!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十六
陪伴四岁半的女儿阅读绘本《安的种子》,每读一回,都让我有所触动,犹如品茗一般回味无穷。这本书与其说是给孩子们的读物,不如说受益更多的是成年人,很简单的故事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安的种子》讲述的是雪花纷飞的季节,寺院里的老师父给了本、静、安每人一颗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拿到珍贵的种子,本和静立刻开始了播种,本把种子种到了雪地里,因为看不到种子发芽而气急败坏;静找来最好的花盘,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不久他的种子发芽了,静细心呵护,用金罩子罩住,结果因为没有阳光和氧气,种子枯死了,静因而垂头丧气。而安呢,他把种子装在一个小袋子里挂在胸前,像以往一样平静地为寺院扫雪、做斋饭、挑水,饭后悠闲地散步。春天来了,安把种子种在了池塘的一角,有一天挑水时他看了嫩芽,终于在盛夏的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盛开了。
在教育的路上,孩子就是一粒千年莲花的种子,等待着适合的阳光雨露的恩赐。迫于各种外界原因,我们有时候揠苗助长,像本;有时候过分宠溺,像静……毫无例外,无论哪一种所收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如果我们像安一样有着一份平和的心境,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再去播种,莲花种子才会盛开的美丽,绽放的惊艳。
其实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在人的一生中会收到无数颗“种子”,我们不知道哪一颗才是千年莲花的种子?只有像安那样,充满爱心和热情,认真地对待身边每一件事,无论事情大小轻重,都认真面对,我想千年莲花自然会在你的人生路上随处绽放……(郭振娜)。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十七
有,当然有。我们日夜都在马不停蹄地追逐、并得到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呢。可是,捧着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你是否看到了它的珍贵!?并愿意尊重它原来的样子,郑重的给出等待?!仿佛所有的人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各种最直接的目的。
生活的主题悲哀的只剩下追逐。不知道我们有多久没去散散步了?!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月朗星稀了?!在夜店的浮华和喧嚣中,我们有多久没有停下来听听天籁之音了?!匆匆忙碌着的人们,且看安的那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湖水,多么难得!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啊,你总有一天也会得到“千年莲花的种子”。希望你认出它最深处的模样,在为它布置大自然的滋养,等待它盛开的日子里,记得安——这个故事里的小和尚,记得他在严寒的冬日,满怀感激地把盛夏的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胸前;记得他从容如一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记得他悠悠然散步迎接每一个当下的样子。
等待也是一种智慧!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十八
《安的种子》讲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它却蕴涵了很深的哲理。在隆冬时节,寺院里的老师傅分给三个徒弟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并告诉他们这非常珍贵,让他们去把它种出来。拿到种子后,三个徒弟各有主张。徒弟本想第一个种出来!徒弟静想怎样才能种出来?徒弟安想我有一颗种子了。于是在不同的想法下他们有了不同的做法。本跑去找锄头,直接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查找种植书籍,挑选名贵花土与药水,并为种子配备金花盆、金罩子和暖房等;而安却在大家忙于种莲花时坦然为寺院继续做着采买、扫雪、做斋饭、挑水等工作,照常做日常功课和散步……最终持不同心态的三个徒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本的种子没有发芽,他摔断了锄头不再干了;静的种子发芽了,但是为了保暖被金罩子罩住了,使它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安的种子在春天种在了池塘的一角,慢慢的生根发芽,并在一个盛夏的清晨轻轻地绽放了。
每每合上这本书,都会让我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作为孩子的家长,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呢?但是真正成龙的又有几个呢?家长们常常会说:“我的孩子天生不是那块料。”难道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一生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当父母们饱含深情地望着刚刚呱呱坠的孩子时,不啻于得到了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大家最终的想法都是希望看到自己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么该怎么做呢?是违背自然规律地拔苗助长?还是水到渠成地自然生长?徒弟本、静、安正好代表了三个类型的父母:第一类是不顾孩子生长规律一味蛮干地家长,结果是他们只能有三分钟热度,干得快失败的也快。第二类是自作聪明的`家长,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与第一类家长相比更有智慧。他们对孩子呵护备至,并会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或学习条件,可最终大多数孩子还是会失败。因为家长们始终不明白温室里的花朵是无法经历暴风骤雨的。遗憾的是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第三类是胸襟博大、淡定坦然的家长。他们不会为孩子成长中的小荣誉小挫折而患得患失。他们会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看着孩子慢慢成长。这在我们现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经过反思使我看到自己的狭隘,我为什么不能做一位像徒弟安一样的母亲呢?现在我释然了,平和了更淡定了。比如我不再为女儿挑选大部头的书看了;不再为女儿不喜欢上兴趣班而烦恼了;也不再强迫女儿做她不喜欢的功课了……孩子需要顺其自然慢慢长大,任何的拔苗助长都会适得其反。现在我愿把这本书推荐给天下为人父母者共分享,愿天下每位父母都能种出千年莲花。
安的种子的读后感篇十九
人类很幸运。如果我们想旅游,可以借助各种的交通工具,而植物的旅行靠的是种子,种子的旅行方法多种多样。
凤仙花的种子躺在蒴果里,只要一碰就快速收缩,种子会沿着弧线飞出去。凤仙花也叫“别摸我”。
老鹤草的种子利用“小勺子”来旅行,“小勺子”就像一个投掷器,把成熟的种子向四面八方抛出去。
有些种子用风来进行旅行。蒲公英随着风的方向就像降落伞一样在空中旅行。树木也是体型较大的植物,当它的叶子向下飘落时,风把它抓住,吹到遥远的地方。
有些种子更聪明,它们喜欢“坐出租车”旅行,紫花地丁、花雪莲、报春花。它们的种子上都有美味的含油附着物。这是蚂蚁的美食,它们拖着种子,边走边吃,随手把种子扔在某个地方。
牛蒡或者猪殃殃这类植物会借助动物旅行。只要有动物从它们身边跑过,它们就会用钩子紧紧地钩在这些动物的皮毛上。动物很快就察觉身上的不速之客,梳梳身上的毛皮,种子就落在地上生根发芽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983613.html】